写人课文文本解读应该从哪里入手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文本解读能力。文本解读是教师专业知识、语言技能、审美价值、伦理情操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而现今不少教师在这一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样就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提高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迫在眉睫之事。当然,文本的类型不同,文本解读的策略也不同,本文针对写人类文章的文本解读提出一些解读策略。

一、 题目入手,初步解读,与人物“相遇”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拿到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看到的是文章的题目,可以说它高度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写人类文章题目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人物来命名,让学生一看题目便知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一读题目便可知道本文的主人公是李时珍,全文一定是围绕李时珍这个人物展开叙述的,更可以知道李时珍曾经夜宿古寺,同时还会引发读者一系列的思考: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他在夜宿古寺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短短的几个字就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最初的感知,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文本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是以人物所做的一件事或是与人物有关的某样事物来命名的题目。如《维生素C的故事》,这样的题目也会为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本文与维生素C有关;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也会引发这样的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维生素C的故事?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会学到些什么?这些问题会一步步引领我们走到人物面前,让我们从事件中深入地认识人物形象,所以说人物类文章文本解读的第一步与其他类型的文章类似同样是要从文章的题目着手,这是打开文本解读的大门的万能钥匙,也是与人物的第一次见面,我们可以称之为“相遇”。

二、 整体感知,认真品读,与人物“相识”

一般情况下,人物类文章都是以记叙文为主。在读完题目之后,我们可以着手去了解文本内容,在这一环节无需精读,只需要知道故事的梗概,了解到人物在文本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任务,所做的一些事情,从而对人物产生初步的印象,这是与人物第二次见面。这一次会面中,教师不再是仅仅需要知道人物的名称,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还要知道人物一些表象的东西。如《少年王勃》一文,在初读课文之后,通过王勃站在江边凝望江上秋景随即赋诗一首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便让我们对王勃有了这样一个认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文思如泉、妙笔生花,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在这一环节的解读中,我们不仅知道人物是谁,更是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最初的了解,可以算得上是“相识”。

三、 细品文本,多元解读,与人物“相交”

所谓相交就是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某种程度上开始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这要求教者做到如下几点:

1. 细品文本,让人物的性格更形象

教材是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在细品文本的过程中,要能够抓住细节描写。写人类文章的细节描写往往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标点或是人物说的一句话,亦或是一处环境描写等等,同学们便可以从这些细节中去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面对面展开交谈。

如《桂花雨》一文中,便可以引导学生从“大事”、“老是”、“缠”、“还”、“!”等处看出急切地期待能够赶快摇桂花。这里,“缠”是一个动作,“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是一句话,文章就是通过“我”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突出当时的迫切心情。此外,“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在这句话中“啊”是看到桂花落下的情形而发出的感叹;“真像下雨”眼前看到桂花落英缤纷的感觉比作了飘落的阵阵雨丝;“好香的雨”是用嗅觉对这阵阵桂花雨做了更具体的描绘。三个“!”则更好地体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字里行间,简单的动作、朴实的语言都可以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人物一起感受摇桂花的快乐之情,似乎自己正与文中的小姑娘一起摇啊!喊啊!乐啊!可见细品文本是与人物“相交”的必经之路。

2. 多元解读,让人物的性格更丰满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相同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感悟也是不同的。也可以说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感悟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文本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应当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解读,这样才能对人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比如《最佳路径》这一篇课文中塑造了格罗培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在文本中的不同环节让我们对格罗培斯的个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在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在世界各地留下七十多处精美的杰作。然而,建筑学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路径设计却让他大伤脑筋。对迪斯尼乐园景点之间的道路方案,他已修改了五十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格罗培斯这位大师是一位精益求精的人,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路径设计他也毫不马虎,认真对待,一连修改五十多次都不能够让他感到满意。也正是因为他有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最终使他获得了世界最佳路径设计奖。但是在他设计迪斯尼乐园路径的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他其他方面的品质。“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辆。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他下车摘了一篮葡萄,就让司机调转车头,立即返回了巴黎。从这里可以发现格罗培斯是一位非常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人。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在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的人的眼里马上闪现了其价值,让我们对格罗培斯又有了新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解读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能够单一地去认识人物,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地从文本中去发现、去解读,这样人物的形象才能够多样而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 广集资料、换位思考,与人物“相知”

与人物“相知”,就是说与人物同呼吸、共患难,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的精神品质已经与读者达成共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从文本着手之外,还要辐射开去,通过广集资料、换位思考等方法与人物心手相牵、最终能够完全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

1. 广集资料,在更多的课外文本中感悟人物形象

在文本解读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多角度观察之后,我们对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只是人物在某一阶段的表现。要想对人物有更多的了解,那就必须收集各种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与人物有关的资料。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文章表面上说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但实际上是在让我们认识宋庆龄这样一位人物。如果我们仅从文本中去认识宋庆龄,那只能是最肤浅的,但是当我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再去结合搜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一些资料来谈感悟,我们便会对这一人物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认识,那就是宋庆龄一生执着于革命,献身革命事业,坚强不屈,英勇战斗,矢志不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文化教育福利和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世界和平、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精神正是与樟树那蓬蓬勃勃的生气,永远保持着一股拒虫香气的品质相辅相成。可见,广集课外资料,了解人物的时代、生活等各方面的背景可以让我们对人物有全新的、更高境界的认识。

2. 换位思考,在自己的感悟中化为人物本身

此处的换位思考并不是强调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而是要教师从人物自身出发,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的天神普罗米修斯为了让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类得到温暖和光明,不惜触犯天条,从天上盗取火种。盗取火种之后,普罗米修斯受到宙斯惩罚。“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此时的普罗米修斯会想些什么呢?如果能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何抉择,则能够更好地体会普陀米修斯那甘心为人类受苦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换位思考,让解读者走进人物的灵魂深处,触及到人物的精神世界,让人物与自己靠得更近。

通过这一系列的品读、感悟,让文本中的主人公与我们靠的也来越近,从第一次的“相遇”到“相识”,再到“相交”,直至与主人公心手相牵,完全没有了界限,相知相融,完全洞悉人物的灵魂深处。这是写人类文章文本解读的过程,也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更是人物心灵之花由嫩蕊含苞到怒然盛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读者解读的智慧,也需要解读的策略。如果在解读文本时,都能够做到如上几点,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必定会更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作者单位:昆山高科园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课文 入手 解读 文本 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