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浅谈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的古典历史名著。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各有性格,但《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不局限于正面人物是善、反面人物的恶简单语言描绘,而是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其中诗词是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方式。曹雪芹运用诗歌塑造人物形象可谓是别具一格,不仅生动,而且到位,令读者对每一个红楼梦人物都会产生诗意的美感,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准确表达出来。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红樓梦》中的人物,曹雪芹的艺术才能也得以充分显示。本论文针对《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简介:邓宝玲(1966-),女,江西吉水人,高校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2

引言:

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红学会对于《红楼梦》的研究成果显著,特别是人物个性方面的研究颇具成就,特别是曹雪芹采用了诗词形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其他的古典名著的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使得小说中的人物给人以艺术美感。《红楼梦》中采用诗词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更多的是将人物的个性特点体现出来。在整部的《红楼梦》中关于人物描述的诗词共200多首,不仅令读者对该人物准确解读,而且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人物的结局,从而达到对人物的形象准确定位的效果。

一、《红楼梦》中运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红楼梦》是曹雪芹所塑造的非常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对以往的小说创作手法予以借鉴,而且还推陈出新,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诸如诗词、戏曲、雕刻、绘画、音乐,还包括建筑等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曹雪芹对人物形象的描述采用了风格不同的诗词,包括七言律诗、无言律诗、无言绝句、排律、骚体、歌行等等。这些诗词不仅体现了故事情节,也对于人物形象准确描述,与小说故事情节构成一个整体。读者对于《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了解,通过深刻理解诗词即可。多年来,《红楼梦》中用诗词表达人物形象也是非常受人关注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分为两种类别,其中的一种为小说中的人物自己进行诗词创作,如果仔细揣摩,就可以从诗词中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另一种是局外人针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诗词创造。《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几乎是在诗词的推动下展开的,不仅对于人物的描绘准确到位,而且还使得小说的情节更为丰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可以使得整个的故事情节耐人寻味,特别是通过诗词对人物的最终命运的了解,使得人物从内而外都令人感到意味深长、充满遐想,故事中的人物还被增添了神秘色彩,这是其他艺术修辞手法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也是《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得以深化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诗词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描绘女性的诗词相对多一些,为男性创作的仅为40多篇,其余均为女性。从这一点也可以将《红楼梦》定位于描写女性的小说。《红楼梦》中的女性代表人物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于这两个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可以通过描写他们的诗词予以解读,能够对她们的内心世界充分了解。本文的研究中,就是对《红楼梦》原著中描写人物的诗词进行研究。

二、《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是很难以令人捉摸的。处于当时的封建时代,贾宝玉就好像是清凉的风一样,大观园中也只有林黛玉了解他,能够对他的行为予以理解。贾宝玉在贾府是任性妄为的,这是封建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贾宝玉的性格在与其相关的诗词中就可以隐含的性格特征。当诗词的风格发生变化,就意味着贾宝玉的性格也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从玉的阶段转向石的阶段。《红楼梦》中很多人物对贾宝玉都产生错误的定位,王夫人的“祸胎”、贾政的“酒色之徒”、贾敏(林黛玉的母亲)的“顽劣异常”等等。直到林黛玉的出现,对贾宝玉进行了准确定位,通过一首《西江月》表达出来“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看似对贾宝玉的讽刺,事实上,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贾宝玉的性格是叛逆的,贾宝玉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不同流,而是更为突出人性化。贾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是对女性的尊重。

贾宝玉的反叛性格在晴雯死之前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红楼梦》的第三十七回描述的是在探春居住的秋爽斋结海棠社,所有居住在大观园的人都起了个别号,薛宝钗给贾宝玉的别号就是“富贵闲人”。当晴雯死之后,这种反叛的性格得以凸显,在《四时即事诗》中就体现出来。贾宝玉将大观园中的女性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排列,表面上对女性描述,但是也体现出贾宝玉内心世界中对人物的理解。以对袭人描绘为例,“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虽然春色会令人感到“芳气袭人”,但是也能体会到“寒意”,这就说明贾宝玉对袭人是持有惊恐不安心绪不宁的情状的。

(二)《红楼梦》诗词对人物命运的塑造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动静相宜的性格,林黛玉总是会给人以安静的感觉,但是,其内心是起伏不定的,思想也非常复杂。林黛玉的命运与其性格不无关系,在《葬花吟》中就暗示着林黛玉的命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林黛玉在用诗句感叹自己的命运,林黛玉将自己的命运与花儿的命运相提并论,采用隐喻的手法创作这首诗,将林黛玉的悲剧形象凸显出来。林黛玉的内心是纯洁的,内心对未来有美好向往。在那个污浊的世界中,林黛玉就是一股清流,而且坚持则会自己的这种纯洁。“一朝春尽红颜老”所体现的就是林黛玉为红颜薄命之人,是对其命运的暗示。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仅次于林黛玉的主要人物,是以捍卫者的形象存在的。薛宝钗表面上来看是和平厚道的,而内心深处是富于心计的,其心思缜密,当遇到事情的时候,都能够理性地分析,做到深思熟虑。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反叛不同,她是封建社会中的代表人物。贾府就是一个小型的封建社会,薛宝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就说明薛宝钗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封建社会环境。但是,薛宝钗却是悲剧性人物,“金钗雪里埋”所表达就是薛宝钗的命运。薛宝钗让贾宝玉读“圣贤书”,被贾宝玉冷落,最终被贾宝玉所厌弃。

史湘云是贾宝玉的玩伴,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力,却“襁褓之间父母违”,父母早亡就是史湘云的一大不幸,而且史湘云之所以经常到贾府来,是因为在家里并不受宠。对于湘云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红楼梦》中有诗句: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这个诗句说明史湘云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史湘云的性格豪爽,但是两者的交流存在着障碍,主要是由于价值观不同。最终的结果是史湘云在贾府中的美好光景非常短暂,宛如流云飞逝一般。

(三)《红楼梦》诗词对女性意识的体现

《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女性性格多样,其中不乏女性意识的体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是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薛宝琴,不仅女性特点非常鲜明,同时女性意识也体现出来,说明在大观园中的部分女性在封建社会时期已经开始觉醒。这些女性玲珑剔透,为人处事上充满智慧。薛宝钗的情商是非常高的,与普通的女性相比较,属于是非常有见识的女性,而且薛宝钗的才华也是被一致认可的。她的一首《咏白海棠》,“淡极始知花更艳,……不语婷婷日又昏。”薛宝钗在这首诗中对对海棠的描述,从“不语婷婷”就可以看出是用海棠花描写女性,但是对于作这首诗的作者的身份,仅仅从诗歌的角度却不能够准确判别。可见,在薛宝钗的意识深处是要与男性平起平坐的。

薛宝琴创作的《怀古绝句十首》,也将这位女新的意识体现出来。在其中的《桃叶渡怀古》中,所描绘的是王献之和桃叶送别的故事,即“桃枝桃叶总分离。”桃叶是王献之的妾,描绘的是在金陵的秦淮河上送别的一幕。薛宝琴用这首诗对王献之和桃叶之间的爱情进行表达,而对于游览金陵古都的人却感到疑惑不解,金陵古都何等魅力会吸引那么多的人前来观赏,由此可以明确薛宝琴的女性视角是非常独特的。

通过《红楼梦》中诗词就可以对其所描绘的人物的性格加以定位,而且还可以领会读者的性格,做到了诗歌与古诗相融。《红楼梦》的艺术效果也得以体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经典之处在于,对于众多的人物形象进行描述,采用了多种方式,而且这些描述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贯穿于整个的故事情节中,使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更为丰满。曹雪芹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运用了诗词的手法,使得人物的性格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红楼梦》这部作品之所以经过了不通过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而经久不衰,对于诗词的巧妙运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通过诗词可以强化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理解,在诗词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令人不仅对大观园的故事感兴趣,还能够深刻理解《红楼梦》为什么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诗词所起到的作用是为人物的描绘提供服务,也将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对推动《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业铎,朱玮.《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外化——隨“园”观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S1):234、235.

[2]徐墅遥.试谈《红楼梦》如何运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J].成才之路,2015(26):34—34.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庚辰本) [J].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264—307.

[4]张松竹.《红楼梦》诗词与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遇合分析[J].作家,2013(24):135—136.

[5]党晨阳.论传播方式变革对《红楼梦》传播的影响[D].青海: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6]周春晖.论《红楼梦》中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J].语文天地,2014(07):44—46.

[7]郑晟,李洁.论《红楼梦》的爱情语言艺术[J].现代语文,2013(01):25—27.

[8]方铁桥.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4(06):67—68.

推荐访问:红楼梦 浅谈 诗词 塑造 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