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在心理学层面的解析和调试

【摘要】就业心理影响着大学生面对重大抉择时的思维和行动,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就业挑战,提高就业率是高校就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基础上介绍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调试应对措施,从心理学层面提出大学生就业质量升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心理问题;调试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情况受高校毕业人数和宏观经济走势影响,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普通高校毕业人数自2001年开始大幅上升,2016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65万,2017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95万。近年来“考研热”有所降温,2016年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比例从2015年的71.2%增长至75.6%,这表明愿意直面就业挑战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和以就业为首要选择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期涌入就业市场的人数大幅增长,短期内加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往届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不断加入大学生就业队伍,使得实际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变得更加庞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体会到巨大的竞争压力。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经济出现下行压力,实体经济的衰落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不断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格局,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区域性矛盾突出。总体来说,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不断升级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形中产生焦虑情绪,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心理学层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解析

(一)因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逃避心理

就业过程需要合理的自我包装和自我推销,部分大学生面对殘酷的就业环境没有提前建立心理预期,在选择专业和发展方向时过于主观随意,没有结合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取长补短,导致其综合职业素养不符合目标岗位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思考渠道,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敢说敢做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外向主动的性格特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部分大学生因就读的院校知名度不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容易遭到应聘单位的拒绝和淘汰,挫败感和自卑感发展成逃避心理,导致这类大学生在经历几次挫折后以消极抵触的情绪面对就业,甚至主动放弃就业机会。

(二)因缺乏独立见解而产生盲从心理

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理能力和思考能力较弱,不愿为工作付出努力,习惯于依赖家庭、学校和用人单位来实现就业。大学生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养成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准确认知,片面地将就业视为谋生手段,没有意识到就业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作用。部分大学生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找不到好工作,因此完全寄希望于父母的安排;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受周围舆论的干扰,轻易放弃自己的规划而追随他人的建议;部分大学生听从家人亲戚对“铁饭碗”的追崇而盲目追求考公、考编,没有考虑目标工作是否适合自己的性格和爱好特长。缺乏独立见解势必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盲从心理,无法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在“随大流”的错误观念中遗憾失去最佳就业机会。

(三)因自我定位错误而产生攀比心理

相互攀比是大学生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体的浮躁欲望不断显现,大学生在就业中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工作岗位是否体面”“薪资待遇是否优厚”“主流舆论是否追捧”等,由此出现不顾自身实际能力,过度追求高标准的现象。大学生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抱怨运气不好、家庭条件不好等,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转移为外界原因,导致其始终难以在就业中实现自我突破。用人单位在应聘过程中会提出难度较高的问题以考察每位应聘者的潜力,部分大学生在应聘中表现不佳却因出于面子而不愿意承认,甚至将自己的失败归责于其他应聘者有背景、单位暗箱操作等不实原因,在愤怒、不甘、无奈等情绪的困扰中日益脱离社会,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障碍。

三、心理学层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试

健康的就业心理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要前提,在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社会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缺乏竞争勇气、盲目服从他人建议、嫉妒攀比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质量。从心理学层面解析和调试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能够指导大学生科学分析自身,全面优化认知结构,自觉改正不良的情绪和态度,以乐观正向的心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挫折。

(一)理性认识自我,找准人生方向

“认识你自己”作为神的训诫被刻在阿波罗神庙,认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掌握自身动态发展趋势,奠定自我调节的心理基础。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调试就业心理的首要举措是引导其理性认识自我。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教育工作,邀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办讲座、演讲,营造和谐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不卑不亢、自尊自强的就业心理。大学生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反省,主动收集老师、家人、朋友对自己的评价,听取中肯意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劣势。在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多重比较中加深认识,在自我观察和内省中做出客观判断,深刻分析自己的性格爱好、行为模式、思维特点和发展潜能,学会查漏补缺,取长补短,有意识地敦促自己向既定目标努力,找准人生方向。理性认识自我意味着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就业择业中的不良心理,遏制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悦纳自我的正确价值观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对待就业压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来源于生活经验缺乏,自我认识不够全面科学,通过一系列心理教育促使大学生树立长远目光,重新审视自我,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争取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

(二)推进情感激励,培养就业情绪

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严密的家庭保护使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现实脱节,部分大学生主观认为就业十分轻松,只要完成任务就能拿到报酬,甚至存在不高兴就辞职的臆想。错误观念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误判严峻的就业形势,无心提高自身技能和道德素养,容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遭受失败。高校和家庭应就大学生就业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激励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情绪,鼓励大学生主动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针对大学生因就业竞争压力过大而出现的自卑、逃避心理,高校可以邀请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返校召开就业交流会,鼓励大学生向学长学姐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担忧,通过同龄人间的无障碍沟通帮助即将就业的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发育基本成熟,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的性格,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辅导前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就业期望,通过激励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和能量,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目标和挑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发挥竞争优势。情感激励能够让大学生在为就业拼搏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逐步调整不合理的就业态度,用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坚韧的意志克服困难,感受真实的社会,增强就业自信心。

(三)树立独立思维,保持良好心态

供需双向选择的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效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就业难度越来越高,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提升,各类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舆论充斥在报刊、网络媒体中,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干扰。大学生应树立独立思维,在采纳他人建议时首先考虑自己是否认同此类观点,对相关工作领域是否具有全面的了解,摒弃盲目从众的情绪,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独立思考是完整人格的保障,就业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基础,大学生应克制人云亦云的就业心理,用辩证的观念看待周围的舆论和建议,塑造自立自强的就业择业观念,确保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做出的决定是符合内心期望且不会后悔的。独立是大学生就业的本质要求,具备独立思维的大学生能够用客观的态度面对他人的指点,以平淡从容的心态面对就业道路中的失败和遗憾,在遇到挫折时及时调整情绪,重整旗鼓,在获得成功时保持平静,再接再厉,用高尚的精神品质打造属于自己的优质名片。独立的思维意味着可靠的生存能力,大学生需要结合理想和现实,制订详细周全的职业发展计划,用良好心态创造不可限量的前途。

四、结论

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维护大學生心理健康是新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下行的经济压力和日益增加的就业人数使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家庭和社会应开展合作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选择契合自身能力和兴趣的工作岗位,激励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开展有效的情感激励,让大学生在历练中成长为社会强者,在工作中成就充实人生。

【参考文献】

[1]张万兴,冯艳博,李润红.基于劳动力市场供需视角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18(06):91-95.

[2]史志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2):176-177.

[3]陈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5):47-49,59.

[4]江滨,王兴国,高原璐.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调适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2):111-115.

[5]李胜强,李虹,金蕾莅.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2):71-76,82.

推荐访问:理学 在心 层面 大学生就业 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