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实践思维方式”检视

[摘 要]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主题及其研究方法的转向是思维方式的转换。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于确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方式”: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不同意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另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作为观点群内部存在诸多分歧。其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最具理论冲击力,它批判了“物质本体论”,也与“实践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但在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然存在疑窦,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解释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079-(05)

哲学是什么抑或什么是哲学,这是哲学研究的元性问题。实质上哲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存在,哲学思维方式就是思维方式的哲学形式,是思维方式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也是哲学观本身。哲学作为思维方式,以思想为对象反思思想的前提和根据,因而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力求思想自觉为真思想,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表征着不同的哲学观。

一、哲学作为思维方式

亚里士多德曾把形而上学即哲学定义为对在者之在的追问,追问本身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恩格斯在总结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时指出:“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1]49-50黑格尔认为“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2]33。哲学面对思想有两重意义:其一,哲学作为思想是动词的思想;其二,哲学以思想为思想对象,其思想是名词的思想。思想首先要“思想什么”,即思想的内容,思想思想之所是的根据以及什么是真正的思想;其次哲学涉及“怎样思想”,亦即思想如何达到真正的思想。黑格尔强调哲学的方式是反思,“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2]7

反思即对既成思想的反观、追问,这体现出哲学思维的批判向度,然而,黑格尔只是看到了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密纳发猫头鹰”的“后哲”向度。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揭示出哲学思维方式作为“高卢雄鸡”的“前哲”向度,强调哲学的方式是建构,是对人生存理想的合理化设计,这体现出哲学思维的瞻前性。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把“后哲”与“前哲”两种基本向度统一于实践,哲学思维在反思、批判与建构中不断明晰自己的对象和任务,区别于其他思维具有整体性、无限性、终极性、现实指向性等特点。哲学不是无对象的操作,但这个对象不是别的就是思想本身,或关于思想的思想、方法的方法,哲学就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它开拓了具有丰富个性的人类文化形式和具有多样性的文明形态。

高清海认为:“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3]112此观点仅仅属于哲学理论的个别表现,而思维方式才代表哲学家思想的精神实质,哲学思维方式决定着科学作为具体思维方法的性质和取向。就其根源而言,哲学思维方式源于对认识经验的总结,归根到底是人的实践活动方式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4]从本体论到认识论、从认识论到语言学、从语言学到实践论的转向不仅意味着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意味着哲学主题的转变,抑或说哲学变革实质在于思维方式的变革。高清海认为,哲学中存在以下思维方式类型:(1)自然观点,从未分化的笼统的自然出发去认识一切问题的思维方式;(2)存在观点,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3)意识观点,从脱离自然的主体(即意识)出发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4)人本学观点,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5)实践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具体统一即从具体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认识各种问题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哲学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知性固执,也超越了西方过程思维方式的思辨诠解。

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的确立

传统哲学中流行的思维方式是“实体思维方式”(有论者在狭义上把它等同于“本体论思维方式”)。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实质之争呈现为“实体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方式”的对峙。我们把坚持马克思哲学实质是“物质本体论”的观点称之为“物质派观点”,把认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实践”的观点称之为“实践派观点”。

物质派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依据的是恩格斯表述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5]。认为物质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客观前提,应该依据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理解马克思哲学,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存在对于思维、自然界对于人的精神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它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具有极限意义的本体论。”黄楠森认为:“人是不能离开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是可以离开人的。因为没有人之前,就有客观世界,有了人之后,客观世界仍然是客观的,人没有了,世界依然存在。”[6]客观物质世界是人类世界赖以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改造的对象。物质本体论认为:“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结果,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产生除了有实践基础以外,还必须有其自然基础,是这两个基础的统一。即是说,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是人类实践凭空创造的,而是在一定的自然基础上创造的。”[7]这表明自然界比实践更具始源性,自然界对人而言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先地位。在物质本体论看来,用实践观点取代物质本体论也就为唯心主义地理解实践打开了方便之门,实践观点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历史观的重要观点,而不应该把它拔高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首要观点。

实践派观点认为马克思把世界看作是与人的实践密不可分的生成世界,而不是与人无涉的独立自在的物质世界。离开了人及其实践无所谓世界也无所谓历史,一言以蔽之,在人的视野之外谈论所谓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一个抽象的独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8],“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9]

但是在何种意义上把“实践”理解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实践派本身又存在不同理解:有的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的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具体而言——有生存论的本体论、逻辑及社会和生成意义上的本体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等。就“实践”之为思维方式而言有“实践思维方式”、“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等不同称谓。在其内涵上有“关系说”、“统一说”、“活动本性说”、“批判说”、“回归生活说”、“生成性思维说”、“虚拟思维说”等不同界定。

高清海指出,无论从“本体论”还是从“实践唯物主义”去理解“实践”都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实质。传统物质本体论的理解除封闭了马克思哲学体系之外,就不再增加新观点,这同“它没有抓住思维逻辑这一主要依据、而只是依经典著作的论述来划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限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3]115。传统哲学世界观是一种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即以追求存在、永恒本体和绝对真理为目标的思维方式,它预设一个先定的本质,然后以此出发解释世界和人们的历史,从初始本原推论出现存事物再还原为本原,从两极观点追求单一本性,总是把过去看得比现实更重要、本质比存在看得更重要、原则看得比生活更重要,在其本质上是教条主义的。[3]82马克思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孙正聿认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同所谓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本体论”思维方式)既有相同点亦存在实质区别:就二者的相同点而言,二者都是在批评和超越教科书的解释模式中以实践为核心理解马克思哲学理论的,都强调实践之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地位,都主张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社会生活。但是二者具有重要区别:首先,对实践范畴哲学意义的理解不同。实践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实践是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从实践的客观性、历史性、能动性、目的性等出发解释各种哲学问题,这里的“实践”是一个被描述的对象,因而是一个实体性范畴,尚未构成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实践”是对“实践的理解”,即把“实践观点”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以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所理解的“实践”既不是一个“实体”范畴,也不是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而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原则。从人的内在矛盾以及由此构成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内在矛盾出发,去理解和解释全部哲学问题。其次,对实践范畴的本体论意义的理解不同。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提升到世界本原的行列中去”尚未跳出传统哲学寻求世界本原的形而上学窠臼,只不过把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或“精神”替换为“实践”而已,它既无法回答解释在人类存在之前的世界如何存在,也无法回应物质本体论的质疑:“究竟是物质高于实践,还是实践高于物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把“实践”视为“世界本原”的“本体”,而是从“实践观点”作为“思维方式”的反本体论的哲学革命来阐释马克思哲学。[10]

只有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才能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特质,“哲学思维方式,属于哲学理论的内在的思维逻辑,表现着哲学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思维方式是无形的,它却像‘灵魂’一样贯彻并支配着哲学的整个内容,哲学中那些原理、观点、范畴不过是它表现于外的具体形式。哲学理论的意义主要就在于思维方式的意义。”马克思哲学强化实践之于世界观的意义在于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现实世界,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哲学颠覆了旧哲学本体论的抽象思辨思维,实现了从直观态度向实践态度、从先验思维向实践思维的理论转变,这就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本质意义。不是从独断的“本质”或“本原”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即从实践的人出发理解人及其人与对象的关系。人是具有双重性本质、双重性形态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动方式,在实践活动中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因果、必然和自由构成否定统一性关系。这意味着从人之为人的根源、从人的基本生存活动、从人的历史生成变化、从人的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质、从人的超越性活动中理解人。现实世界是两重化的世界:既有自然本质又有属人本质。旧哲学把世界分裂为相互对立的世界,再去寻求二者的统一性,然而不是用“自然本质”屏蔽“属人本质”就是用“属人本质”遮蔽“自然本质”,始终不能从否定性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现实世界的两重化本质。实践是造成世界两重化的根源,也必然要通过实践去解决这两重化的矛盾。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解决一切哲学问题、解决各种哲学纷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意味着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3]133-135

三、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的诠解

目前在关于马克思哲学实质问题的纷争上,学术界认同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强势话语:一方面,它仍然受到物质本体论的诘难;另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作为观点群本身存在诸多歧义甚至云泥殊路。就后者而言,不少论者从各自视角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这表明“本体论”及“实践”是一个被反思的问题域。在“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旧留有问题:一是马克思哲学是否存在“本体论”问题;二是如果马克思哲学没有消灭“本体论”,那么“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以及其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如何这一问题。

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有论者提出,实践思维方式不能消解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就哲学的性质和功用而言,哲学是不可缺少本体论的,而思维方式不过是在一定本体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的思维定势或思维习惯。马克思哲学之前的哲学、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之后的其他哲学必有其特定本体论。本体论可以“与时俱进”但不能试图悬置甚至消除。[11]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经过马克思和尼采的颠覆已经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进入其终结阶段了,传统形而上学被终结之后还留下一项任务即“思想”。[12]马克思终结的只是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未终结形而上学本身。马克思在致力于传统形而上学即“哲学腐烂工程”的消解之后确立起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问题实质在于不回避“本体论”而从“实践”出发对“本体论”作出新解释。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主张用“实践本体论”来称谓马克思哲学,若在批评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之后并没有消除“本体论”,那么“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应回答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以及本体论如何这一问题。

本体论是哲学的重大问题也是哲学的基本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体论的形成、繁荣与衰落形成了哲学史的一条主线。在很大程度上,本体论在西方哲学语境中被等意为形而上学,它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的部门,通常意指哲学中关于宇宙万物之最一般、最普通、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现代西方哲学以批判和消解本体论传统为一项重要工作,但又提出“本体论承诺”,其症结在于本体论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根本思维方式,如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13]康德说人具有“形而上学的本能”。本体论作为“第一哲学”本能地追问世界的根据是什么,人的实践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基本结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须追问世界是什么及其怎样。对世界的质及其本质的界定为人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把世界作现象和本质等的二元划分是人类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它是一切认知的逻辑之元,二元划分和对象性的分析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基本的方式。形而上学的致思是在二者绝对不相容的思维中处理、理解二者的关系,并导致还原论和化约主义。美国哲学家约翰•赛尔认为历史上的哲学观点存在着一个默认点,“所谓默认点就是那些不假思索就持有的观点,因而任何对这些观点的偏离却要求有意识的努力和令人信服的论证。”[14]在赛尔看来,坚持了默认点就会排斥其他默认点导致二元论,无论是实体二元论还是属性二元论都是错误的,即把精神和物质设定为不相容的对立物,坚持精神对物质的绝对地位必然导致神秘主义,把精神视为物质的副现象必然陷入唯物论的独断。摆脱观点冲突的办法就是放弃某种默认点代之以革命性观点,把物质和意识视为相互生成的结构性存在。

马克思哲学正是以“实践”为新的默认点取代了传统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逻辑设定。马克思虽然坚持实践观点,但并没有把实践视作一个模糊的“本原”,而是把实践视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性过程,“对象”、“对象性”、“对象化”是马克思对实践认识的细化和深化。马克思不把“实践”作为实体范畴,是因为实践本身包含了主体与客体,隐含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被恩格斯认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本体”问题。马克思哲学也正是以“实践”为阿基米德点展开自我“本体论”:思维与存在是对象性存在,“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是非存在物。”[15]106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1]52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它们互为逻辑前提,是一种在场的共在关系,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没有客体也就没有主体,它们的真实性也只有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确证。在人的视野(即在主体视野)之外设定独立绝对的实体必然像“旧唯物论”那样排除人的主体性,完全从人的主观性出发并把人的活动归结为一种纯粹的思辨活动就如同“唯心主义”一样进入无法理解的神秘之域。主体与客体的对象性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主体与客体抑或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性只有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也只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得以解决,它们是一种对象性的动态的生成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之外寻求“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15]91是一种抽象设定,是要对一种离开了对象性相互作用过程的不存在试图证明其存在,在马克思看来“对社会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5]92马克思终结了旧哲学的本体论解释方式,但并没有终结本体论本身,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在于使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能动和受动、思维与存在在一种对象性的“社会关系”中解决,并力图实现二者的统一。“我们看到,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能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的存在。”[15]88“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15]105

马克思以实践过程辩证法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性对立,“实践过程”由此获得本体论意蕴,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解释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的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高清海. 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 列宁.哲学笔记[M]//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23.

[5] 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

[6] 黄楠森.哲学的科学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

[7]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

[8]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9]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17.

[10] 孙正聿.序[M]//倪志安,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4:2-3.

[11] 朱宝信.论实践本体论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01(4):1.

[12]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J].世界哲学,1992(5):7.

[13]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14] 约翰•赛尔.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世界中的哲学[M].李步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0.

[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可阔]

Views on "Practical Way of Thinking" in Marxist Philosophy

YAN Shun-li, ZHAO Hong-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ibei 066004, China)

Abstract: The philosophy is essentially a way of thinking. Philosophical them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s the way of thinking towards the conversion. Marxist philosophy of revolution is to establish a new way of thinking, "practical way of thinking". On one hand, practical way of thinking does not agree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is induced to the category of "Material Ontolog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actical view way of thinking has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The "practical view way of thinking has the strongest impact theory, which criticized the "Material Ontology" and drew a demarcation line with "practical materialism". However, in practice there has existed suspicion after the practical view way of thinking was established. Can Marxist philosophy avoid the ontology?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practical process way of thinking" has created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ontology.

Key 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material ontology; practical ontology; practical view way of thinking; practical process way of thinking

推荐访问:马克思 检视 思维方式 哲学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