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传播与大众传播

内容摘要:从考古学来到中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但是不同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学科,对于考古学的认识,人们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于考古学,有的人将它供于神坛之上,有的人则将其与鉴宝活动混为一谈,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才会产生两种对于考古学差距很大的认识:一种是将考古学供于神坛之上,另一种是将考古学当做是名利双收的学问。无论是哪种认识对于考古学都不是科学公正的,而产生两种认识的原因无疑是考古学一直以来都带着神秘的面纱示人,因此,在传媒行业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要通过传媒的力量,帮助考古學走近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考古学,也让考古学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考古 大众传播 媒介选择

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对仰韶遗址的发掘和发现仰韶文化到现在,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史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于大众来说,考古学仍然是比较冷门的学科。

对于考古学,社会上的认识情况呈橄榄型分布:少部分人对考古知之甚少甚至于完全不了解;一部分人对于考古的认识多是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得来的,这些充满艺术色彩的作品又为考古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部分人对于考古活动充满了好奇却也缺乏了科学客观看待问题的态度,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较大;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是专门从事考古活动或是从事与考古相关的活动,这部分人能够科学的认识考古学,并且对于一些考古发现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这部分人的文章往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这类文章专业性较强,语言也相对比较晦涩,难以进行广泛传播。因此,若要使考古学知识得到普及,使大众可以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考古学,就需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它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当下这样一个注重对外传播的大环境中,任何一种事物的普及都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因此,要使考古学得到普及,使大众可以科学的认识和了解考古学,就需要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大众媒介将考古活动和考古成果传播给公众,实现社会共享。

一.报纸和杂志对于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报纸和杂志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廉价易得的性质,一直拥有着大量的读者群。其优特点有三:第一,记录性好,便于使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第二,便于读者随时随地阅读;第三,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直到现在仍是最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大众传播媒介,但是报纸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水平的要求,不能做到面向所有受众进行传播,这是它的局限性。在考古领域内有一些专业性的期刊,如:《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学术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较强,但是这类刊物一般不为大众所知,而且这类刊物中的文章内容也较为深奥,不易被普通人所理解,这也造成了它们的传播面较窄。由此,我们会发现在考古学的领域内缺乏向大众进行推广的期刊这也是对考古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如何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具体化,如何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求考古工作者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更是在强调传媒工作者知识面的要更加宽泛化,专业化。

而且,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似乎已经达到饱和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得出,尽管学习传媒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多为“通才”,少有“专才”,因为新闻专业作为是一门偏重于技术的专业,学生在学习时更注重新闻的写作,评论等较为实用的部分,缺乏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习,从而出现了新闻专业的学生有着较高的写作水平,缺乏对于某一种学术性或者研究性学科的深入理解。导致新闻专业的学生在传媒行业中的竞争力并不大,在传媒行业中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要做经济板块,报社会更愿意录取经济专业的学生而不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因为学习经济的学生更具有专业素养,可以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考古也是如此,作为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科学,考古学不仅需要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也需要具备考古素养的传媒工作者帮助他们将考古活动中存在的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具体化,将晦涩难懂的考古理论知识变得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扩大受众群,实现考古学的普及。

二.广播和电视媒介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1.广播节目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与电视报道相比,广播无法带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需要播音员在广播过程中对文物进行大量的外貌形容,但是“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每个人播音员所描述的文物在脑中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失真,所以,通过广播对考古活动或文物进行深度细致的报道并不是最合适的方式。但是,广播又有着自己的优势:第一,广播所覆盖的范围更广,对于受众的文化水平几乎没有任何要求,更加便与普及;第二,广播可以最大限度的解放人们的双手和双眼,它可以作为人们工作或开车时的背景音出现,但也因为这个特点,广播不能做到深刻化,所以广播更适合传播一些时效性强并具有突发性性质的考古发现活动。

2.电视节目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

电视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基于这个特点,怎样设置的节目才可以更好地对考古学进行普及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考古节目以专题片、现场直播、综艺节目、新闻报道、古物介绍等为五种基本的节目类型。其中,综艺性质的考古节目多以竞猜古董的价格或真假的鉴宝节目为主,这真实的考古学相距甚远也背离了考古研究的目的。因此,我们不将鉴宝类节目列入其中。

专题片是介乎新闻和电视艺术之间的一种电视节目,既具有新闻的真实性,又具备艺术的审美性。通过专题片进行考古传播可以突显考古学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严谨性,而且专题片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以这种节目类型可以用讲述故事的手法吸引观众,达到传播考古知识的目的。也正因为这种艺术性,可能会造成旁白语言模式化,或是为了吸引观众甚至会过分的夸大事实,使人们对考古学产生误解。

现场直播是考古节目较为常见的形式。它具有四个特点:1、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2、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性;3、激发了集体想象力和集体情绪;4、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满足了受众迅速获得信息的需要。考古活动是很适合直播的,但是考古直播也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现场直播考古活动时,主持人和记者常常会提出各种美好的假设,前期的发掘工发现了多少文物,营造出一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感觉,使观众觉得马上就能成功,可是结果往往是令人失望的,渐渐的就会使受众产生现场直播常常轰轰烈烈开始、平平淡淡结尾的不良印象。所以,在直播报道中,主持人和记者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考古发掘的遗址在历史中的地位而不仅仅关注文物的价值。使受众对遗址有更清晰的认识,便于人们更好的观看直播,达到传播的目的。

对于考古活动的新闻报道确实比较少,而且报道也多是集中于报道大型的考古活动,诸如“南海一号”的发掘、海昏侯墓的发掘等等,这对考古保护工作十分不利。考古不仅要关注大型发掘活动,也要保护小规模的遗址,使人们认识到无论考古活动大小与否都要进行保护。

至于常见的文物介绍节目,我们不能为了介绍文物而介绍文物,应让人们透过它来了解当时的社会、讲解关于这件文物产生的年代背景,使人们从社会审美观的角度上了解这件文物美在何处,文物的变化中展示出的是当时社会的审美变化是我们介绍它的根本目的。正如李泽厚先生他的美学理论中所谈到的:社会主流思想变化通过客观存在物体现出来并影响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也通过这些器物告诉现在的人们。

三.结语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节目类型就要对应不同的考古活动,针对“南海一号”的发掘这类大型的考古活动就可以采用专题片的形式;对于意义重大但是规模较小的考古活动就可以采用直播的方式增強观众们的参与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对于一些零散的考古活动可以采取统一起来,集中报道的方式进行,这样既有利于增进普通大众对考古活动的了解,也可以消除考古学与人们生活的距离感;对于古物介绍可以采取请专业的考古学者来进行介绍透过古物介绍历史,使古物不再与金钱画等号,而要让它与历史站在一起。

我们再来关注网络对考古学传播的影响。首先来说互动性,网络的互动性有两点:其一是给受众发言的机会,其二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这也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这两个特点给考古学传播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考古研究部门可以开辟自己的网站并在网站上投放文章,科普性的动画视频资料增强受众对考古的理解,对于很多考古爱好者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可以能够亲自体验考古活动,所以在制作网站时,可以设置一些体验类的游戏,寓教于乐,将考古学从神坛上解救下来,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考古研究者也可以开设自己的自媒体客户端,讲述自己对于考古的新观点,从而开创一种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再有就是网络与其他传统媒体的关联性,例如,2005年光明出版社出版的《探索·考古发现》一书就将图书与互联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个案,使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理论,让理论不再枯燥无味。

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会拥有全世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就是它的故事,要讲好故事,首先要了解我们的文化,而考古学就是一种了解我们的文化的活动,推动考古学的传播就是要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讲好我们的故事,因此,我们就需要考古人与传媒人彼此间相互帮助,一方提供考古专业知识,一方提供新闻技术支持,从而推进考古学的发展传播。

但不可忽视的是媒体的功利性和考古反复论证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又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考古学的传播除了需要大量的专业媒体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栏目,例如开设公共讲堂,微信公众号等等,培养具有考古专业素质的新闻人,这样既有利于推广和普及考古学,使人们更全面的了解考古学,更深入的认识考古学,从而树立保护文物古迹的理念。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

推荐访问:传播 考古学 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