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考古行,壹,追寻“和平文化”


打开文本图片集

在东南亚区域史前考古中,研究最广泛,同时争论也较多的是“和平文化”。1926年,法国女考古学家科拉妮(M. Colani)在越南北部和平省调查发现了20多个史前文化遗址,并发掘了其中9处。随后,她又调查和发掘了与和平省邻近的清化、宁平、善化等省。在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研究后,她认为这些浅洞和岩棚遗址属于一种打制石器文化。1932年1月,科拉妮在河内召开的第一次远东史前史学家大会上,正式提出“和平文化”(Hoabinhian Culture) 的命名,认为其石器属于砾石工具石器类型,代表性器物有苏门答腊石器、短斧、杏仁型石器,并有相当数量的骨器。之后科拉妮初步建立起越南史前考古年代序列:山韦文化—和平文化—北山文化,分别代表了越南地区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对“和平文化”的特征和范畴理解不一。越南学者黄春征和马修斯(J.M.Matthews)、戴维斯(J.H.C.S.Davidson)等认为和平文化的人们以砾石为原料加工石器,以狩猎和采集为主,时代在更新世晚期,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越南北部。以戈尔曼(C.F.Gorman)为代表的考古学家认为和平文化是一个广泛分布、长期延续的石器工艺技术特征(以典型石器苏门答腊石器、短斧为特征),反映了东南亚古人类对生存区域古生态和古环境的适应性,其文化始于更新世晚期,一直延续到距今6500年前,分布范围从中国南方到马来群岛。

20世纪90年代在河内召开了“和平文化发现60周年”大会,学者们经过激烈讨论,基本对和平文化石器特征、遗址特征、年代跨度、分布范围有了统一认识。大部分学者认为和平文化石器属于砾石直接加工而成的工具,包括苏门答腊石器、短斧、刮削器等;遗址主要分布区域在东南亚大陆及其边缘地带,还有澳大利亚、中国南部和尼泊尔等地;年代跨度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

越南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华南地区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的遗址应该归入和平文化范畴,如白莲洞遗址、甑皮岩遗址,但中国学者似乎不是特别认可。直至2015年,云南硝洞遗址发现有和平文化石器工具,年代可达4.3万年前,是目前亚洲所知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存。目前来看,中国境内唯一可以明确为和平文化遗址的只有硝洞遗址。

你好,北纬21°的河内!

广西与越南一衣带水,自然地理面貌较为相似,史前人类无国界,深入理解越南地区的文化,对理解今天中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非常有益。2017年,应越南国家考古研究院阮家对副院长的邀请,我与广西民族博物馆龚世扬同志一行两人前往越南进行学术交流及考察。我们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和平文化的石器,特别是典型石器,如苏门答腊石器、短斧进行重点观察,并且对和平文化的经典遗址进行实地走访。

我们于2017年10月30日从南宁出发,11月底返回国内,时间约1个月,主要交流的单位为越南国家考古研究院、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人类学博物馆。据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阮国平教授介绍,目前越南国内有资质进行考古发掘的单位仅有上述三家。

历史积淀·继承者·摇篮

越南国家考古研究院在一栋近百年的法式建筑中办公。与考古研究院阮家对副院长、程能钟研究员进行了越南史前文化研究交流之后,我们观察了库房所藏石器标本。考古院库房较为简单,所有标本都装在一个铁皮盒子里面,很重,每次拿出来都特别费劲,我们主要看了山韦文化、和平文化、北山文化的石器标本,并对和平文化出土标本进行了细致观察和拍照。

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館前身是法国殖民时期在河内建立的远东学院。我们首先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进行参观,并与其考古学者进行座谈。很幸运的是,他们允许我们进入库房参观,可以对馆藏标本进行拍照。我主要去的是史前文物库房,陈设较为简单,所有石器均用铁皮盒子装起来,搬运较为费劲。整个库房有石器标本5万余件,我重点对旧石器时代的标本进行了观察,特别是和平文化典型器物苏门答腊石器和短斧等。

11月8日,我们前往越南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参观,此博物馆小而精,主要陈列有越南通史展览、越南民族学研究展览,所有文物标本都是该校人类学系发掘或联合其他单位发掘所得。该人类学系在越南非常出名,因为越南多数考古人才均出自该系。

前往和平省

在结束对三家考古单位石器标本的观察后,我们于11月10日前往和平文化最早发现地和平省金杯县进行遗址考察。和平省属于山区,是越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政府对外国人管理很严格,我们通过国家历史博物馆、越南国家考古研究院联系了当地的博物馆工作人员,费了好大周折,才有幸进入了该区域进行遗址参观。金杯县是芒族聚集区,在越南建国前,该地一直是芒族首领统治,政府并不能对其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我们这次在金杯县参观的主要考古地点有两个,独山遗址和寨村遗址。

在去和平文化遗址之前,我们获悉越南有一个东亚史前研究会,组织者是阮越教授。阮越教授是越南考古界一位奇人,早年在越南国家考古研究院工作,后去德国留学,回国后建立东亚史前研究会,自筹经费和越南考古单位合作进行考古工作,目前已建立一个考古博物馆。同时,阮越教授在和平省建立了一个和平文化研究中心,并且在持续进行野外考古发掘工作。

我们这次特别拜访了阮越教授。首先前往其所在的和平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站(位于金杯县,和平文化遗址群中心),他很热情地接待我们,并且给我们展示了和平文化最新的研究成果,距今1.8万年的和平文化艺术品,以及距今8000多年的一具完整的古人类遗骸。之后,他带我们参观了正在建设的越南和平文化遗址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占地约50亩,包括展厅、办公室、外来学者办公室、后勤楼,并且准备建立一个以科拉妮命名的考古公园。阮越教授告诉我们,他在越南建立了一个发掘和平文化遗址的夏令营,全球所有对和平文化有兴趣的学者都可以来参加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该夏令营的运行模式是:只需要自己负担来回机票,越南境内吃住行都由和平文化研究中心提供。这是一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做法,法国旧石器发掘、印度旧石器手斧发掘等均用此模式。

之后阮越教授亲自带我们去参观独山遗址。独山遗址是一个岩厦遗址,发掘面积约30平方米,遗址地层较厚,约5米,年代距今1.8万—8000年,出土了上万件石器标本。我们在遗址周边考察时,发现地表有较多石器,可见该遗址石器的丰富程度。

之后我们驱车3小时去考察和平文化另一处典型遗址——寨村遗址。遗址于1975年由地质队员陈德良发现,历经多次发掘,目前已经是越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和平文化中保护较好的遗址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陈德良于1997年当选越南国家主席,在任职期内,还在遗址边种下一棵树,以示纪念。应阮越教授的要求,我们在遗址边的一座庙里,烧香捐款后再进入遗址参观,因为当地人认为里面的古人类是他们的祖先。

寨村遗址非常大,洞口高约6米,宽约5米,离地面高约10米,文化层堆积厚约7米,上层有近5米厚的贝丘堆积。据阮越教授介绍,该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初步估计至少出土2万件石器标本。有趣的是,目前在洞口还放有一麻袋石器和一麻袋骨骼化石,说是在遗址周边捡的标本。我们在洞口周边也看到地表散落较多石器标本,可能是考古工作人员觉得该遗址出土标本较多,只带回发掘出土标本,采集标本都留在了原地。

跨越時间和纬度的思索

通过对越南和平文化石器标本观察及遗址实地探访,我们对和平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平文化为什么在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中这么有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该文化概念的提出比较早,更因为该文化出土石制品数量较多、年代跨度大,且遗址点非常密集。仅仅在和平省金杯县一个地方,就发现100多处和平文化遗址,很多遗址地层较厚,发现遗物较多,类似寨村遗址的有好几个。据我了解,目前在中国华南地区,如此高密度、文化类型如此丰富、文化遗迹如此众多的考古遗址群,还没有发现。所以阮越教授强调,和平省金杯县是和平文化的中心,也是整个东南亚和平文化研究的中心,还是有底气的。

同时,我更多的思考是,华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工作者应该更多走出国门,去了解中南半岛,特别是越南地区的考古工作。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出发,途经越南长长的海岸线,把丝绸及汉文明带到了欧亚,而在史前时期,人类是没有国界的,越南地区狭长的海边平原,更是古人类迁徙的重要通道。考古学研究显示,在新石器时代,可能由于稻作农业的发展及扩张,中国南方的古人类一波波南下,进入越南、中南半岛,直至形成了南岛语族。越南作为中南半岛古人类重要的迁徙通道,又与华南地区有着较相似的古生态环境,我们想要做好华南地区的考古工作,更应该了解越南的考古研究工作。站在全球视野的角度下看待中国考古学研究,这样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考古将会大有裨益。

本文得到广西民族博物馆资助,特此致谢。

和平文化苏门答腊石器、短斧,图片来源:周玉端、李英华《东南亚和平文化研究的新进展》,《考古》2017年01期。

推荐访问:越南 考古 追寻 和平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