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图强成大业,协同发展创一流

刘兴法,赣榆县第一中学校长。连云港市人大代表,赣榆县首批名校长,连云港市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连云港市中小学管理规范现场评估专家组成员,省先进教育工作者,获连云港市“五一”劳动奖章。主持市级课题《课改中教师心态研究》、《新课改中改变备课方式研究》已结题。现正主持《构建普通高中自我管理德育场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几年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任教,不断推进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了“先学后导,有效检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始建于1975年、原名为青口一中的赣榆县第一中学,作为一所1978年方举办高中的学校,与国家级示范高中省赣榆高级中学同处县城,无论办学条件、师资还是生源都处于洼地。学校如何定位?就是依靠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这三个主体所共同具有的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精神,齐心协力,打造品牌,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实现全面、快速发展,以二流条件创一流业绩。究竟如何发展?一中人形成共识: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学校持久发展的根本,领导、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是学校快速发展的源头活水。由此,学校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育人,彰显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历经风雨见彩虹,青口一中卓然崛起:德智体“三育”独具特色,办学效益不断提升,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和谐发展,成为县内三星级高中的龙头学校。学校每年高一招生不仅生源爆满,而且分数线远高于除赣榆高级中学之外的县内其他三星、四星级高中。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67人,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09人,中级教师职称129人,占教师总数的85.8 %,也远高于除赣榆高级中学之外的县内其他高中。2009年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合格率以及高考本科达线数同样远高于除赣榆高级中学之外的县内其他高中。2009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赣榆县第一中学。

德育为首优化体系全员全面全程育人

“德”是灵魂,德育就是塑造灵魂。一中的德育要义就是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成才、如何为社会做贡献。学校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出发,坚持一个思想,建好两个阵地,利用三类基地,使德育工作制度化、细节化、系列化,富有成效。

一个思想:以人为本。一中的德育是全员德育,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实现“人人管理,管理人人”。校长号召:“领导班子向我看齐,教师向领导班子看齐,学生向老师学习。”教师常说:“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领导的公仆示范意识、教师的育人意识、职员的服务意识尽在其中。“德育的主渠道应该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只有渗透到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这是学校每年暑期全员培训都要强化的理念。学校将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与评聘条件,每学期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及家长反馈实施评价。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服务活动之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格局,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学代会审议学校管理制度,学生会成立了卫生、纪律、两操、黑板报、班会、跑操等日常检查小组,配合行政、年级检查组进行常规检查,并负责校园广播,报廊、宣传橱窗的布置,充分发挥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他们由被动变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团委、学生会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宣传橱窗、“校园之声”广播站、“扬帆”文学社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健康丰富的校园活动营造活泼向上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氛围。

两个阵地:班集体建设与文明宿舍建设。抓好养成教育,方能端正校风、铸造校魂。学校坚持把班集体建设与学生文明宿舍建设作为搞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规纪律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及抓手,以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来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制定了《赣榆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赣榆一中班级常规管理考核细则》《赣榆一中文明宿舍评比条例》《赣榆一中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评比条例》《赣榆一中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先进团支部评比条例》等规章制度,每日对各班级、宿舍进行量化考核,每周评选文明宿舍,每学期评选先进班集体。为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学校领导成员每周分头参加班级主题班会,每月在学生宿舍值夜陪同学生一周。班主任每天早上在学生起床时到校,晚上学生就寝后查完铺再离校。政教处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干部会议,一次有关学生座谈会;总务处每月召开一次宿舍长会议,一次生活委员会议,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学校设有校长信箱、年级主任信箱,每天都及时收集、处理、反馈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进入我校不久便逐渐学会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能与人交流和科学安排时间;与家人间沟通能力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高;2004年学校为全县中小学提供了养成教育学习现场会,县委宣传部和县教育局联合发文推广我校的管理经验。

三类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法制纪律教育基地、安全教育基地。塑造灵魂需要老师教导,更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学校以抗日山烈士陵园、黑林镇大树村刘少奇故居、赣榆县干休所等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结合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基地,缅怀先烈的英雄业绩,接受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民族责任感等系列教育。以青口派出所作为公民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基地。请公安干警现场解说违法现象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内容,聘请青口派出所所长陈晨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来校作法制讲座,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还请派出所领导作网络道德教育专题报告,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做到文明上网。以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县消防支队作为安全教育基地。学校聘请交警大队指导员和消防支队队长定期来校作交通安全讲座和消防知识培训,举办消防演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几年来我校没有发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2008年为全县中小学提供了法制教育现场会,学校作了专题经验交流。

和谐宜人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形成了一中特有的人文情怀。多年来,一中没有一例上访或一封上告信,富有实效的德育机制塑造出学生特有的精神风貌。2007年11月全校学生为高二(1)班患白血病学生刘洋一次性捐款53600元,受到省市县新闻媒体和社会各方面一致好评;汶川大地震后全校师生捐款123860元,款额在县内单位中首屈一指;2009年10月,全校师生为患癌症的一位老师捐款8万多元,为这位老师送去了一片爱心。近三年,学校有106位同学被评为省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有7位学生在校入党。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连云港市文明单位、连云港市全面育人先进学校、连云港市依法治校先进集体、赣榆县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赣榆县文明单位。学校团委被评为连云港市五四红旗团委。

立足教改主体协同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质量兴校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改就成为一中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教改这块阵地上,学校领导既是指挥员,更是战斗员,还是服务员。领导成员每人任一门主课,分管一个教研组,参加一个课题研究;校级领导分别对高三实行包班,中层领导主抓或协同管理一个年级。孙振友副校长、董入学副校长都是直到五十三岁仍任高三毕业班的课,高考任教班超省均分受县表彰。领导成员向全校老师承诺:不论哪一节课都可随意来听;教学成绩与我齐同就行。每年分管高三的校级领导、年级主任到高三办公室与老师一起办公,加强和老师的交流研讨,及时解决教学需求。教干能肯干、会干,教师就乐教、善教。学校的教研活动蓬勃开展,领导之间,教师之间,大家都坦诚相对,实事求是,没有勾心斗角的内耗,没有文人相轻的陋习,相互尊重与配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拔河赛”与“接力赛”。

每学年学校都要“走出去,请进来”,借石攻玉,发展自我。近几年,学校一直在探索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最优化途径,努力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2007年底,学校在学习南通地区“课堂少讲多练、培养学生习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兰州羊建臣教授《论检测式教学》阐发的理念,结合校情构建了“检测式”课堂教学法。主旨是要求教师通过组织检测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解题技巧与规范。在此基础上,2008年又吸纳外地名校先进教学理念,进一步构建了“先学后导,有效检测”课堂教学模式。主旨是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入手,重点解决“讲什么”(图解教材资料还是解决学生问题)与“怎样讲”(告知还是诱导)问题,充分体现“四主”(学情为主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全过程,以问题解决的效度来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前将知识问题化,让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实现合作探究学习。教师作为“导演”,针对学情通过征询、收集、设问、讨论、点拨、交流、展示等方法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学习。“有效检测”之“有效”是指材料符合学情,时间充分保证,效果得到落实。

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促使了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引起师生关系的重建。学校通过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建立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各班学习班长每天将课堂学习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对老师提出的教学建议送交年级主任或投放信箱,年级主任对反馈信息及时区别处理,或个别交换意见,或通过听课进一步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由此促使教师及时克服已滞后于学生认知需求或脱离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行为,真正将课堂教学改革视作了自己的“内需”,促进了专业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师生关系变得民主平等,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得到唤醒,逐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推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2006、2007、2008年我校连续三年同时获得市、县教学管理质量奖、高三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这在全市是唯一学校。学校还被评为市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学校、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市外语教学研究基地等。“先学后导,有效检测”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县教育局多次组织全县教师到我校观摩,本县厉庄高中、城头高中、赣马高中先后到我校参观学习,2009年2月江西省铅山一中五位教师来我校实际考察两周,他们都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

体育为基 保障实施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978年学校就被徐州地区体委评为为徐州地区群众体育运动先进单位。1990年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先进单位、赣榆县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县田径运动传统学校。1995年获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群众自行车赛——连云港赛区骑游赛二等奖。1997年再度被评为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1999年分别获得县篮球赛第二名。2000年,学校被评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连云港市第十届运动会上分别获得女足第二名和男足第五名;市政府授予学校“连云港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省高招委、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授予青口一中为招飞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学生运动员张蕾参加全国场地自行车女子争先赛获第三名。同年学校结束了连续五年获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亚军的历史,夺得冠军;之后至2009年蝉联六届冠军。其间2005年获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七名;刘兴法校长获连云港市星级高中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第三名。2008年,获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三名,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率每年都达95%以上;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

学校建校时间虽短,但在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形成了明显的办学优势和全面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实现了持续、全面、快速发展。

推荐访问:协同 励志 成大 图强 创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