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探讨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上世纪的经典文学作品,这部作品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借助象征手法,写出了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性格以及成长经历,揭露了社会的虚伪,同时,隐约向我们诉说着作者那个时代美国青年精神上的苦闷,作者所表述的那种苦闷,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也许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象征手法;《麦田里的守望者》;幻灭

作者简介:蒋艺溱(1988-),女,汉族,四川广安人,本科,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与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上世纪五十年代,塞林格的处女座《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式出版,在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中,成为一部广受读者欢迎的文学经典。在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在16岁那年,在圣诞节前夜离开了学校,然后到纽约流浪,作者通过霍尔顿在三天流浪生涯的感受与生活经历中,表达了属于他那一代青年的苦闷与彷徨。下面,笔者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象征手法的应用进行分析,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1.小说中事物象征手法的应用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中,一些事物始终贯穿着全文,在全文中具有非常独特的象征意义。比如:霍尔顿的红色猎人帽。《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红色猎人帽的描写,展现了霍尔顿怪异的穿着风格,并且,对于霍尔顿选择买下红色猎人帽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最后让人得出:霍尔顿选择购买红色猎人帽,看似是一个偶然的行为,但其实质却是必然的。这一必然体现在:霍尔顿在击剑比赛中,常常会忘记带上击剑装备,其他队员常常因此而嘲笑他,他在失落的情绪下,选择买下红色猎人帽,霍尔顿想通过红色猎人帽来寻得安慰。霍尔顿在拜访了他的老师之后,感觉很失落,为了安慰自己,他又将红色猎人帽戴上自己的头顶,然后他又将帽沿转了一个方向。通过这样的动作,霍尔顿可以感觉到一丝的自由。同时,霍尔顿通过反着戴红色猎人帽,让自己感觉都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他宁愿自己还是个儿童,充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1]。在霍尔顿决定在纽约大街上流浪时,看着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潮,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社会的冷漠。他觉得非常的孤独,以及失望,于是他依然戴上了那顶红色猎人帽。通过红色猎人帽,他获得了一丝的慰藉,他的孤独与失望,获得了一丝的排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猎人帽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事物,而是霍尔顿的精神寄托。这精神寄托,是早已逝去的,仅仅只留存在记忆深处的童真与美好。当霍尔顿真正意识到,她的童年,早已流逝在时间的长河中,他再也无法抓住过去时,他将他的红色猎人帽郑重地交给了他的妹妹。霍尔顿希望他的妹妹能一直保持着童年的纯真,像儿童那般单纯而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希望,那顶红色猎人帽,可以永远的保护他的妹妹,保护她的妹妹不受社会虚伪与冷漠的沾染,天真快乐的生活。只有保护了一个孩子,才能保护住其他孩子。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责任,作者塞林格的内心的期望。在霍尔顿将他的红色猎人帽正转时,象征着他对逝去的童年的重视,他试图以此,来和虚伪、冷漠的大人世界对抗。

2.小说环境场景中象征手法的应用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多处环境场景的描写都使用到了象征手法。例如:在圣诞前夜,小说主人公霍尔顿遭到学校的开除,流落在纽约街头,作品对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有深入的描写,如天气冷得像地狱,这样现实的描写,在将霍尔顿所处环境之恶劣描写透彻之余,也将美国纽约残酷的现实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几年后,美国人的精神陷入到极度的空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进入了寒冬,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身处在这样的一个成人社会中,霍尔顿汲取不到一丝的温暖,在内心世界的冰天雪地中,他感觉到无比的寒冷与孤独。在这樣的寒冬中,他的手套与外套丢失了,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衫,这一场景的设计,更加凸显出社会与环境的残酷。他只能依靠着本能的驱动,去寻找温暖。他想起冬天在湖中的鸭子,他在想湖面冻住后鸭子该怎样生活。他真实而深刻的体会到了成人世界的冷漠,他也希望他能像鸭子一样,在冬天到来之后,飞到其它地方去生活,摆脱当前社会的冷漠[2]。霍尔顿当时产生的认知,源自于社会的现状,在认识到了社会的现状之后,霍尔顿又陷入了沉沉的黑暗。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还使用象征手法描写了悬崖的场景。悬崖不仅仅代表着危险,也代表着霍尔顿与成人世界的界限。在鸭子与悬崖的描写中,鸭子象征着霍尔顿,而悬崖象征着跨入成人世界的危险。在感受到悬崖的危险时,霍尔顿宁愿选择悬崖的另一边:代表着童年的纯真与美好的世界,但是总面临着悬崖的威胁。霍尔顿在幻想中,想到了儿童在欢快的玩耍时,可能会突然掉入悬崖,他想保护他们,但是他终究无能为力。

3.结语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充分的写出了霍尔顿的那种迷惘与孤独,同时写出了霍尔顿对童年美好纯真的向往。借助象征手法,作者让我们依稀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勇气,重拾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郑宇.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召唤解构理论的美学呈现[J].语文建设,2015,24:72-73.

[2]赖海威.顺应论框架下的对白分析——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05:78-79.

推荐访问:手法 象征 探讨 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