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2015—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知行分离”现象。结合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点启示——“关照大学生社会体验、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认为可以在“把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窗口、了解并理解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需求、掌握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贯彻习总书记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体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定了中心,明确了要求。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中,除了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课堂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也不可或缺。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深入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一、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近两年教育部《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分析情况看,2015年度,调查发现的问题包括“‘享乐主义’有抬头之势,大学生的纪律观念、道德信心、政治信任等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存在值得关注的知行分离现象”。2016年度,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仍然持续,“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有待加强”,特别指出“理工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相对偏低”的问题,认为“有关社会思潮和网络舆论环境一定程度冲淡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2015年度、2016年度,调查问卷样本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上述调查结论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苏亚拉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显示,“对国家大力提倡的公民道德建设,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态度是:有紧迫感,积极主动响应的占58%;跟着潮流走的占34%;无所谓的占8%”,有将近一半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道德践行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理想目标和学习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感觉心理充实,有明确的理想目标的占50%”,“认为学习较吃力的占35%”,结合调查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茫然的同时,在学习方面不少学生还存在学业困难,这些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恶性循环。

实际工作中,笔者所在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53.2%,但是从近两年处理的网游成瘾、校园贷、逃课(旷课)等个案看,少数民族学生的占比将近80%。究其原因,有家庭經济困难、学习基础差的客观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不到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攀比享乐、自卑心理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在这些个案的处理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是当事情发展达到个人无法应对或者处理时,学生才会被动承认错误事实、说明事情经过。大多数学生往往为了得到谅解,或争取老师或家长的支持,进行思想上的反省,表达今后改正的意愿。但是从事后的行为表现看,重承诺、轻践行的情况并非个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知行分离”问题,有学者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危机”或“失效危机”。面对问题,沈壮海认为,“应更加关注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注重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状况的评价中,大学生表达了同样的呼声,即希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多开展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孙丽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意义世界的构建,从专注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转向对文本意义世界的探究,从传统经验研究转向对鲜活生活和生命世界的解读,从对忽视教育对象精神世界转向对教育对象精神和生命诉求研究,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旨向”。恽安平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要强化问题意识这个核心要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通过解决大学生接受认同困惑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从生活中关注问题,从身边发现问题,从理论中辨别问题,从实中解决问题’”。这些学者的观点都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的问题要从关注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角度,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做”不统一的现象。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谈到“知”“行”二字之时,我们往往会想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以及他在创建晓庄师范学院时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口号。在《谈生活教育——答复一位朋友的信》中,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中,将生活教育理论概括为“学校社会化”“教育生活化”“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

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再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张丽玉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总结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是前提论,生活决定教育是关系论,教育必须改造生活是效力论。姜福全、王艳娟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指导在于要有共和精神、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刘东认为,生活教育理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包括师生平等共处,强化教师的作用;教育者要换位思考,支持学生自治组织;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联系生活实际;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于俊如认为,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观”,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张国启认为,强调关注现实生活世界、注重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重在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选择。

结合上述学者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生活教育理论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关照大学生的社会体验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的形成还受原生社会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山区、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实际接触、体验现代社会生活的机会比较缺乏。他们生活的经验、常识多来自于原生社会的积累,并决定了他们思考、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从生活教育关系论的角度,大学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如果忽略或者脱离学生已经积累的社会体验,把所有学生当作同一模具下生产的产品,进行下一步的流水作业,所开展的只能是“空洞”的教育,无法引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对于“辩证法”“唯物主义”“矛盾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观点或理论,现今大多数大学生只当作一个名词,当作考试时应该背诵或者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对于在社会实践中如何去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和观点,从而在思想上进行行为选择,避免出现偏差或者不良后果,却是无能为力。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中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出现报复、自杀、自伤等过激行为和现象不胜枚举,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辩证看待恋爱关系,对待问题只是考虑一个方面或者从一个角度认识,思想上在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下做出过激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在意图上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作用机理和方式主要是着眼无意识接受,视听熏陶育人;着眼情感相容,需求服务育人,着眼意志强化,行为反馈育人。在网络信息时代,特别是信息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数量和范围突破了年龄、时空的限制,他们的价值观受网络背后各种观点、观念的影响。传统的“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老师转”的说教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教育形势和学生需要。在此情形下,思想政治教育就应拓展教育的途径、方式,通过主动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回答学生关切,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新形势下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索

关于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习总书记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关照大学生的社会体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掌握主动权,具体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索。

(一)因事而化,把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窗口

无论是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社会事件,家庭发生重要变故,还是新生刚刚入校、毕业生即将离校,参加党校培训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间窗口。利用这些重要时间窗口期,引导学生关注重大、重要事件并予以回应。在家访、家校沟通中,关注学生家庭情况,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关心,在入校、離校、入党等事件中增强学生的仪式感、神圣感,都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因时而进,了解并理解大学生的现实困惑和需求

了解学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步骤,现实情境中在学生步入大学校门之前,思想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困难需求的一无所知,对于学生群体中的重点学生无法区分,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无重点、存盲区。因此,大学生的成长背景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业方面,由于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学习习惯不适应等原因,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适应度、学习完成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开展大学生学业调查分析,成为对学业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有效帮助的前提。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恋爱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消费情况等,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了解的。

(三)因势而新,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增强、网络社交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正在不断向网络空间延伸,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展示个人生活、进行网络社交的主要工具。这些信息媒介、网络社交发展的新工具、新情况,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掌握并熟练运用,这即是习总书记所讲的“因势而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感觉到,受学生群体规模不断增长的压力,工作中更加需要家长配合。另外,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们,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多开展家校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关注。

参考文献:

[1]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6(8):5-12.

[2]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08-113.

[3]孙丽芳,何祥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义危机”探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5(6):29-35.

[4]恽安平.2004-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和趋势[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3):22-26.

[5]童富勇.陶行知研究综述(1927—1991)[C].北京: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9.

[6]张丽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述评[J].生活教育,2006(9):9-14.

[7]游清明.“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J].改革与开放,2012(24):196-198.

[8]姜富全,王艳娟.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0(9):211-213.

[9]刘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3):57-59.

[10]于俊如.生活化: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08(3):78-88.

[11]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12]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 新形势下 思想政治教育 分离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