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存在问题探究

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阐述了社会负面因素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中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由此得出,搞好大学生道德建设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建设 存在问题 社会负面因素 家庭教育

大学生作为整个公民中知识层次较高、认识能力较强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道德建设的宣传和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而且对社会其他阶层有效进行道德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应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其中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于社会整体来说是不低的。但是不能否认,当前大学生道德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些同学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知行不一,缺乏诚信,等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在对大学生道德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1.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

政治教育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教育。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规范引导、舆论评价、榜样激励等方式去指导人们的行为,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两者虽有紧密的联系,却是不同的概念。然而,将政治教育视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视为政治教育,是相当长时间内中国教育存在的现实。在内容上学校道德教育只重视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等“大德”,而轻视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小德”,致使不少青年学生只会喊口号,却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缺乏起码的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大学生中时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一方面写入党申请书积极要求进步,另一方面为获得荣誉不择手段,甚至采用造谣中伤等手段,力图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这种知行背离的情况在大学生中突出存在着。可见,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的结果使我们的道德教育弱化了对“做人”问题的探讨,远离了“做人”这个中心话题。这种“政治教育就是德育教育、道德教育就是政治教育”的模糊观念,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且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

1.2道德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1.2.1以宣传灌输替代养成教育

德育工作往往只有最高目标或方向目标,缺乏阶梯目标和过程目标,导致理论教育与行为训练相脱节。德育过程中过于强调灌输说教,轻视能力培养、行为养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和沟通。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道德意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热闹。树立几个典型,增加几本辅助书,开展几个活动,都不可能取得长久而稳定的效果。而且树立典型固然可以起引导作用,但同时由于宣传中经常有典型人物被树立,而这些典型又过于被美化或人为拔高,以致造成“阳春白雪和者甚寡”的结果。一句话,道德建设重教育,轻实践。有时虽然安排实践,但大多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不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实效性,导致学生对自己看不惯的行为,却不加控制。

1.2.2道德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和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调查中我曾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了解,排在第一位的是“形式主义严重”。事实上,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后面所掩盖的实质性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和德育工作者急功近利、浮躁、虚假的作风。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包括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合理性价值”,即“道德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培养完美人格,改善人们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引导和提升”。另一方面包括了道德教育为国家政权服务、稳定社会的“工具合理性价值”。而道德教育的狭隘的实用工具化倾向则使道德教育政治化、工具化,使道德教育理论的主体地位缺失,致使道德教育偏离对人自身道德建设的“目的合理性价值”,而出现品德教育中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以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情况。这是品德教育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传统的德育模式忽视了教育本质的主体性,一味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失去建设自身道德的内在热情和主动精神,失去主体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过程,致使道德教育难以由教师的知识转换为学生成熟的品德心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系统。学生主体性缺失是学校品德教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1.3师德现状堪忧,影响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大学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在调查中有77.89%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学校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最大。有57.04%的学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专职教师对其品德形成有较大影响。然而有48.89%的学生对教师师德现状不满,其中很不满意的竟达27.66%之多。这是一个应引起我们深思和高度重视的问题。教师职业的神圣,引发人们对教师人格的完美期盼。但事实上,生活在充满利益矛盾、生存竞争、交换原则的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中,教师个体难以实现对社会的自身道德和人格塑造的超越,而使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人格塑造上流于平庸而失去“为人师表者”的尊严,失去学生的尊重,并且对学生品德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1.4部分高校未能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缺乏系统性,人力和财力投入不足,思想道德教育落实不够,未能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如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定上偏重教学和科研成果,忽视育人实绩,加之育人工作本身的弹性也比较大,其工作量难以计算,业绩难以考评等,致使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社会负面因素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影响

2.1现代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

当前,数字化、多媒体、互联网、卫星电视、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推动生产力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活动领域。网上的多路信息源、多种信息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网上垃圾,以及“网上文化殖民”,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不可小视。致使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精神颓废、意志衰退、学业无成。网络的无国界、无“警察”、无限制的信息传播,各种不良信息的泛滥,大大弱化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这种状况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塑造产生着恶劣的影响。

2.2“西化”、“分化”的险恶图谋直接威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主要目的就是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宣传西方生活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是一种“极权主义”社会,宣传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必然性,将资本主义和时代精神、自由民主等同。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敌对势力视中国为最后一个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西藏、台湾问题向我发难,将我国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作为其“西化”和“分化”的主要对象,肆无忌惮地向他们传播错误思潮,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宣称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威胁。

2.3封建迷信思想沉渣泛起,歪理邪说乘势蛊惑人心。

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一些人感觉生活无着落,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经历,开始相信命运。这也是价值多元化带来的附属产物。另有极少数人钻市场经济的空子,为骗人钱财不择手段,宣扬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由于他们的相互呼应,形成了违反社会潮流的错误思想,其结果败坏了人们的道德,腐蚀了人们的灵魂,扰乱了社会秩序。

3.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把学习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甚至漠不关心。一些父母在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有的学生经过学校道德教育,树立起做人的良知,本来很想讲道德,但是每当遇到不道德现象,父母不是循循善诱地进行教育,而是对道德行为嘲笑甚至鄙夷。有的家长对孩子说:良心值几个钱。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要厉害,不要吃亏。凡此种种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道德教育的力度。可以说,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家长要负重要责任。

可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学校、社会和家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实效。因此,我们只有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建成全国上下一体化的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士伟.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原因之分析[NB].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论坛.http:.

[2]王俊杰.高校德育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6.

[3]西南师大高等教育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品德心理与品德教育现状的调查[NB].http:WWW.guanzhong gd.cn/sub website.hem.

推荐访问:探究 道德建设 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