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题材影视剧现状调查——影响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影视产业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全球饱受关注的影片。在我国国产电视剧方面,以抗日题材为主的剧集颇受广大观众关注,特别是在2007年—2012年这期间,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仿若雨后春笋,年年递涨,五年间的发行量近乎百部之多。其鮮明的人物塑造,贴近历史的剧情设置以及激发民族热情、呼吁民族团结奋进的主旋律使得影片老少皆宜,成为了众多家庭茶余饭后一起观看的最佳选择。

(一)传统主题的重复和创新后的偏离:

但近两年来,随着该类型电视剧的逐渐增多,以及我国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式题材的多样化迅速发展,电视剧正在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用于放松神经,舒缓精神压力用于娱乐身心的消遣品,因此抗日题材影视剧的影响力已大不如从前。首先,是影视剧主题的重复。一般来说,抗日题材影视剧的主题总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奋勇抗击的英勇事迹的讴歌,突出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一心为民,忠心为国的无私形象,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解放路程的艰辛与不易,警示观众珍惜来之不易和平,爱国拥党;二是对于日本法西斯在战争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批判,和对其残酷行为的审讯与鞭挞,同时揭露帝国主义的丑恶和黑暗,显示毫无人道的非正义战争必然失败的主题,同时告诫广大观众勿忘国耻,牢记历史。这两类主题在抗日类型的影视剧中最为常见,从我国早期的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到新世纪以来的《北海风云》、《亮剑》等影视剧中均有体现且一直延续,过于“脸谱化”“符号化”的主角形象和“流水线”式的故事剧情使得大批观看此类题材的观众出现审美疲劳,丧失观看乐趣。

由于主题的枯燥干涩,在一定程度少缺乏大众所需的娱乐性,于是这之中有些新作品便逐渐在发展中异化,影片主题的传达被逐渐弱化,改为通过给予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官刺激来博得眼球。加之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多的开始步入消费时代和娱乐时代,制作方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提高收视率,增加广告收入,致使如今许多抗日题材影视剧开始逐渐削弱了遵循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传统,过度放大艺术虚构在影视剧中的表达效果,基本或彻底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改为以鲜明的消费特色和娱乐特色来对影视剧进行创作。例如,影片的主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救国救民,影片的主角也不再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舍小家为大家的悲情“英雄”形象,而其中内容所重点表现地却是主角本身行为对于亲情、友情、甚至爱情的一种赞歌和信仰,也就是说, “抗战”变成了影视剧故事的大背景作为副线,而情感则成为了主线,以抗战剧的名义来演绎言情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抗日题材影片脱离了原本定位,原本关乎民族存亡的严肃时刻变成了某一个人在这严肃时期对于感情的忠贞和坚守,缺乏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真实,难以博得观众的认同。

(二)娱乐消费化的人物设定:

首先,由于此类型影视剧多出现于黄金档时段播出,因此收视率就成为了各大播放卫视和在线播放平台所关注的最大焦点。因此,在人物角色的饰演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导演会通过找比较受观众喜爱的明星去饰演主角,这样一来,无论剧情如何,粉丝都会买单,这在一定程度最安全的保证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但这样的演员往往带有个人的鲜明化特征,不能完整的呈现剧中角色,引来粉丝之外观众的不满。

其次,就是很多抗日影视剧的个人形象太过于强烈,集体在影片之中毫无存在感,并且在剧情设置上,过于神化。像《雪豹》、《亮剑》这类的影视剧都过分注重去塑造一个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整部诠释的重点在于充分展现这一个英雄人物的性格,他们大多正义坚韧,不怕牺牲,但在感情方面却是历经磨难。在剧中,主角人物脱离了真实生活中有优点有缺点的人,主角的英雄形象被无限放大,而缺点则被忽略甚至不去表现,这就使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不够丰满,没有缺陷的完美人物才是最大的缺陷。在剧情的设置上,这些主角人物往往有着“不死光环”,同时为了视觉上的奇观花而采用武侠片的形象动作进行塑造,例如《抗日奇侠》中的四位主角武功超群;一把砍刀斩获使用枪炮的敌军一个连;仅用一个手榴弹就击落敌方一架战斗机等“天雷滚滚”的剧情。这种类似金庸武侠小说式的影视剧,与历史乃至现实情况都极度不符,这样随心所欲对人物进行的刻画描写,更易让观众产生厌烦,也让影片与最初的创作宗旨产生背离,抗战剧就这样变成了闹剧。当然,我们从来不反对赞扬英雄,但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欲望的人的形象,我们不需要救世主一样的人来给予我们某些活下去的希望,因为我们活在这个安定的和平年代,人们安居乐业,美满幸福,不需要再用这样神话的影视剧去鼓舞、振奋,我们需要的,是真真切切能够唤醒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时时刻刻不忘国耻的影视剧。

这样创作出来的英雄,在某种程度上也早已失去了让观众纪念那段艰苦卓绝、英勇不屈的历史意义,其中体现的反而是我们无限夸大自身优越性,过分贬低和极尽丑化日本敌军的保守民族主义。长此以来,就更易让观众产生厌恶,有学识的观众认为这是在自吹自擂,有孩子的观众认为这是错误引导孩子认知国家。

推荐访问:抗日 题材 影视剧 影响力 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