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发展的理性思考

摘要: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为民主党派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民主党派在过渡时期实现了政党属性的转变、自身建设的完善、政党功能的转换等多层面的发展。总结过渡时期民主党派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有助于准确把握和认识民主党派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启迪当代。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民主党派;过渡时期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3-0028-05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我国民主党派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只有客观审视这一时期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理解民主党派的发展状况,才能准确对这一时期民主党派的发展做出理性的认识和判断。

一、过渡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机遇

新中国的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我国的民主党派也从中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为民主党派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产生于民主革命的实践中,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确立起来,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事实上的参政党,是世界政党制度中全新的政党类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挚友、诤友,而不是彼此倾轧的政治对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框架存在的基本前提和根本特点;各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政议政,拥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并与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这一政党制度的确立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昭示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合法政治地位,为建国后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着新旧社会制度更迭的历史性巨变。这一全新的政党制度也必须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巩固新生的中国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迅速成长起来是过渡时期向民主党派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是民主党派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在人民民主专政体制下,民主党派依法享有各项基本权利,这是建国后民主党派能够持续发展的坚实政治基础。另一方面,新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还不稳定,外有西方帝国主义政治上的敌视、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包围;内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和饱经战乱后百废待兴的巨大压力。对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初获参政议政权利的民主党派而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一项紧迫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崭新的历史课题。现实的压力与艰巨的任务也是发展的动力。民主党派如何发展才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凝聚社会力量,进而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要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是建国初期民主党派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实现政党价值是民主党派寻求发展的热切愿望。我国的民主党派历来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然而在国民党独裁专制下,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政治理想屡屡受挫,终成泡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民主党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激发了它们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国家各项建设、实现自身政党价值和取得更大政治发展是这一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热切愿望。这一时期的民主党派不仅有着高度的政治热情,而且有着长期民主革命中积累的多党合作经验。各民主党派成员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专业文化素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社会中上层人士,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条件,迫切希望在中华振兴的国家建设中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是过渡时期民主党派能够快速发展成长的主观优势。

二、过渡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多层面发展

过渡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是多层面的,体现在政党属性的转变、自身建设的完善、政党功能的转换等方面。

(一)民主党派的政党属性实现从阶级联盟性政党到政治联盟政党的转变

在过渡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政治立场产生了变化。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各民主党派在反帝、爱国、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是“阶级联盟的性质,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社会民主改革的完成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民族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转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就民主党派的政治立场而言,在民主革命时期,它们主要奉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948年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接受中共领导,开始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立场。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以《共同纲领》为政纲,明确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此后各民主党派先后表示以该《章程》总纲为政纲,遵守团结合作的七项准则,“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从而转到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上。

1949年至1956年间民主党派社会基础和政治立场的这些改变表明,民主党派已经发展为各自联系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已经由阶级联盟性政党转变为政治联盟性政党。

(二)民主党派实现了自身建设的大发展

其一,改进思想,统一认识。为适应建国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民主党派围绕三项内容改造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第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在政治方向上与中共保持一致。第二,学习《共同纲领》等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与重点。第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涤荡旧时代的遗留思想,纠正错误意识和行为。思想认识的统一使民主党派能够更好地从事多党合作、参与社会改革和国家建设。

其二,整顿组织,壮大力量。针对建国初期成员构成混杂、代表性不明显的问题,民主党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一是清理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成员队伍。清理后,全国民主党派人数不足2万。在清理的基础上,各级统战部门协助民主党派吸纳新成员,“到1957年春,全国民主党派成员总数发展到10万人”。这既保证了民主党派政治上的纯洁性,又壮大了民主党派组织力量。二是进行政党团体整合。根据中共的建议,一些政治主张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政党团体合并到一起,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及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合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救国会结束后其部分成员加入了民盟。民主党派组织结构逐渐清晰,最终形成八大民主党派。三是根据历史上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群众的社会阶层,明确了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发展对象。组织整顿后,民主党派的队伍整齐统一,代表性也愈加鲜明。

其三,转变作风,夯实基础。建国初,民主党派作风存在诸多问题,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主观主义作风盛行、脱离群众等,影响民主党派参政的效果,制约着民主党派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民主党派借鉴中国共产党建设经验,在参加各项社会改革中逐步改进作风。一是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运动相结合,培养理论结合实际之风。二是学会批判,培养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三是重视群众,培养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新的党派风气的树立有助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为其发挥参政党功能夯实工作基础。

(三)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初步展现

建国后民主党派踊跃参加国家建设,其“参”、“代”、“监”的政党功能在过渡时期得到了初步展现。

第一,过渡时期民主党派积极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一时期,它们参加国家政权呈现出层次高、比重大的特点。“在经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民主党派人士3名;在全国人民政协副主席5人中,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4人;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80名委员中,有民主党派人士60多人;政务院副总理4人,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人。”由此可知,民主党派的参政比例很高,其中多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正职,李济深、张澜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郭沫若和黄炎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民主党派还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在全国财政收支概算、公债发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决策上提出许多宝贵意见;民主党派还参与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和《婚姻法》、《中国工会法草案》等国家根本大法、法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过渡时期民主党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利益,反映其意见和要求。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中,民盟中央调查了解并及时反映了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对高级知识分子的“六不”建议,为中共及时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民主党派一方面说服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接受和平改造,一方面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反馈给党和政府,既为中共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也代表和维护了广大工商业者的切身利益。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民主党派在代表和反映所联系群众的要求、意见和利益的同时,还坚持以社会主义过渡的大局为重,以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为前提。

第三,过渡时期民主党派将民主监督寓于参政议政之中。它们在社会民主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反映各方意见,发挥着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监督作用。在土改运动中,民主党派成员参加土改,保留并提出意见。在镇反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中,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双向的民主监督,既接受教育改造,又行使民主监督权。

三、过渡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思考

总结过渡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发展的经验与特色,有助于准确把握和认识民主党派发展的普遍规律并启迪当代。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民主党派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一制度一方面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肯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赋予了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各项权利,体现了核心一元性和结构多元性的有机统一。建国后民主党派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取得的。民主党派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这一点在过渡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建国初期,在中国人民救国会宣布光荣结束、九三学社与民进等民主党派也酝酿自行解散时,中国共产党及时强调要巩固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党派“在肃清国内残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明确了建国后民主党派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共产党还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对民主党派团结、进步、发展的方针,提出了《关于帮助民主党派工作的意见》、《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指示》等文件,帮助和引导民主党派进行思想改造、组织清理、组织合并,为民主党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在当代,民主党派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框架,这是过渡时期民主党派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总结。

(二)民主党派的发展呈现出建设与改造并进的特色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这是我国生产关系发生历史性变革与生产力发展并进的历史阶段,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改造与建设并进、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社会变革的过程。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民主党派拥护党的领导,不仅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改造和建设事业,与中国共产党一同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且在这一历史性巨变中实现了自身发展的质的飞跃,从阶级联盟性政党转变为政治联盟性政党,从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参政的党。

过渡时期民主党派在自身发展中也凸显出改造与建设并进的特色。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民主党派发展时就曾指出,由于民主党派中资产阶级思想残余还会长期存在,因而要“把教育工作当作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一项中心工作”,用反复教育的方法,帮助民主党派不断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以使其“思想改造到完全符合共同纲领的水准”。因此,对民主党派进行教育与改造就成为推动民主党派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民主党派也意识到自身发展状况与时代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因而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积极参加国家各项建设事业。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都对民主党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民主党派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在改造中发展建设,逐渐实现了政治属性的转变和自身建设的整体提升,它们的政党功能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步展现。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改造和国家的建设、改造相互交织,是过渡时期民主党派发展的显著特点。

(三)民主党派积极追求自身发展但尚未成熟

过渡时期民主党派积极追求进步,力图获得更大的发展,但也表现出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1949年12月,救国会发布宣言:“中国人民救国会所号召的政治主张已经全部实现。它胜利的完成了它所负担的历史任务。作为人民的政治性的组织,它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它向全国同胞、朋友们和同志们宣告它自己的光荣的结束。”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也都有过解散的想法。如民建领导人黄炎培1952年就如何改造和消灭资本家致信毛泽东,提出“资本家应充分接受工人阶级思想”,用“工人阶级思想”教育改造资本家。毛泽东在回信中温和地指出他的想法“太激进了一点”,认为在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社会主义制度未建立之时,对资产阶级中小部分进步者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对大多数资产阶级来讲,要求他们“接受工人阶级的思想”,“只想社会主义,不想资本主义,那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这些情况表明,过渡时期民主党派发展中仍有不成熟的一面。民主党派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民主党派必须根据国情的变化、顺应时代的要求调整发展思路,中国共产党也必须给予适时的科学的引领,民主党派的发展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周潞资

推荐访问:民主党派 理性 思考 过渡时期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