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失真,被挑战的公信力

“CPI没有菜价涨得快”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公布的4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幅为2.8%,逼近3%的警戒线,官方解读为温和通胀。但普通民众生活中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强烈,五一后全国各地的菜价又涨了一轮,“一天一个价”的说法都不算夸张。最近“蒜你狠”和“豆你玩”的疯涨更是让人瞠目結舌。

美国CPI 中住房权重占到四成,而中国房价涨幅不计入CPI。尽管如此,统计局的数据与人们个体感受之间依然有很大反差,统计局的专家也不得不承认“CPI没有菜价涨得快”。

这一反差难以理解为合理的“误差”,自然让人怀疑数据本身虚假不实,抑或如时评人叶檀撰文所称,官方统计数据引发争议,是因为他们还在沿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计方法,不可能准确反映现实。

中央和地方数据“打架”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 年全国GDP增幅为8.7%,可是有28个省统计的增速都高于8.7%,已经连续几年出现地方GDP之和高出国家核算数据,到底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全面,还是地方政府的数据有水分?从技术上说,地方GDP总和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本是正常的,但差得实在太离谱。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仅上涨1.5%。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的分析,却指出 2009年70个城市房价累计涨幅为24%。究竟哪方的数据更可信?在数据冲突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评论中国历史时一再指出,中国从来不善于通过数目来管理国家。各类统计数据和公众的切身感受总不合拍,统计的公信力难以让人信服。“被增长”、“被就业”的尴尬都是由虚假不实的统计数据导致的。路透社曾形容中国的统计数据就像是“包裹在谜团之中的一个谜语”,统计部门应当更公开、更透明,这样才可能经得起民众的质疑和监督。

统计方式不同,还是被利益集团左右?

不同机构各自发布的房价涨幅数据差距大,也可能源自取样范围、统计方法等因素。在国家统计局的“房屋”概念中,不仅有居民住房,还有大量的“非住房”。这其中既有办公用房,也有商业和营业用房,更有工业厂房用房等等。国家统计局的“房屋销售价格”,只是统计本年度买卖出去的房屋,并不包括没有交易的居民现在居住的存量房屋的升值。另外,国家统计局将“郊县房屋城市化”的“平均化算法”,也会拉低城市房价涨幅。

一般民众用销售金额除以销售面积,得出每平方米售价。统计局不是这样简单判断房价走势,如当期销售洋房、别墅等高价房较多,就会拉高房屋均价;如果销售经济适用房较多,就会拉低房屋均价,导致房价波动较大。

然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3月3日解释说,房价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开发商的填报,他表示以后将在自报的基础上采取调查访问方式,以确保准确。开发商在上报房价数据时,当然不会希望给人以“暴利”的感觉。一些城市的政府部门甚至主动要求开发商把价格报得“平稳”一点。

有人质问,这是国家的统计局还是房地产商的统计局?统计数据准确与否,关系国计民生、政策走向,统计局仅靠开发商自报的数据来统计房价,如何让公众信服?统计数据的发布对市场具有直接的影响力,不可信的统计数据会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为少部分利益集团牟取暴利,而以牺牲大多数百姓利益为代价。

“数字升官、官升数字”使数据失真

GDP数据是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中央提出8%左右的预期目标,到了地方就可能加到了百分之十几,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掺入水分也就不奇怪了,有些统计数据甚至是开会讨论出来的。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某些地方政府也有两套数据,一个是自己内部的数据,一个是往上报的数据。

现有体制是统计数据失真的根源所在,统计局不能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才会形成“数字升官、官升数字”的现象。政协委员刘梦熊就建议尽快将各地统计局与地方政府脱钩,纳入国家统计局垂直领导。

统计是耗费人力、物力的繁杂工作,每个月仅CPI一个数据就来自于对全国500多个市县的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商店、市场、服务网点实际成交价格的采集。发达国家有完备的普查和调查制度,但中国数据采集困难,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水平只能保证统计局执行有限的调查,还要应对对数据的种种干扰。为避免统计上报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2010年1月开始,国家统计局已经在全国50个城市实行了通过手持PDA采价器的实时采价方式,消费价格数据从基层采价员直接实时上报至国家统计局。

能让民众感受到的增长才“算数”

从民众的切身感受来说,房价的真实涨幅远远超过了官方统计的水平。民众也没有从GDP增长的数据中感受到切身的好处。最近,全国总工会的一项数据倒是与民众感受相一致,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收入差距拉得越来越大了。

政府希望借好看的数字激励民心,但如政协委员刘梦熊所说,“能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的增长才算数,如果‘有房没人住、有人没房住’,老百姓就会觉得,GDP增长跟我有什么关系?”单从经济统计数据来看,日本不是那么景气,但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还是比中国人好很多。真正实现从藏富于国到藏富于民的转变,GDP增长的意义才会显现出来。

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有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这句话是对政客操弄统计数据欺骗公众的嘲讽。获知公共信息中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公民与纳税人的基本权利,统计应受社会的监督。统计数据应尽可能简单明了,贴近生活,方便公众快捷获取政策信息,别和老百姓玩看不懂的数字游戏。

切近民生,让统计数据不再陌生

当然,统计是一门科学,它的独立性不能为了政绩而随意更改,同样也不应随着公众的“心理感受”而变动。只是缺少民生含量的GDP,即使数字再漂亮也是空洞的。数据应该从更多的角度反映真实的社会民生,比如国家统计部门也许应关注一下GDP增长的构成,GDP的质量指标,再如房价暴涨给了GDP多少贡献。

美国是各种经济指标统计得最多、最频繁的国家,经常性公布的经济活动指标包括耐用品的订购量、消费者信心指数、个人收入和消费、各地区企业订购指数、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等,这些统计都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在“您最关心哪些数据”的网络调查中,中国网民最关心的依次是职工平均工资及其增长速度、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房屋销售价格指数、GDP及其增长速度和城镇登记失业率。

失业率的统计数据是直接关系民生的指标,我国的失业率是通过劳动部门的失业登记得出的,而不是抽样调查,而且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状况未能包含在内,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失业的真实面貌。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失业保险覆盖面比较好,即便失业有救济金可以维持生活,而在我国,如果失业率高,社会保障又跟不上,社会影响可能会很严重。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正式实施国际通行的失业率调查方式,以更准确把握实际的失业状况。

推荐访问:公信力 统计数字 失真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