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 要: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阶段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索、独立科研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课程作为36学时的选修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突出民族特色、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形式的改革着眼于考试形式的改变,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在培养方案中排在第一学期。笔者从2015年开始承担该课程的讲授任务,并有意识的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课程课时为36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欲将规定内容有效讲授,就需要进行取舍和统筹。所以,根据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生源(蒙古族学生)及专业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分配。

本课程以郎樱、扎拉嘎主编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为主要教材,参考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和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

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即基础理论(8学时)、先秦至唐宋部分(8学时)和元明清部分(20学时)。基础理论部分主要讲解中国各民族文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先秦至唐宋卷主要讲解少数民族口头神话与汉文文献神话的比较、唐代民族融合及其对唐诗创作的影响、唐宋时期西域各民族文学关系等内容;元明清卷主要讲解游牧文化影响下中国文学在元代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交融中的《蒙古秘史》、北方少数民族汉文创作群体的崛起、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回族文学批评家李贽、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晶—《红楼梦》、汉文学影响下蒙古族文学的历史变迁、汉族文学影响下南方少数民族戏剧文学的发展等内容。

该课程原有教学内容主要以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等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为教材,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相比之下,改革前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但重点不突出、深度不够。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兼顾系统性、指向性,更符合研究生阶段的教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不在于传递知识,而更注重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即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点名—上课—下课,而是将课堂教学分为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堂效果等三个模块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生教学要建立起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把‘教’变为‘研’、变为‘导’,要把‘学’变为‘究’、变为‘创新’,教师引导研究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一改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改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建立微信群,用于课前布置任务、课后讨论,使其成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互动平台。二是,提前将教学进度表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课堂上主要以讨论为主。三是,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主要讲学术前沿和当前时事以及自己的见解)的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是,根据课程特点每堂课都设置互动环节,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要采用将部分章节内容交付学生进行备课和讲授,任课教师点评的方式。五是,邀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相关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六是,布置任务,让学生期中和期末各完成一篇跟所学课程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课堂上讨论修改。

研究生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内蒙古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来源于本校汉语言文学(蒙授)专业,任课教师大多也是其本科阶段的教师。鉴于上述原因,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專业方向、知识衔接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否则容易让学生混淆了研究生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导向。

另外,在研究生课改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并发挥身边的丰富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尤其是内蒙古民族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较多,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有其独特性。邀请这些教师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有利于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实践等方面启发学生,从而更好、更快投入学术研究领域。2015年至2018年,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邀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那敏(主要研究鄂伦春民间故事)、齐风华(主要研究哈斯宝及其《新译红楼梦》)以及蒙古文论与中国文学专业硕士佟斯琴(主要研究蒙汉文学关系)、阿如那(主要研究清代诗人那逊兰保)等老师给同学们分享研究体验并进行学术交流。

三、改革考试评价体制,注重过程考核

考试制度改革主要指考试过程改革,即将期末考试或考查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改为阶段考核,且考试形式不仅局限于闭卷考试或课程论文。为了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有必要认真研究并科学地实施“考试”,让考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考试内容的改革方面,应该涵盖以下几部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学能力、读书能力、获得信息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

考试形式的改革方面,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考查)分别占20%、80%改为各占50%。所以,做好平时成绩的认定,细化评分规则,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真正实现过程考核的科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表可见,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平时表现、作业等三部分组成,占比分别为10%、25%和15%。出勤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纪律意识;平时表现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表现能力;课外作业着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此外,让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占考核比重的50%。“课程论文是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一种较为普遍的课程考核形式,这种考核形式与研究生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任务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上提到的三点,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课程改革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对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质量,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将与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2] 秦发兰,汪华,胡承孝.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 张晓报.研究生课程论文的反馈问题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23.

[4] 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M].先秦至唐宋卷和元明清卷两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年9 月.

[5] 马学良,梁庭望,李云忠.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年10 月.

[6] 马学良,梁庭望,张公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中下册)[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 月.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民族高校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YJG201510136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彩花(1972- ),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民间文学。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 中国 研究生课程 硕士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