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将士的戏剧情缘


打开文本图片集

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将领大都积极参加红色戏剧的演出活动,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周恩来、方志敏、彭湃、罗荣桓、聂荣臻、罗瑞卿、邓发、陈赓、萧劲光、何长工、萧华、张爱萍、李卓然、梁必业,以及被称为“中共早期情报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等众多红军将领都与革命戏剧结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指示创作

1931年12月,在红军反“围剿”胜利的影响下,通过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中的秘密工作,赵博生、董振堂率部17000余人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红军。为慰问起义将士,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兼红一军团政委毛泽东把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长钱壮飞、科长胡底和红军学校教员李伯钊召集在一起说:“要稳定起义将士的政治情绪,通过各种办法启发他们的觉悟,使他们认识过去为谁卖命、为谁牺牲?过去是为军阀打仗,现在是为苏维埃而奋斗。”按照毛泽东的建议,钱壮飞、胡底、李伯钊夜以继日地创作出大型话剧《为谁牺牲》。全剧17个演员,胡底和李伯钊扮演一对夫妻。钱壮飞扮演蒋介石。这出戏在苏区巡回演出一个多月,影响巨大。

周恩来口授剧本

周恩来曾热心于话剧创作,也是中国话剧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他把“红军摩拳擦掌决心杀上庐山,粉碎蒋介石在庐山策划中的对苏区的‘围剿’计划”搬上舞台,口授三幕九场的文学剧本腹稿,由胡底执笔录出。后由李克农、李伯钊、钱壮飞修改定稿,剧名便叫《杀上庐山》。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李卓然,红五军团政委朱瑞、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还有罗瑞卿、李克农(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等红军将领纷纷参加演出。

聂荣臻组织剧社

红一军团刚一组建即成立了战士剧社,后来军团政治部又建立了专业性的宣传队,“战士剧社”就成了红一军团宣传队的“艺名”。在聂荣臻、罗荣桓、李卓然的倡导和带领下,战士剧社编演了《土豪取债》《流氓末日》《阶级决战的胜利》等十几个剧目,其中红四军第十一师政委罗瑞卿、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萧华主演的反映父子都参加红军的大型话剧《父与子》影响最大,成为中央苏区久演不衰的著名剧目。

罗荣桓创作话剧

罗荣桓在担任红四军政委时,主持创作了话剧《土豪取债》《流氓末路》《阶级决战的胜利》等十几个剧目。后来成为红军高级干部的萧华以及梁必业、童小鹏等当时均是主要演员。曾任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的罗瑞卿,还兼任军团俱乐部主任。他亲自编剧并导演了话剧《谁给我的痛苦》,并扮演其中的反派地主。红一军团把这一排练成熟的剧目作为保留节目,部队每到一个新的驻地,就调查一番,将剧中人物的名字改成当地人的相关真名实姓,增添演出效果,常演常新。

罗瑞卿导演话剧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和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际春创作了四幕话剧《庐山之雪》。该剧由罗瑞卿导演,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童小鵬等都在剧中担任了主要角色。中央苏区的工农剧社演出了沙可夫编剧的《我——红军》,该剧最后一幕是红军俘虏的白军师长被押解上场,演员战士们从幕后牵出的竟是在反“围剿”战斗中俘获的货真价实的国民党军师长。

瞿秋白整理剧本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和主力红军告别瑞金,开始长征。潘汉年、冯雪峰、成仿吾、吴黎平、李一氓、钱壮飞、胡底、李伯钊、危拱之等苏区红色戏剧骨干随红军主力转移。而工农剧社和高尔基戏剧学校的大部分人员都留在了苏区。

中央分局宣传部长瞿秋白重新编制了3个剧团,每个团30余人。分别命名为“战号”(由赵品三、宋发明率领)、“火星”(由石联星、王普青率领)、“红旗”(由施月娥、刘月华率领)。

1935年的元宵节,3个剧团到于都举行会演,观众人山人海。陈毅、项英、瞿秋白、陈潭秋、何叔衡、毛泽覃、刘伯坚等领导人和群众一起观看。从正月十五的晚上一直演到十六的清晨鸡叫三遍,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次会演中赵品三编剧、石联星主演的《牺牲》受到一致好评。在10多个创作演出的剧目中,不仅评出了演出单位的先后名次,还选出了《牺牲》《非人生活》《游击》《李保莲》《不要脸》五个优秀的文学剧本。瞿秋白把这五个剧本进一步整理,写了序言,编成了剧本集,油印成册,分发到各战区。他还将这个红色戏剧文学的成果取名叫《号炮集》,计划送到上海正式出版。可惜的是,瞿秋白这心愿中的计划未能实现,而编好的这一珍贵的作品集,在战火和艰难的岁月中被湮没,至今无从找到。

责任编辑 / 陈 洪

推荐访问:将士 红军 戏剧 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