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祭月活动中的华夏民族文化内涵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对某种信仰或习俗长时间的认同积淀而形成的,这种信仰或习俗既然能够经过时间的磨砺而保留成为节日,就说明了这种信仰习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样,我们也能从传统节日中看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中秋是我们华夏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中秋节人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祭月,然而祭月作为一种祭祀仪式,体现着华夏民族对月的无限崇拜,同时月亮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传达了中国华夏民族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万物团圆的思想。

【关键词】:祭月;仪式;家庭观念;符号

一、祭月的起源和古老的月崇拜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女儿节、追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早在《周礼》中就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的记载,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在中国古代的传说和诗歌里都有体现,但从中秋节的不同名字以及习俗和神话传说上来看,中秋多与月亮和家庭有关。

(一)祭月的起源

祭月起源于中国古代,太阳、月亮也是比较早被很多原始部落作为图腾,因此每年秋天帝王和百姓就会举行拜月仪式,祈求月亮上的神的庇佑,大约在唐宋时期祭月活动开始作为民俗节日,那时祭月活动也最为兴盛,不仅方式多样,而且人们开始将月亮拉入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编出了很多人与月、月神的传说,因为这些传说拉近了人与月亮的联系,使得人们更加相信月神的存在,并且认为月神与我们有着紧密的关系,当我们有事祈求时,月神就一定会帮助我们。

(二)古老的月崇拜

华夏民族对月亮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在女娲和伏羲的雕像中女娲就是手托月亮的,此外也有传说认为女娲和伏羲都是月亮所生,由此可见,对月亮的崇拜很早且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很重。

1.拜月祈获丰收

中秋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很多农产品都会在中秋前后收获,所以在很长时间人们都将月神等同于丰收之神,中秋节的祭月既是对一年丰收的庆贺和对月神的感谢,同时也是对来年能获得好收成的祈求和希望,汉族大多生活在平原地区以农业种植为,所以祭祀月亮也就显得更为重要,虽然祭祀月神就能获得丰收并不可信,但这样的风俗却体现了百姓简单淳朴的希望,在精神上给了人们一个安慰。

2.拜月祈子嗣

月亮又被称为蟾宫,在古典书籍中都有将月亮等同于蟾蜍的说法,之所以有如此的说法,一是因为远远的望去月亮上好像有一只蟾蜍,另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后代繁衍的祈求和希望,在传说中,女娲、嫦娥、王母这些月亮的象征多为女性,且月亮在晚上才会被看到,因此月亮一直以来被看做是阴性,在古代女性的最大作用就是繁衍后代,而蟾蜍是一种生殖能力极强的动物,所以有人以蟾蜍指代月亮也不足为奇,所以拜月又被赋予了祈求子嗣的寓意,也体现着华夏民族对人丁兴旺表现出的强烈渴望,对“家族”强烈的意识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大特点。

(三)华夏民族对于“圆月”这一符号的特殊认知

不同的民族对于不同的符号都有不同的认知,华夏民族从古至今的审美认知观念对于“圆”就有着独特的好感,自古就有团圆的说法,中国人一般认为“圆”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种形状,也一直推崇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环形的生存状态,道教讲究天人合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极,太极中虽然阴阳两极截然相反,但他们在圆中可以相互融合,圆无棱无角却能以柔克刚,包容万物,行走四方,这也正是体现了中国精神上的最高境界。同时“圆”音同“缘”在情感方面也是好兆头,“圆”的观念随着时间慢慢的渗透到了人们生活观念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认同观念之中,這种认同是潜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在古代文艺作品和诗词中都喜爱表现大团圆的结局,都以不圆满为悲。在中秋节人们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从心里就会觉得是个好兆头。

中秋月圆人更圆的团圆观念更是深入人心,甚至中秋节都成为团圆代表节日,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又很重,所以中秋的祭月活动往往是以家族或家庭的形式完成的,在中秋之夜,家里摆上贡品,祭拜月神,感谢庆贺今年的平安丰收,祈求来年家族能更加人丁兴旺,田里粮食丰收。同时,在圆月也是一个遥寄相思的景象,中秋时,远方的游子看到月亮变圆,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才留下了“千里共婵娟”的佳句,这也更加表現了中国人对故乡,亲人和家不舍的特殊情感,圆月也作为一种华夏民族都认同的符号而存在。

二、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祀仪式

(二)华夏民族对于“家族”的特殊认知

与西方很多国家不同,西方国家往往会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他们会像他们的主祭拜和祷告,例如基督教认为人人有罪因为他们背叛了主,他们因此感到愧疚,然而中国不同,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他们的祭拜是对祖先的祭祀,因为中国人有着很强烈的宗族观念,认祖归宗、落叶归根,都体现着中国对“家”的眷恋。

华夏民族的活动一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来开展的,在传统思想里我们所认为的“家”的划分一般是按照姓氏家族来划分,因为华夏民族又是一个极为重视血脉的民族,一般会认为在相近区域内同一姓氏的人,很多都是远亲,都流着相同的血液,这样就是一家人。在以前,还会在族中选出族长主持大小事务,每逢节日就由族长带领大家祭拜神灵和祖先,现在虽然“族”的意识没那么强烈,但“家”的强烈意识依然在每个华夏民族人民的心里,中秋祭月之时,更是一家人一起团圆的时候,晚上一般也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赏月、祭月。

(二)华夏民族强烈的仪式感意识

“仪式”既不是物质范畴的事物,也不存在于人脑的观念中,而是付诸于实践行动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1]一般仪式,都只具有象征意义,而不具备实际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对仪式的追求更是到了极致,我们甚至可以为了某种仪式感的东西放弃生命,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进行各种仪式,婚丧嫁娶都要有仪式,然而向过节的祭祀仪式更是必不可少。仪式往往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体现人的敬畏之情,通过祭祀仪式,达到人神共通,天人合一的境界。仪式的进行会让人产生仪式感,而仪式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讲究”和“精致”说道讲究和精致,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无不讲究、精致。一本《红楼梦》就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讲究和精致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秋祭月作为一个传统的重要祭祀仪式,仪式自然会更加的讲究,为了变现仪式的注重和讲究,首先会在服饰装扮上展现与平时的不同,在中秋祭月是人们至少也会穿上自己比较正式的服饰,穿戴讲究且整洁,在现在对于中秋祭月要穿汉服的问题仍有争议,其次是在参加祭祀人的行为上展现不同,在祭祀仪式上,人们往往会唱特定的歌曲或民谣,跳专门祭祀的舞蹈或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仪式的特殊性和庄重性,在中秋祭月时我们会吃月饼象征团圆,各地也都会有不同的活动或方式来祭拜月神,最后,具有仪式感的活动也都具有承诺、感谢、祈求的情感在其中,在精神层面统的意义是仪式感活动最重要的部分,正是在精神上有需求,仪式才有意义,从中秋祭月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华夏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不是徒有其名的,每个华夏儿女在骨子里都有着“精致”和“讲究“每个华夏儿女都骨子里都有着强烈的仪式意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环境和历史积淀中都会形成不一样的精神文化,展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点,而中秋祭月这样典型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是透视和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能看到整个民族的共同文化,所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节日,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注释:

[1]格兰母斯《仪式研究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萧放.中秋节的历史流传变化及当代意义 [J].民间文化论坛,2005,03.

[2] 郭明智.中秋节民俗的诗意阐释 [J].学术交流,2003,10.

[3] 杨光宁.嫦娥奔月与祈生巫仪 [J].池州师专学报,2000,02.

[4] 王颖.中秋节的起源与中秋月文化意象 [J].北京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08,01.

推荐访问:华夏 民族文化 中秋 内涵 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