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在经济合作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区域旅游业日益呈现出优势互补和整合推进的特点。基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在经济水平、历史特点、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方面的相似性,乡村旅游产业的整合逐渐成为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凸显区域旅游特色,提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的形象,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已成为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整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

中图分类号:F5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78-04

Integrating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

LI Yong-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 is develop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rise of other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has shown the features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tegration advance. In view of the similarity in economic level,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of golden triangle area, the integrative desig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gradually become a core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improve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golden triangl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 ;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1 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构成概况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乡镇为背景,以农民经营为主体,以乡村生活、文化和田园自然风光为支撑,依托山、水、林、田、人并配以浓郁的建筑设施和活动项目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不仅包括乡村自然风光的营造,也包括乡村民俗风情的展现[1]。近几年,国家旅游局大力提倡发展乡村旅游,出台政策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如2006年国家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2007年是“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年是“中国生态旅游”,2011年是“红色旅游”,说明我国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国家旅游导向是密切相关的,各地也积极开发本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显著的区位特色、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决定了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具有潜在的优势。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由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连接构成,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处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结合带的省际交汇处,面积5.8万km2,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组成部分。地域的相邻和经济水平的相近为四地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华夏”的起源地,该区域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来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使这4个地区素有 “关公故里、文明之根” 运城、“华夏第一都”临汾、“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渭南、“天鹅之城”三门峡的别称。由特定文化形成的乡村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却没有形成体现晋陕豫黄河流域整体形象的乡村旅游环境,也没有完全实现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因此,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日益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新趋势。

从资源布局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包括运城市44处,临汾市28处,渭南市9处,三门峡市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3处(包括运城市92处,临汾市67处,渭南市49处,三门峡市25处)[2],区域内有著名的自然景点、丰富的民俗风情,祖根文化明显、资源分布广泛,体现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华根、黄河魂”特色旅游形象的共性,也成为这里乡村旅游合作规划的基础和支柱。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见表1。

2 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

区域资源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也对带动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地理位置毗邻、经济水平相近、文化根源相通,早在1999年,由运城、渭南、三门峡三市的旅游局、华山旅游发展总公司共同牵头,已组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旅游协作区”[3],近几年区域合作趋势明显,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日益明显,也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2.1 地缘基础

四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北部,以黄河为纽带呈V字形展开,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素有“三千年看陕西,四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山西”之说,四地相近的地缘基础使其具有交通便利、往来频繁、优势互补的特点,已在区域内形成众多的交通网络体系,不仅密切了经济关系,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便于形成以地缘为纽带的新型乡村旅游格局,体现“中华根、黄河游”的旅游品牌和华夏文明之祖基的形象。地理区位毗邻又使四地在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分布、天然和人工环境的营造、民间往来和风俗习惯形成等众多方面都有较大的相似性。

2.2 经济基础

从经济实力看,四地规模大体相当,都缺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此外,四地经济都以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为基础,为四地在经济上寻求共性、构建黄河金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条件,由此形成了四地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模式相对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协作能力不强、生态环境脆弱、人文环境亟待改善等特点,为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范围。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限制了区域乡村旅游的水平和层次,使四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的优势,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和互动,逐步确立以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地方经济腾飞的思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3 文化基础

四地文化起源以中华文明为根、以黄河为祖,在文化发展的模式、思路、方向和内容上体现了地域特色,具有极大的相通性。从起源来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同属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也同属革命老区,均诞生了一批重要的文人墨客。相似的民俗、同源的方言、相似的饮食习惯和频繁的民间交往都催生了相似的文化现象,如秦腔、蒲剧、豫剧同属“板腔体”,也称为“梆子戏”;运城、临汾、渭南都与华夏文化有较深的渊源,这里还保存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较多历史人物的碑刻雕塑等,也产生了很多同源不同形的文艺表现形式,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品位精神,为以黄河和黄土高原为依托、以华夏文化为主线,打造畅游历史的华夏“祖根”文化形象奠定了基础[4]。

2.4 政策基础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都围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出台了不少政策,如2009年发改委颁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指出支持中部地区与西部毗邻地区开展合作,鼓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2010年发改委印发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强调“加快构建沿陇海经济带; 2012年5月14日,发改委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精神,批准设立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政策引导区域经济发展、交通改善和文化营造等,已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诉求的日益强烈,国家、省际及区域还将陆续出台新规,成为区域乡村旅游规划的政策指导和依据。总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存在的诸多共性,使区域交通设施得以改善、资源得以整合、文化得以融合,成为四地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

3 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困境

由于四地在具体的合作环节中还存在体系、范围、方向和措施方面的问题,束缚了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困境。

3.1 整合体系不成熟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地跨三省四市,处于三省相对边缘的位置,经济实力总体不强,四地乡村旅游资源在整合中缺乏必要的财力支撑,造成四地的整合体系还不成熟,虽然区域协作和规划已达成万余条项目,但乡村旅游资源整合项目的预期目标仍不突出,特别是乡村旅游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开发和规划过程仍存在各行其是、分散经营,地方保护盛行等问题,各地多从满足本地利益出发开发乡村旅游资源,集中于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加大本地宣传报道的力度等手段和方式上,造成各地区的乡村旅游形式单一、雷同现象严重,整合体系的不成熟还造成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明确规划、整体表现较差,影响了四地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效果。

3.2 整合范围不全面

四地在挖掘本地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代表本地形象的标志性景观和体现本地特色的乡村民俗及风土人情,塑造了各有特点且差异较大的地域乡村文化。受政策引导偏向和认识水平不高的影响,乡村旅游资源在各自开发过程中又表现出互相割裂的现象,多地只局限于文物古迹、寺院庙宇、历史遗址等人文景观以及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观方面的开发,对以农村为依托和题材的民间习俗、唱腔表演、雕刻艺术等代表乡村特色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完全列入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范围内,以相互为客源地吸引游客观光游览为主要形式,而没有真正形成黄河特色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造成整合范围窄和形式单一等现状。

3.3 整合方向不明确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曾确定“中华根、黄河游”为区域旅游目标,为四地围绕黄河开展相关旅游项目、以弘扬中华文明发祥地为主要目的潜心挖掘地方旅游资源提供了思路。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这方面项目的涉及较少,四地政府在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方向上主要采取各种渠道展示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别具风格的民俗风情,以此拉动本地经济的增长,促进本地旅游产业化的形成,在资源整合过程中主要以经济合作发展为主要方向,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宣传等方面的整合力度不够,加之本地村民缺乏宣传本地特色旅游项目的能力和意识,又造成四地在合作和推广方面存在程度低、对外吸引力不高等困境,资源整合的目标和方向都不明确。

3.4 整合措施不完善

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在整合过程中由于经营方式陈旧、市场分析薄弱、定位不准确,有关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开发重点、规划思路及销售渠道等主要依靠政府带动来实现,不少乡村旅游从业者只从事个体零售工艺品和提供餐饮、短途运输等简单经营活动,质量观念和服务意识淡薄。受当地政府短视效益、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四地在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开发乡村旅游活动中仍以古代遗址、自然景观、农业园林、乡村文化为主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合作、组织与规划的完善措施较为欠缺,受四地开发趋同、创意不够的影响,各地也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的客流量和重返率,采取的整合措施相对单一,急需尽快完善。

3.5 整合保障不健全

区域乡村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以当地居民为主,他们大多缺乏旅游服务常识,旅游设施的安全性、便捷的结算服务、免费咨询和网上预订等公共服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设施配备和服务水平相对落后,普遍存在依现有资源反复开发、缺乏创新的问题。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景点住宿休息条件差、饮食单一、路标和指南不突出、交通专线公交少、医疗卫生设备落后等问题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造成区域乡村旅游的档次不高、消费环境亟待改善、开发项目不合理、收费名目繁多、管理无序、景点治理随意、各自规划、收费项目混乱的情况。不少地方以收取服务费和门票费作为乡村旅游的自创收入,渠道过于狭窄,使旅游格局的优化和旅游运行方式的转变都未达到理想状态。以上问题束缚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成为四地乡村旅游资源在整合和规划过程中的障碍,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明确目标、合理规划,才能塑造区域乡村旅游的品牌效应。

4 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要打破行政区划、发挥四地优势,本着有效沟通、共同开发的原则,以黄河为纽带促进四地寻找乡村旅游资源合作的共性,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4.1 合理规划,组建区域乡村旅游统一管理机构

四地乡村旅游资源既有融合性,也有差异性,在开发过程中,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应从区域整体协调运行的角度成立统一的管理机构,解决四地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发展中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统一的管理机构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合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负责区域乡村旅游的统一规划,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配置的高效化、空间布局的最优化、项目合作的定期化,更好地促进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为避免地区利益冲突,旅游管理机构要实现机构整合、合作开发的目的,由晋陕豫三省政府牵头,发挥三省旅游局的作用,鼓励和发挥区域各旅游组织的力量,定期会晤,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组建以开发和服务区域乡村旅游业为目标的统一的领导小组或理事会,克服乡村旅游资源整合中的利益分割,制定统一条例,解决区域内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具体问题,协作开发体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区域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

4.2 加大宣传,开拓区域整体客源市场

旅游价值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来实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要加大宣传力度,避免资源重复开发,对外吸引力不高等问题,四地要本着共同受益和长效发展的原则,在政府倡导下通过广播、电视、书籍、网络、图片、录像等手段,开拓区域整体客源市场,提高区域乡村旅游的综合经济效益。各地也要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印制宣传手册、制作媒体宣传视频等,宣传四地的乡村旅游资源,扩大区域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塑造环境良好的客源市场,客源市场既可以是区域内部的游客群体,通过三省政府会晤达成合作意向,构建统一的旅游环境;也可以是国内其他地区的游客,通过取消限制性政策,启动三省互动的客源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优化乡村线路,吸引区域外的游客;还可以是国外游客,以黄河探险观光、休闲度假、湿地游览、宗教文化、民俗互动为主,打造具有整体形象的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提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的整体竞争力[5]。

4.3 凸显特色,合作开发具有地域风情的旅游产品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孕育了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在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狭隘观念的束缚下要充分利用地域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打造“黄河旅游”精髓,以黄河为主线筹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开发黄河乡村旅游为主的系列产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黄河旅游系列产品要体现区域旅游风景,以展示和提高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为主要目标,开发一批乡村旅游的物质产品,包括休闲度假场所、疗养及养生服务、生态农业观光等,也要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一批精神产品,把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突出包括民俗风情体验、风土文化融合、地域特色展示等在内的区域民俗文化,注意精神产品的销售和包装,打造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服饰、工艺品、纪念品和食品等,从而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凸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6]。

4.4 共享资源,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流动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要从全局审视和衡量区域乡村旅游的结构、布局及关系,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条块分割、争夺客源的现象。为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在四地间的合理流动,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民间组织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树立乡村旅游互惠共生和利益双赢的意识,出台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乡村旅游的合作政策,指导区域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通过地域相连、文化相通、交通便利等条件共享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避免乡村旅游资源运行效率低下、特色不明显、竞争无序、资源投向倾斜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地还要共用旅游设施和服务,构建无障碍的乡村旅游和一体化通行乡村旅游线路,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共享旅游信息,搭建旅游互惠机制,培养区域旅游的整体意识,提高区域游客的数量[7]。

总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要以长期合作为理念,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在四地间的自由流动,不断提升区域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吸引游客前来区域乡村景点参观游玩,体验区域民俗特色和乐趣,塑造区域乡村旅游业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1] 左晓斯.可持续乡村旅游研究: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 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N].经济日报.2010-10-26(11).

[3] 安树伟.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对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 张慧霞,刘斯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45-46.

[5] 李永生.产业化视角下秦东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6):214-216.

[6] 胡 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市场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34):138-139.

[7] 刘 萍,刘国军.试论乡村旅游业与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生产力研究,2010(2):47-60.

推荐访问:黄河 资源整合 乡村 区域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