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独秀对戏曲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

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虽然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逐渐淡出人们的政治视野,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其思想轨迹中的闪光点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陈独秀1904年发表之《论戏曲》为基础,通过对其戏曲特点、戏曲改良、戏曲教育功能的阐述,试图证明20世纪初的陈独秀在戏曲观方面的超前性、客观性和预见性。

关键词:陈独秀;戏曲;教育功能;认识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109—03

陈独秀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中国革命的诸多问题有精辟论断,而且对文学也有其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其关于戏曲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性,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曾有过系统阐述。他认为“文学之文,只有诗、词、小说、戏(无韵者)、曲(有韵者,传奇亦在内)五种。五种之中,尤以无韵之戏本及诗为最重要。”①由此足见戏曲在陈氏认识中的首要地位。不过,陈独秀的戏曲观点主要体现于他1904年发表在《安徽俗话报》上的《论戏曲》中,此文透射出陈独秀对戏曲社会教育功能的深邃见地。

一、戏曲是启发思维拨动脑筋的大课堂

二十世纪初年,《辛丑条约》的阴霾笼罩国人心头。政治黑暗,军事窳败,文化凋零。外有日俄瓜分之纷扰a,内有赋税厘金之沉疴。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犹如漫漫长夜、茫茫大海上的孤船,不知哪里有指路明灯,不晓哪里是领路航向。国民“不知俄约之迫,并不知瓜分之说”。②虽然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鼓动宣传,但那毕竟局限于中上层知识分子中间。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看不到未来中国的曙光。而此时,陈独秀却非常看重戏曲对人们思想的引领作用,看重戏曲的社会教育功能。他认为,“戏馆子是众人的大课堂,戏子是众人的大教师,世上人都是他们教训出来的。”③“若能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则虽压制其不许爱国,恐不可得”。④那么,如何“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陈氏首先提及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即“教育是改造社会底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工具。”⑤同时,教育的精神有三点,“(1)教育要趋重社会。(2)要注重启发的教育。(3)要讲究实际应用。”⑥而如果用戏曲来教育民众,其作用恰恰切中这三个精神要点之肯綮。事实上,陈氏不仅在理论上精陈细述戏曲教育的重要,并在以后的救国实践中大胆尝试,如1920年后,陈炯明聘请陈独秀为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学预科校长时,陈氏因时制宜,提出改革教育的三大纲领,其中第二项则为,“成人教育……即以补习教育与社会教育,凡补习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剧场、戏院、音乐,一般宣传和特殊宣传都包括在内”⑦。此时,陈氏把与戏曲相关的剧场、戏院、音乐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无疑透射出陈氏在戏曲社会教育功能上的倾心。

二、戏曲要随时势而改良

既然戏曲是育人之大课堂,示范国人之样板,那么其本身之良否当然不能忽视。而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戏曲,却是“委琐陈腐,远不能与欧洲比肩”⑧,其教化国人,启迪民智之效用更是可想而知。陈独秀还进一步论证改良戏曲之必要性,他说:“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⑨可是,当时中国戏曲“纯然囿于方隅,未能旷观域外。”“助淫杀心理于稠人广众之中”,“而与美感的技术立于绝对相反之地位”。⑩如此之戏曲怎们能够适应事物新陈代谢之规律?因而,戏曲也需要“创造”、“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改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11}只有改良戏曲,才能振衰起弊,拯救社会。有鉴于此,陈独秀提出戏曲改革之具体建议:

(一)多排有益风化之戏。“因为唱戏一事,与一国的风俗教化,大有关系,万不能不当一件正经事做”。{12}而且戏曲“以其实现于剧场,感触人生愈切也”{13}。特别是像“荆珂、聂政、张良、岳飞、文天祥”等英雄人物,做人“忠孝义烈”,行为“激昂慷慨”{14},如能将其搬上舞台,化育众人,从人的感情深处给人以促醒和警示,就能真正改变元明剧本“为妖魔所扼”、“委琐陈腐”{15}的混乱局面。具体建议如下:

1.拒唱神仙鬼怪之戏。“鬼神本是个渺茫的东西,煽惑愚民,为害不浅。”{16}随着近代科技,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科技潮水般涌入中国,神鬼谜怪等思想已经成为桎梏国人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精神毒素。若要适应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富强,就必须相信科学,驱除迷信。因为“相信世间万物有神灵主宰,那西洋科学,便根本破坏,一无足取。若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象那和科学相反的鬼神、灵魂......,都是一派胡说,万万不足相信的。”{17}。戏曲作为最具有通俗性、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是“世界上第一大教育家”{18},于当今“科学方兴时代”,理应成为宣传科学驱赶迷信的良善方式。因此,戏曲要随时势而变化,随新潮而改良。

2.拒唱淫秽害人之戏。出于招徕观众,提升利润,刺人眼球,满足虚荣的一种方式,当时戏曲中淫态柔姿,打情骂俏,卖弄风骚的场面涉目皆是。对此,陈独秀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损毁戏人形象,降低戏子地位的危害性。说明文艺作品若要避免遭人抛弃的命运,就必须摒割这一陋习,这正像陈氏评价《红楼梦》、《金瓶梅》等名著时所言:“《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而文章清键自然,远不及也。及以其描写淫态而弃之耶,则《水浒》、《红楼》,又焉能免。”{19}虽然这种说法难免偏差,但陈氏借此批判部分文艺作品伤风败俗的观点却不容置疑。其实,戏曲诞生近千年来,“有关戏曲无益甚至是有伤于‘风化’的指责,比比皆是。甚至我们现在所能够找到的最早有关戏曲表演的资料,竟然就是戏曲因有伤风化而被禁的记录”。{20}如果仍然不能洗刷文艺作品以淫态取胜的污点,戏曲的命运,不仅会中了元末著名剧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21}预言,而且还会直接把戏曲推向灭亡的深渊。陈独秀关于戏曲内容是否健康的论述可谓入木三分。

3.拒唱“功名富贵的俗套”。“学而优则仕”是国人千百年来思维意识之痼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是国人世世代代传诵的人间美幻。因此,陈独秀认为,“中国人,从出娘胎一直到进棺材,只知道混自己的功名富贵,至于国家的治乱,有用的学问,一概不管,这便是人才缺少,国家衰弱的原因。戏中若改去这等荣华富贵的思想,象那封龙图、回龙图,……,一概不唱,到也很于风俗有益”。{22}陈独秀还认为戏曲有很强的寓教育于“交友娱乐”之功能,教育是“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工具”{23},所以,戏曲作为人们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应该宣传进步思想,传播良风美俗,才能改造那种“苟取利禄”的思想,才能警醒人们的爱国意识。改造戏曲,也就是改造社会,振兴国家。故而,戏曲要拒演那些功名富贵的俗套,多出一些劝人奋发的精品,这才是戏曲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应有之意。

(二)多结合现代科技之声光化电。陈氏认为,科学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如果在戏曲表演中“试演光学电学各种戏法”,不仅适应社会的进步潮流,而且使观众“练习格致的学问。”他在《论戏曲》中虽然没有直接用“科学”这一概念,但“光学、电学”等词汇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是现代科技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因此,陈独秀对声光化电的大力提倡,并将之应用于戏曲,证明其前瞻的思维,过人的眼力以及大胆的想象。也难怪其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三)多关注戏曲、戏子的社会地位问题。陈独秀在看重戏曲社会教育作用的同时,也大张挞伐地主张提高戏曲以及戏子的社会地位。他说:“世上人的贵贱,应当在品行善恶上分别,原不在执业高低,况且只有我中国,把唱戏当作贱业,不许和他人平等。西洋各国,是把戏子和文人学士,一样看待。……就是考起中国戏曲的来由,也不是贱业。古代圣贤,都是亲自学习音律。……上自郊庙,下自里巷,都是看得很重的。到了周朝就变为雅颂(就是我们念的诗经),汉朝以后变为乐府,唐、宋变为填词,元朝变为昆曲,近两百年,才变为戏曲,可见当今的戏曲,原和古乐是一脉相传的。”{24}这里,陈独秀借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反证戏子、戏曲之社会地位的崇高,这同戏曲“纯属供市井街巷小民消遣之作”{25}的传统观念相比,很具有新意和叛逆的精神。多年的社会事实证明,“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一直由强调‘有为而作’‘文以载道’的传统,像戏曲与小说这样一些艺术形式,从诞生以来就被视为‘无益’的东西而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从宋元到晚清,它们都处在正统文化与文人所讳言的文化边缘地带,从未真正进入文学经典的神圣殿堂。”{26}正当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皇祚将圮之时,陈独秀能冲破旧的思想枷锁,透过世人的眼光,将戏曲、戏子的社会地位提的如此之高,这在当时实不多见,不愧为时代精英。

三、戏曲优于其他文艺形式之特点

陈独秀一方面看出戏曲的重要性和改良之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明晓戏曲之所以受人青睐的原因。在《论戏曲》中,陈独秀认为戏曲有以下优点:

1.戏曲之通俗性。陈独秀认为,学堂、报馆虽然能启人智慧,诱人向上,但其“深文奥意,满纸的之、乎、也、者、矣、焉、哉字眼”{27},需要一定知识水平才能看懂,因而不具有大众性、通俗性。“惟有戏曲改良,多唱些暗对时事开通风气的新戏,无论高下三等人,看看都可以感动,便是聋子也看得见,瞎子也听得见”{28}。这种老少皆宜,童叟乐见,雅俗共赏之形式,正是戏曲超乎学堂、报馆之上的特点。由此可见,戏曲首先是能使人看得懂,“那听不懂的怎样不要生厌呢?”{29}。戏曲之通俗特点跃然纸上。

2.戏曲之观者众。陈独秀认为,作为戏曲,“世界上人没有一个不喜欢,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都诚心悦意,……到戏园里去看戏,比到学堂里去读书,心里喜欢多了”{30},也正因为如此,“读书的”、“教书的”、“种田的”、“做手艺的”、“做生意的”,“不必专于上流社会谈话”,就可通过“戏曲和各样笑话儿”,“着实可以消遣”{31},也能领会许多“优婉明洁情智”。{32}所以,戏曲比之于学堂报馆,观者之众,确为事实。这样,陈独秀就从社会上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群体分析了戏曲的特点。

3.戏曲之见效快。陈独秀认为,开办学堂、报馆,看看小说,“容易开人智慧,但是认不得字的人,还是得不着益处”,“见效太缓”。相比较而言,戏曲既通俗,又观者众,能产生强烈快捷的社会效果。所以,只有戏曲才是“开通风气第一方便的法门”{33}。

4.戏曲之生动形象。陈独秀认为,戏曲能演绎历史,教化众人。戏曲可以“把我们中国古时荆珂、聂政、张良……史可法……等,这般大英雄的事迹,排出新戏。……”,栩栩如生,激情感人,使人萌发“忠义之心”{34}。正因如此,陈独秀主张戏曲将“从古到今国政民情,圣贤豪杰,细细说来给大家做个榜样。”{35}融历史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炉,既传授知识,又感群动众。尤其是在国难当头之时,启迪人们爱国之心。如果单纯像历史教员那样,“拿着一本历史教科书,走上讲台,口念有词,什么蚩尤、皇帝、唐尧……,小学生听了,真莫名其妙,惟有死记几个名词,备先生考问,毫无益处,毫无趣味,还不若教他们看戏,指着那个红花脸是皇帝,那个黑脸是蚩尤,他还有点兴趣,所以历史一科在小学校应该废去,就是教历史,也只可以教最小范围的乡土史,不应该教国史。”{36}在这里,陈独秀为了说明戏曲的生动性,贬低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甚至有废除历史教学之意,这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但陈氏力主用戏曲的生动性、具体性等特点,尽快把爱国家、爱民族之思维意识灌输于人们脑海的迫切之情却无可厚非。

结 语

二十世纪初年,列强骚扰,大清无能。部分中国人,特别是受资产阶级革命派影响的人们,爱国之心喷扑而出。他们著书立说,奔走呼号,为处于瓜分豆剖之际的中华民族竭尽全力。与此同时,拒俄拒法,抵制美货,拯国救民之思想潮流在人们心中涌动。如何激发普通民众心中忧国忧民的懵懂意识,如何将爱国之情凝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如何用中华自古之保家卫国的传统文化动员民众,等等,都是摆在当时有识之士面前的实质性问题。陈独秀当时正值弱冠之年,才气精力可谓两全齐有。面对中国扰攘之势,危卵之局,他热血沸腾,慷慨激昂,其文章到处呈现出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豪情。其状可佳,其心可悯。纵然陈氏关于戏曲社会功效之言论有夸大之实,如果将其陈放于上个世纪之初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仍然不失为爱国爱民之举。

注释:

①《答沈藻墀》,陈独秀,引自唐宝林《陈独秀语萃》,157页,华夏出版社1993年.

②《安徽爱国会演说》,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

③《论戏曲》,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5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④《安徽爱国会演说》,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年.

⑤《平民教育》,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16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⑥《新教育的精神》,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49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⑦《陈独秀传》,任建树,2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⑧《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引自秦淮红《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14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⑨《敬告青年》,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7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⑩引自唐宝林《陈独秀语萃》,166页,华夏出版社1993年.

{11}《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51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2}《平民教育》,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16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3}《现代欧洲文艺史谭》,陈独秀。引自秦淮红《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126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14}《论戏曲》,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5}《文学革命论》,陈独秀。引自秦淮红《陈独秀学术文化随笔》14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16}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7}《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27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8}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9}引自唐宝林《陈独秀语萃》,165页,华夏出版社1993年.

{20}《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之命运》,付鏀,《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月.

{21}引自《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之命运》,付鏀,《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月.

{22}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23}《平民教育》,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16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24}《论戏曲》,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林茂生,58页,生活·读书·新知.

{25}《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之命运》,付鏀,《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月.

{26}《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之命运》,付鏀,《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月.

{27}《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5——1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28}《陈独秀·论戏曲》与二十世纪中国之命运》,付鏀,《近代史研究》,1997年5月.

{29}《论戏曲》,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林茂生,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0}《论戏曲》,陈独秀(署名三爱),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林茂生,5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1}《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5—1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2}引自唐宝林《陈独秀语萃》,154页。华夏出版社1993年.

{33}《安徽爱国会演说》,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4}《安徽爱国会演说》,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5}《《安徽俗话报》章程》,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36}《新教育是什么》,陈独秀。引自林茂生《陈独秀文章选编》(中),8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责任编辑/田苗)

推荐访问:社会教育 戏曲 陈独秀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