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散打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摘 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散打是武术文化下的一个子文化,同样承载着中国文化符号、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但是,武术散打作为中国文化元素的一员,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一定的质疑。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散打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阐释。希望通过研究,使武术散打作为中国元素中一员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群认同。通过研究得知:武术散打从技术层面、礼仪层面、比赛场地以及战术层面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关键词:武术散打 传统文化 元素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4—0046—03

1 前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子文化系统都深深地烙下它的痕迹。武术文化代表不了整个中国文化,但是武术文化却展现着中国文化精神。武术散打运动项目,自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备受争议,这个土生土长的后起新秀是否蕴含着中华文化的血统?30多年来,我们将散打运动项目的发展重点主要放在了技术上,而对于技术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武术散打所处的心理价值层和制度习俗层两个文化层次研究比较落后,至使该项目在传统武术人群中缺少认同感。因此,对武术散打进行中国文化元素的探讨成为完善武术散打运动项目的重要一环。

2 对散打概念的解读

《中国武术教程》给予散打的定义为:散打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胜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打运动,自1978年国家体委运动司武术处成立武术散手调研组开始此项目的调研、制定发展方针、实施以来,无论是散打竞赛规则,还是国家、世界级比赛,官方一直沿用的是“散手”一词。直到1998年,在经过多方论证之后,在正式的比赛和交往中,开始沿用“散打”一词。也就是说,“散打”与“散手”是同一运动项目在不同时期人们对该项目认识的表现。

在散打运动发展的最初20年(1978— 1998年间),“散打”和“散手”这两个专业名词该如何取舍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一些学者认为:“‘散手’在中国武术界一直是徒手搏斗的常用名词,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沿用‘散手’一词是对传统武术精华的一种继承。”如果按照武术散打项目发展到目前所处的层次来抉择,笔者认为“武术散打”更适合该项目的称呼。中国传统武术手上技巧居多,也有很多套路是以手来命名,如“采莲手”“拦手”;手型也比较丰富,如掌、拳、指、爪、勾。如果不加入现代竞技理念,传统武术的对抗形式以“散手”来命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武术散打在创立之初已经在探索、融合现代性竞技理念,如对抗时手上戴上了拳套,决定了对抗时手上技巧主要以拳来进行,而中国传统武术所蕴含的多种“手”法技巧被限制,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运动特色;国际上的格斗对抗性项目主要是以“拳”“道”“术”来命名的,而武术散打运动项目在其推广过程中是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来呈现,为了与国际接轨与体现现代竞技体育精神,以“武术散打”来命名该运动项目比较合理。

无论是散打还是散手,其“散”是相对于“套路”而言。武术套路运动,在其最初形成阶段是武术人为了发挥武术更多的功能而从格斗技巧中提炼组合而成,例如宫廷表演、锻炼士卒。而散打创立之初,其最主要的目的功能也是返璞武术在实战中的格斗功能,即从传统武术中提炼一些技巧,在规则的允许下进行对抗较技。散打中的“散”不是散乱之意,不是毫无章法的乱打,而是相对于套路运动所展现出来的规律演练,在规则的范围内放开手脚去对抗之意。

3 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阐释

什么是中国元素?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为: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被视为“中国元素”。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元素的空间和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的改变,有些元素本身在逐渐的扩大,有些元素在逐渐的缩小,其命运与人们对其关注程度息息相关。如武术项目,传统武术拳种在近代战争中失传颇多,而散打项目又是武术项目中新的成员。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相对于现代文化的多元化而诞生的新名词,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成份与中国元素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本身是中国元素的一个子名词,只是在时间上表示得更长远,展现的生命力更旺盛,让国外人士更容易认识的中国元素。杜双件在其硕士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园博会展园中的应用》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符号、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要素,具有广泛的民族认识度。

在中国文化元素中,各种元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武术本身就是一种中国文化元素,承载并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这是武术称之为中国文化的前提,也是武术立于世界技击文化顶端的资本,是别的技击体系不可替代的。但是,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元素之一并不是单独存在与发展的,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其它传统文化元素是逐渐融合与发展的,如武术发展过程中融入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武术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才得以逐渐壮大。

4 武术散打所内涵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散打运动项目创立之初,曾经受到很多人士质疑,认为散打不是中国武术,代表不了中国功夫。如果这样来评价武术散打,对项目本身是一种误解。武术散打出生于中国文化氛围、成长于中国氛围,虽然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化竞技理念,无论怎样发展,都脱离不了中国的根。下面,我们就来探寻一下武术散打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4.1 技术层面

武术中的“四击”主要指的是“踢、打、摔、拿”,这四种方法是中国传统武术徒手技击的主要形式,而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体系主要由拳法、腿法、摔法三种元素构成,唯独缺少了拿法。为什么武术散打运动项目发展30多年了还是“三缺一”呢?因为“拿”法在运用过程中有很多反关节的动作,在对抗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知情况,与武术散打运动项目所遵循的竞技体育精神有一定的冲突,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拿”法一直没有纳入到武术散打技术体系。中國武术散打2016年竞赛规则中对可用方法这样描述“可以使用武术的拳法、腿法、和摔法”,从规则层次中放开了技术体系,也就是说,随着武术散打竞赛的发展,武术散打所展现的技术体系会更加丰富,我们看到的散打技术表现不仅仅是“直、摆、勾”三种拳法,“正蹬、鞭腿、踹腿”几种腿法,我们会逐渐看到更多的传统武术技击动作。

拳、腿、摔三种技击元素构成了散打技术体系,这三种元素相互依存,犹如中国传统“五行”中的相生相克。这种综合技术体系比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对抗项目都要丰富,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历史上是中国思维模式与西方思维模式的主要区别,犹如西医的局部切除,中医的根治。

武术中的跌法,在传统武术中既是一种防守技巧也是一种进攻技术,体现了东方人类以技巧性的存在。在武术散打运动中,这种技巧并没有流失,由于规则的限制,多用于准备活动和实战中的自我保护,但是这种技巧一直没有脱离散打技术的视线。

4.2 礼仪层面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在国际上或者人与人之间处理问题的原则是“先礼后兵”,这种礼节在中国历史中和当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上我们可以读懂。在武术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同样秉承着这样的传统。

武术散打比赛运用的礼节是武术中的抱拳礼,“左手为掌,大拇指曲扣,寓意四海之内不以老大自居;右手拳紧握,寓意五湖;左掌掌心紧贴右拳拳面,左掌掌指向上,右拳拳心向下,双臂成椭圆形置于胸前,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

每场比赛开始前,播音员会介绍运动员,在此时,运动员需要向观众行抱拳礼,表示尊重观众,希望自己的技艺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并且能够得到同行的指点。因为在中国古代打擂台时,往往会有很多高手隐藏在人群之中看“门道”。武术散打运动员向观众行抱拳礼正是沿用了这种习俗。

在每局比赛开始前,运动员上到擂台之后,要先向自己的教练行抱拳礼;之后运动员之间相互行抱拳礼。比赛结束之后,双方运动员需要向对方、裁判员、对方教练员行抱拳礼。在一场比赛中,运动员至少行六个抱拳礼,充分展现了“以礼为先”“以武會友”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精神。

4.3 比赛场地

古时擂台也称“露台”“献台”。在历史发展中,“露台”扮演的角色相对丰富,属于承载“百戏”的演出场所,而“献台”则是适逢民俗节日祭神而搭建用于表演的场所。《水浒传》中有一段燕青打擂的描述,对于擂台没有过多的介绍,只是称之为“献台”,献台旁边也摆放许多礼物用于表彰获胜者。而燕青与任原所进行的相扑比赛和现在的相扑比赛也有很大的不同,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此时的相扑,其规则比较开放,技术里面也有摔法的元素。

现在武术散打擂台整体设计正是沿袭了中国古代“露台”构造文化,中间凸起,四周为用于观看人员和工作人员所用,擂台大小长宽各八米,四周有宽2米、厚30厘米的保护垫。

古时双方在台上较量时“倒地”或者“甩台(即下台)”将会判负,现代散打为了增加观赏性,规定每局比赛中下擂台两次,此局比赛判对方为胜方。

现在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擂台样式是擂台四周加了围绳,这种擂台文化形式可以追随到古罗马角斗士的角斗场地,角斗士进入角斗场入口会被关闭,角斗士在比赛结束之前无法逃离角斗场,角斗士在笼中或者角斗场中进行生死搏斗,没有暂停,只有战胜对方才能走出角斗场。

从武术散打与国际上擂台形式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散打擂台更多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一种公开、公正、以人为本的思想。

4.4 战术层面

中国自古有“古来习武必知兵”之说,此处的“兵”乃兵法、战术,更通俗地说就是“打的方法”,这句话在中国战争史上一些成名的将军身上得到了验证,而中国古代兵家思想的战术谋略在当代武术散打教练员和运动员身上同样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的这句话主要是说在战争中,善于作战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战胜,然后再寻找敌人的空隙和破绽想办法战胜敌人。不被敌人战胜,需要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可以被战胜是因为敌人有可乘之机被我战胜。

作为教练员,在比赛准备工作中,同样展现着不可胜的思想,如提前获取对手的竞技信息,根据对手竞技水平制定相应的战术,保证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控制比赛。

通过观看散打比赛,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读懂孙子兵法与散打比赛的渊源关系。如“不战而屈人之兵”,赛前散发自己队员优秀的竞技成绩及高水平状态麻痹对手的心理战术、以及显露出强势气场的威慑战术;“避实击虚”的迂回战术;“兵贵神速”的突袭战术;“后发先至”的防守反击战术;“胆气为先”的直攻战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佯攻战术;“陷死地然后生”的下台战术、重创战术;“因敌制胜”的体力战术、制长战术、制短战术等。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中国武术教程(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4.

[2]相昌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对散打运动的指导作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9).

[3]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0.

[4]唐 波.散打与跆拳道竞技特征之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4):8- 9.

[5]周直模,樊守政,张芙铭.中国武术散打走向世界的理论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19- 21.

[6]杜双件.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园博会展园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医药大学,2016.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 Wushu Sanda

Li Chunlong

(1.Henan Tradition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 Zhengzhou Henan 450006;2.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Huanghe S&T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06)

Abstract: Wush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and Wushu Sanda is a sub-culture under the Wushu culture, also carries the Chinese cultural symbols, customs, ways of thinking. However, as one of the elements of Chinese culture, Wushu Sanda has been questioned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up.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to expla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s contained in Wushu, hopes to get more crowd recogni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Wushu Sanda includ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etiquette, competition and tactics.

Keywords:Wushu Sanda traditional culture element

推荐访问:散打 蕴含 武术 中国传统文化 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