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语言环境建设策略

【摘要】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基础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和谐语言环境建设的语言现象,直接影响到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的创建,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互信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改善不和谐的语言现状,构建和谐语言环境,实现语言的规范、和谐,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 语言和谐 英语 普通话 方言

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研究语言和谐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谐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学术语言和政治语言,而是一种公共语言,所以仅学术层面上,就需要各学科相关研究的介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而从近年来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成果来看,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语言和谐支撑的尚不多见,这是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的一个缺憾。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言环境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一、语言和谐的含义和分类

语言和谐是指人际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的语言运用友好、适当、得体,体现着语言的社会功效,与和谐社会的本质相契合。所以,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基础工程。

冯广艺先生将语言和谐分为语言内和谐和语言外和谐两种。他将语言使用中的不和谐概括为以下十种:语音上的不和谐;词语运用中的不和谐;语法方面的不和谐;网络语言的不和谐;广告用语中存在的语言不和谐;时尚流行语中的语言不和谐;文艺作品中的语言不和谐;语体风格上存在的语言不和谐;语言运用中的媚外心理带来的语言不和谐;违反修辞的一般原则而引起的语言不和谐。这十种不和谐主要是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语言本身的,也就是语言内不和谐现象。语言外部和谐是指语言之间,如英语和汉语母语,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我国社会中语言不和谐的现状

(一)微观角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在社会转型、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要求张扬个性,新词语新用法层出不穷,我国的社会语言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局面。当今社会的话语风格有很大的变化,文革时期充满火药味的“威逼型”话语风格已经基本绝迹,诱导的、商洽的“平等型”话语风格渐成主流。诸如“和谐”、“沟通”、“诚信”、“创新”、“绿色空间”等词汇,被广泛接受和频繁使用。在“一个字、一个词,用汉语描述2006年的中国与世界”网络征集活动中,“绿色”、“和谐”入围国内词前五。所有这些转变,令人感到振奋。然而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语言使用情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不规范的情况较为严重:某些语音、语法使用错误随处可见;错别字、不规范字在公众场合、媒体中屡屡出现;古语词时有复现;字母词使用泛滥等等。对待外来语,很多人出于崇洋和表现个性的心理,汉语中早已有之的说法不用,偏要使用词义构成方式不同于汉语的外来语。有些地方电视台的主持人盲目模仿港台腔,故意嗲声嗲气,实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狗”,给时下追求流行的年轻人以负面的影响。

除了语言不规范的情况外,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在语言生活中也有表现。首先,语言暴力化、媚俗化有日益蔓延的趋势。由于港台黑社会影视剧的不良引导,年轻人中以说“老大”、“摆平”、“修理”等话语为荣。在体育报道中,硝烟味十足,动辄“复仇”、“杀出重围”、“追杀”、“绝杀”等。文学作品中出现了“痞子话语”,黄色话语等,网络媒体为吸引观众的眼球,不惜歪曲事件的本来面目,代之以色情暧昧的字眼来制造噱头,以此提高点击率,如“走光”、“房事”、“露底”等。有的人不注意提升自身素质,即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里,污言秽语也不绝于耳。其次,语言伤害现象尚存,语言环境不温馨。《文汇报》报道:“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在其发布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中指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为校园三大伤害,其中被访的小学生认为“语言伤害”最为严重。老师口中的“从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学生”“你真是无可救药了”,家长口中的“我白养你了这么多年”“看人家小明多聪明!”这些语言的受方都是未成年人,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造成其心理障得,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学生因不堪辱骂导致行为怪异、轻生等的新闻时而见诸报端。在其他场合,语言侮辱、威胁、诅咒也时有发生。特别是近两年,媒体选秀节目里,评委动辄以侮辱性话语对参赛选手进行点评,以显示自己有个性,这已经引起了选手和观众的强烈不满。再次,语言歧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城乡、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中。比如用顺口溜侮辱某地域或某省份的人,甚至在招工时明确写明“不招XX籍人”。还有针对农民的歧视性语言,甚至公然出现在标语口号中。还有针对女性的歧视语言等。语言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语言不文明的表现。这种语言歧视和语言暴力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不利于人们和谐相处,甚至增加了人们之间的隔阂、偏见、矛盾,如果这种情绪上升到一定程度,形成冲突和仇恨,势必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宏观角度

我国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与许多多语言国家相比,我国这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间稳定的平等关系,以及对少数民族语言和各地方言的尊重,是形成目前各民族和平相处、团结互助的原因之一,也是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成绩的取得是主要方面,在世纪之交的转型时期,我国的语言生活中除了语言规范和文明问题亟待解决外,依然存在着其他诸多的不和谐之音。

第一是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矛盾。1956年2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社论。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使方言区的人也掌握民族共同语言,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我们在推广普通话之初,就已经明确了不能消灭方言,但是,随着推广普通话的不断深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方言因为经济、文化的原因影响力日益扩大,而更多的方言逐渐走向消亡或者严重萎缩,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强势方言和弱势方言之分。前者如粤语、闽语、上海话,后者如一些弱势地区的方言,如广西平话等。在一些地方,不会粤

语,在一些小饭店都没法点菜,使生活、居住在本地的外地人感到无法融入本地的文化,被排除在本地社会之外。这是不和谐的社会体现,不利于和谐社会大环境的建立。

第二是汉语和外语的矛盾。我国近些年来更加认识到外语的重要性,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以鼓励外语教育。例如,在我国晋级、晋职、升学、就业等许多领域都存在着重外语轻母语的政策规定。轰轰烈烈的“英语热”似乎越来越升温。与此相反的母语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母语的地位和威望在过分强调外语的过程中被严重削弱。很多人认为母语根本不需要学习,出生后就可以自然掌握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学生母语能力下降。有媒体报道某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留学生夺魁;任继愈先生坦言国家图书馆的“博士生文库”中不少论文语法不对,标点不对,等等。

三、改善不和谐的语言现状,构建和谐语言环境的长远策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语言朝着丰富活泼、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和谐的语言环境里,才可能有融洽的人际关系,才能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做到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所以,妥善地处理语言规范和语言文明问题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要改善目前的情况,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化水平和“语言羞耻心”

“语言羞耻心”即对不规范的语言和不文明用语产生羞耻感。这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语言文字持认真态度,改正已有的随意做法,注意自身修养,加强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文明的言行是人格尊严的体现,通过语言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水准,更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语言文明建设既包括讲文明用语,坚决杜绝语言暴力,也包括讲平等的非歧视性的语言,大力提倡民族平等,民族语言平等,加强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等等。

(二)平衡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要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不能把方言保护和推广普通话对立起来,要保护弱势方言。戴庆厦先生指出:“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语言关系至关重要,这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地域方言相差极大。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在。然而当某几种地域方言担当起了划分社会等级的角色时,就有可能对全社会的非强势方言或无方言群体产生不公平的分化作用。一些西方语言学家认为汉语的各种方言已经可以定义为不同的语言,其界定的主要根据就是讲各种方言的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建国之初至今,我国语言规划政策明确指出,推广普通话是要坚持普通话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和特殊的文化价值,将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和使用。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从语音到词汇都相差甚远,实现语言的规范、和谐,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立“母语为体,英语为用”的语言规划地位

强调加强母语学习的迫切性,不是否认外语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考虑外语能力的提高,而是要考虑在努力提高母语水平的基础之上加强外语的学习。母语是基础,是第一位的,否则,将是本末倒置。由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逐渐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汉语的对外作用与影响正在逐渐扩大,世界各地学习、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还远远不能和英语相比。在学习、使用的人数,在国家、地区、领域、场合以及语言自身的功能、活力等方面,汉语和英语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德国、法国为提高母语的地位,做过很多努力。在这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也应该为提升汉语地位而不懈奋斗,努力维护汉语的尊严,促进汉语的国内国际传播,不同方言、不同语言、不同介质下存在的方言或语言,都需要和谐的局面。语言(包括文字)不仅是生活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而且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和谐程度是衡量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语言的变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谐语言的建构与和谐社会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良性互动有助于言语文明,有助于社会进步,有助于先进文化的形成。自然环境讲究和谐,作为社会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的语言环境也需要维持和谐。我们常说“和谐稳定发展”,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语言的和谐和自然的和谐一样,需要人们保护和维护,在中国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制定出科学的语言政策,兼顾处理好汉语和英语地位问题,平衡好普通话、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当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生变化时,语言的潜在的凝聚力才能发挥它统一和增加中国人认同感的作用,使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大国立于不败之地。

推荐访问:构建和谐社会 过程中 试论 策略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