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解答试题的常用方法


打开文本图片集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有些试题的解答,如果采取顺向思维,往往给人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难以找到解题的切入点。而如果换个角度进行逆向思维,就能使人拨开云雾、茅塞顿开。下面举例说明逆向思维解答试题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执果索因、寻求关联

许多地理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在解答问题时要执果索因、寻求关联、综合分析,运用猜想、推理、判断,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例1】图1为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图中显示的已建或规划建设的水电站是中下游各国专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确定的,但甲、乙两地不具备建设水电站的地形条件。

试判断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并分别说明该地形形成的原因。

解析:由图示信息能得到甲、乙两地在河段的位置,且已知甲、乙两地不具备建设水电站的地形条件,可以把后者看成“果”,为什么有这个结果存在?需要执果索因、寻求关联。思维过程:不具备布局水电站的地形条件(果)→河流落差小→地势较平坦→河流地貌→河流不同位置地貌的差异→成因。

参考答案:甲地为冲积扇,乙地为三角洲。甲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地区,因落差变小、流速降低,河流携带的物质在此堆积形成冲积扇。乙地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且河道多分叉,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方法二:打破定式、另辟蹊径

我们在平时的地理学习中,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的正向思维往往形成思维定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解题形成了“套路”,这对解题固然有一定好处,但某些“套路”在解答创新试题时往往失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敢于打破定式、另辟蹊径。

【例2】图2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该地岩石为比较容易被侵蚀的砂岩组成,图中乙为一河心沙洲,P、Q是航道。图3为乙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古人把财宝藏于河流左岸,“自飞瀑左行八百步”(古书记载)。读图,完成(1)~(2)题。

(1)现代人在甲地发现了古人埋藏的宝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古人的记载存在较大的偏差B.图示区域地形东北高、西南低

C.河流自东向西流D.Q河道为该河主航道

(2)该河流所在地区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 )

A.棉花 B.甘蔗C.柑橘 D.甜菜

解析:第(1)题,与方法一“执果索因、寻求关联”相同,在甲地发现了古人埋藏的宝藏是“果”,索因、寻求关联的思维过程如下:宝藏位置→河流地貌类型→水流偏转方向→河流流向。本题选C。第(2)题的落脚点是考查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果按定式思考则要考虑该地区经济作物的生长条件,而题目没有给这方面的信息,无法直接找到解答方法。但可以另辟蹊径进行思考:判断河流所在的区域→该区域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认真审题后,可以抓住一个重要信息“图3为乙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由此可以联想到:沙洲面积与河流水位的关系。从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中可以发现,该沙洲在春季和夏季其面积变小,推知这两个季节水量大,得出该地出现春汛和夏汛的结论,故该河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是甜菜,故D正确。本题的思维过程为: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河流水位高低→汛期情况→河流所在区域→适宜种植的经济作物。

方法三:发散思维、辩证分析

即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开放性试题就需要用这种方法进行思考。开放性试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一种试题形式,解答这类问题要有辩证分析的头脑。在答题方法上首先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的试题时,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再说明理由,不能含糊其辞或面面俱到。

【例3】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是座新兴的绿洲城市。这里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现在该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中长绒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

结合图4回答,若在阿拉尔地区继续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理。试简述其理由。

解析:本题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阿拉尔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棉花生产的条件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该题是开放性设问,因此要从矛盾的不同方面进行逆向思维、辩证分析。据图4可以看出,阿拉尔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位于多条河流交汇处。发展棉花生产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有充足的水源,但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会带来环境问题。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合理或者不合理,合理的理由从该地区优势条件(耕地资源、劳动力等)简答,不合理的理由从该地区劣势条件(生态环境脆弱、水源有限、大量灌溉用水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简答。

参考答案:答案一:合理。理由:耕地资源较为充足;接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二:不合理。理由: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会消耗大量水资源,水源枯竭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方法四:作图辅助、呈现形象

涉及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试题往往考查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时空性很强,比较抽象。解答这类题时需要通过作图辅助思考,把隐性信息显性化、文字信息图像化、抽象问题直观化,使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地显现出来,从而使难题变得容易。

【例4】图5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冬季情况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海洋,空白部分是均质裸地。判断图中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在新情境下应用气压有关知识和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逻辑推理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果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解答此题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如果通过作辅助图,将“温—压—风”整体关联,进行逆向思维,则可迎刃而解。要知道B、D的风向,就应该知道同一水平面上B、D两侧的气压高低,而要知道B、D两侧的气压高低,就必须知道B、D与阴影部分相比两侧的气温差异,B、D两侧的气温差异可根据题目“阴影部分是海洋,空白部分是均质裸地”这一信息来推断。同一纬度冬季海洋温度比陆地高,由此可得出此地区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如图6所示),由于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从而不难得出B、D两处的风向分别是西北风、东南风。本题的思考过程可简要归纳为:风向→气压差异→气温差异→冬季陆地和海洋的热力性质差异→热力环流→气流偏转。[S]

推荐访问:逆向 试题 解答 思维 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