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法的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摘要]推进农业的结构性改革,是兴农之要。当前我国革命老区的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难题,表现各异,但“症结”大多集中于其结构化的不适应。因此必须借助于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各种优势与劣势,切准农业经济的问题症结点和关键环节,才有可能实现农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使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稳步跃升,进一步推动老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攻坚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同步实现。

[关键词]SWOT法;农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就是剖析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各类内部优势(S)、劣势(W)和外部机会(O)与威胁(T)等。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顺应国家的产业调控政策和生态健康潮流,提倡转变农民经营发展理念,积极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对应市场开发绿色生态食品,合理实现农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因此,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各种优势和劣势,以利把握住县域农业经济的各类内部制约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切准农业经济的问题症结点和关键环节,甚至于能捕捉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最佳机遇。

1    四川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势分析

1.1    浓郁的生态特征

四川革命老区由于地广物博、地域偏僻、交通条件相对较差而远离了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使得四川革命老区范围内的各个县域经济都相对滞后,其中的平昌县在四川革命老区范围内属于一个典型的贫困县,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的大巴山系,因县域贫困而更显其环境的生态与原始,其生态繁茂,农产丰富,极具农村产业经济的开发潜力。正是因为其偏远僻静和原生态的地域特征也恰能让这些宝贵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得以原生态般地体现,其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非常殷实和富庶,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资源尤为彰显的区域。特别是这些绿色资源中所蕴含的生态元素更是独具特色,为革命老区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背景下的绿色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若平昌县能充分挖掘这些浓郁的生态潜力不仅有利于绿色产业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扶贫事业的开展,而且也能为老区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更为优质的环境条件。

1.2    富庶的农业经济

据近几年平昌县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资料,平昌县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农业经济的优势尤为明显,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先决条件,目前四川平昌县实有耕地面积近4.2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1.13万hm2,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0.8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约占70%,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约占30%。县域的粮食作物年产量达38.93万吨,其中的小春粮产占24%,大春粮产占76%。在平昌县域的主要粮食作物中,稻谷产量最高达14.56万t,玉米产量居第二达11.89万t,小麦产量5.55万t。县域的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籽,其年产量达3.75万t。另外,四川平昌县还主要盛产茶叶、花椒、核桃、巴药、水产、莲藕六大特色经济作物。这些富庶的农业经济为老区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3    快捷的交通条件

从区位优势来看,平昌县地处巴中地区的南大门,大致位于成都、重庆、西安区域经济三角区的腹心地带,特别是巴达高速和巴达铁路的全境贯通,使得县域交通网络与巴达、巴广、巴南铁路互通互融。平昌县已慢慢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式的交通网络,逐渐成为川渝陕交通枢纽的连接地,现在正在努力改造交通条件,极力使平昌融入成都、重庆和西安的三小时经济圈,目前已基本具备牵引南北、承启东西和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平昌县的这种快捷交通条件将快速提升县域农业经济的要素吸附力和资源集聚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速平昌县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使平昌縣真正驶入农业经济改革的快车道,为平昌县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力支撑。

1.4    适宜的农耕条件

平昌县地处大巴山系,主要属于四川盆地外围的山区地形,县域略呈向西南方凸出的弧形地带,山区顶部有一个相对平坦的大顶面,农耕地域非常宽广,地表形态呈长条形的深丘地貌。县域内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就有21条,水能蕴藏量极其丰富,这给地域内的农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个区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多发,风速较小,空气湿润,多年日平均气温为16.8℃,这种气候特征也极大地造就了四川平昌县域适宜的农耕条件,使其非常适宜于农业生产的种植,为平昌县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丰硕的基础积极条件。

1.5    充盈的人力资源

四川平昌县是川东革命老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十三五”初,平昌县的户籍总人口约为108万人,全县常住人口达84.15万人,而农业人口就有80.29万人,平昌县因其单调的经济类型和较为落后的经济指标而引起大量的农业人口常年处出务工或市民化转移,平昌县若能充分利用这支农业大军,顺应国家的““三农””扶持政策,合理调整农产品的经济结构,给予农民的小康期待,让农产品更能符合消费者的生活需求,那就更容易推动平昌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

2    四川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劣势分析

2.1    运载成本偏高,效应难显

平昌县从西晋开始,各朝各代对平昌县的管辖划分辗转反复,归属不一,这对平昌县域内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农垦文化沉淀和特色农业、农企转型等生态效率提升还是具有较大影响。地处革命老区的平昌县偏远僻静,交通不便,离附近的达州和巴中等中心城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距离四川的成都市最短公路里程达398km,其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成本还是相对较高。与发达地区的先发优势相比,其欠发达地区的后发劣势导致平昌县在农业经济、农耕文化、农民生活等各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严重制约着县域内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也不可避免地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2.2    产业层次偏低,结构单一

平昌县是一个主要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自给自足农业县。一方面,粮食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县域内的农业种植主要还是以水稻、玉米和小麦种植为主。由于幅员辽阔的农村距离城镇较远,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其自给自足的现状还是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县域从整体上显现的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农业县,不具备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经济作物潜力,除了油菜籽油料作物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作物,更没法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种植产业。这种低端性的产业层次和单一性的经济结构也会严重影响平昌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

2.3    农产联合体受限,优势尽失

平昌县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大多还得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农产品等自然资源来低端式地发展其县域产业经济,其依靠农业发展产业联合体以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思路不明显,缺乏创新型的农业经济目标,工业基础也是显得异常薄弱。目前县域内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也仅有53户,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不足2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也不足13亿元。而且农业大县的粮食总产值不足以支撑其农产联合体的发展,“贱农”现象严重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资金的微薄很难适应现代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农业结构的转型,更难促成农产联合体的升级和农村三产的融合,这都会严重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2.4    人力资源欠缺,人才难济

平昌县地处偏僻的大巴山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无法占据优势,人力资源不易聚集形成人力资本,由于老区经济、区位、交通、信息等“瓶颈”因素限制,既留不住存量的科技人员,也不能吸引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才或科技人才,即便是每年从平昌县域本土考出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也不愿再回到平昌本土就业创业。平昌县域内的高职称人员比例非常小,主体还是初级或中级人才,而且平昌县具有初、高中学历的优壮劳动力也大量加入了劳务输出队伍,平昌本土大都是留守妇女和老人。因此,平昌县人才难济已成为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難题。

3    四川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分析

3.1    促进政策提供的支撑

我国各级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三农””建设与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明确提出把要““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起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进程。这些促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力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老区快速踏上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轨道。另外,当前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基本经济建设,而平昌县距离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万州仅200km,正好位于这个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上,拥有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独特条件。平昌县作为百万人口大县,若能通过县域的农产品精加工或农村服务业等特色经济的潜力挖掘,也非常容易分享到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巨大红利,这就能为县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不竭动力。

3.2    产业转移引来的商机

平昌县地处成渝的东部,地理优势使平昌县成为成渝经济辐射带动的重要承接地,其互补优势和后发优势逐渐呈现。特别是当前平昌县域内的小角楼白酒工业园已基本就绪,绿色食品加工园、驷马清洁能源园区、五一物流园、两江商贸园的推进速度也较快,其星光工业园已在开始申报省级工业园区,这些深居农村的县域园区建设无疑就为平昌县域农业经济的承接转移引来了良好的发展商机,为农村的产品供给和产业转移搭建起了良好的支撑平台,也为平昌县域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了基础。

3.3    生态农业迎来的契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低碳生活意识也在明显增强,譬如对空气的清新、水源的清洁、农产品的生态、工业品的环保等项目的生态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平昌县的生态环境优势尤为明显,县域远离繁华的中心城区,空气清新、水质洁净、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土壤良好、农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平昌县若能充分合理利用这些生态资源,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净化环境、提高生物能和农业物资循环利用的效率,就能大大提升农产品的生态活力,提高农业生产力,为平昌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契机。

3.4    精准扶贫带来的动力

由于平昌县是川陕苏区的革命老区县,是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的试点县和百万人口大县,其农业人口相对较多,人均收入水平相应较低,已被国家列入了重点扶贫县,也同时是我国司法部、省发改委和省路桥集团的定点帮扶县。国家这些从上至下的精准扶贫举措也为平昌县适应新常态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动力。

4    四川革命老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威胁分析

平昌县属于革命老区,处于四川省内县域经济的欠发达地区,也同时存在诸多方面的经济制约因素或不利影响。

4.1    成本因素

由于平昌县处于四川东部的革命老区,地域偏僻,第一产业相对活跃,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其第二、三产业的运行成本也会严重制约其第一产业的推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产业经济的运行通常缺乏熟练劳动力,农副产品的价格滞长,其物流成本相对较高,使得县域农业经济的运行成本上升,生产效率极其较低,使得平昌县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根本不具备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这也会掣肘平昌县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展。

4.2    劳动力因素

平昌县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较多的区域,平昌县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陆续奔向中心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留在平昌本地从业的大都只是留守妇女、老人和儿童,使得平昌本地非常缺乏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优质劳动力,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平昌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    竞争力因素

平昌地处山区,县域偏僻,教育与技术的底子薄弱,产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支撑;再加上革命老区的工业化底子薄,大经济基础弱,与周边的中心城区距离较远,远离了中心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竞争力相对弱化,从根本上就会严重影响县域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总之,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是兴农之要。四川平昌县必须着眼于县域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扬长避短,努力通过自身的调整,积极引领新常态,抢抓机遇,从农副产业的供给着手,改善农产品的供给结构,让农产品更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稳步跃升,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业产业提升并举,实现农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这样才有可能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攻坚脱贫与全面小康的同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

[2] 许瑞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6).

[3] 江维国,李立清.我国农业供给侧问题及改革[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

[4] 朱俊峰.坚持市场化取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2016(6).

推荐访问:老区 结构性 供给 革命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