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日语误用现象研究

摘要:自古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甚繁。中日文化交流融合演变到至今,在形成很多相似之处的同时,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随著现代文化交流进程的发展,在日语学习方面,由于两国文化差异造成的日语误用现象日趋引人注目。分析和规避这类现象更是成为日语学习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中日文化;文化差异;日语;误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9-0000-00

中国有句俗语道:“远亲不如近邻”。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交流甚繁。在“地球村”里是名副其实的“老邻居”。从隋唐日本派出“遣唐使”访问中国,再到现代频繁的中日文化、贸易往来,中日两国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两国的文化有着普遍认同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太多差异。

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差异由历史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的,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中日文化的差异在是两个民族对先进文化的接触和对本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作为一名日语学习者,不得不承认,文化的差异也是导致日语误用现象泛滥的原因之一。随着中日两国的交流的日益加深,在日语学习问题上,这些误用现象及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

1汉字词汇误用

无论汉语还是日语,都有一个共同点——以汉字为语言框架。作为中日长期文化交流的遗产之一,日语中虽然大量使用汉语词汇,但归根结底毕竟还是一门货真价实的外国语。有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学习日语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这大量的汉语词汇与我们中国人而言也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它们往往也会成为我们犯误用错误的一大诱因。中国人学习日语有着先天的优势也有劣势,受汉字之惠同时也受其累。

1.1 古词今义

大家都知道比起中国人,日本人普遍更守规则和具有自我约束意识。似乎比起我们中国人,日本人却更习惯于墨守成规。日本这一点民族性的特殊似乎也可以追溯到地理位置的特殊。大家都知道,日本被称为“岛国”,是一座孤独地漂浮在大洋上的列岛。它的历史较为单一,几千年来,它没有像中国那样饱经岁月的变革,历史一遍一遍被改写。日本虽然也有过“明治维新”,但它从未被侵略和占领,也从未发生过王朝的更替。大体上来看,日本更习惯坚守原来的东西。

像这样的一种民族差异性,在对待语言词汇的态度上也表现了出来。日文的汉语词汇中,有不少还保留着当初汉语词汇流传到日本时的古义,而中文却早已判若云泥。如「娘」这个词,日语中至今保持着当初古汉语的“女儿”之义。中国以前有句俗语叫“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如果用现代汉语“娘”的意思理解这句话,就会被彻底搞晕。类似的,还有「舅」、「姑」意为“公公、婆婆”,「结束」意为“团结”,「走」意为“跑”,「湯」意为“开水”等等。

有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又兼具日常性的例子。在日语中「牙」指的是动物的獠牙,「歯」才表示人的牙齿。因此,在日语里「歯科」才是“牙科”的意思。还有「嘴」和「口」,日语中人的嘴巴写做「口」,而「嘴」代表的却是是鸟的嘴巴。众所周知,在现代汉语中,“牙”和“齿”,“口”和“嘴”,这是两组同义词。但在古代汉语中,“牙”专指门牙,“齿”用来指门牙以外的牙齿。至于“口”和“嘴”,我们查阅甲骨文可以发现,我们能找到“口”字,但却不能找到“嘴”字。这是因为“嘴”是后来发明的字,一开始是用来表示鸟嘴的,后来才用来表示人和动物的嘴巴。而日语却延续了这些汉字古义的用法。关于这两组词,曾经我在书上读到过一个因为这个原因误用而闹出笑话的故事。说是一个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有一天牙疼去看牙医,但却跑遍了整个医院都没找到牙科,倒是发现有一处给动物看牙的地方,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牙科”。由于牙疼得实在厉害,无奈这位日本朋友只好进了这个诊室。他很惊讶医生对于他的到来反倒是习以为常,不禁心想“难道在中国平时也有人来给动物看牙的地方看牙吗”。医生得知他是日本人,便在纸上写了几个汉字希望他大概能看懂,医生写的汉字是“请把嘴张开”,这下这位日本朋友更是大吃了一惊,心想我明明是个大活人啊,怎么叫我把“嘴”打开呢,觉得这个“歯科”甚是诡异。

这些都是日语中保留着古汉语的词义,却和现代汉语大相庭径的词。闻一知十,不少我们在日语里觉得奇怪的词语其实都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找到它们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不少日语汉字词汇是古代汉语词的活化石了。而在日语学习我们应更加谨慎小心地避开这些陷阱。

1.2同形异义

日本人善于学习,尤其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日本人学习什么都非常的认真,具有强烈的修正意识和超越意识。他们除了保留了一部分汉语词汇的本来语义,也对汉字进行了革新。这看似和他们墨守成规的性格矛盾,但实际上,超越意识和传统意识其实是不矛盾的。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常常在日语学习中忽略这一点,从而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比如一些“同形异义”的词语。它们有的是和现代汉语相近的异义,例如「国」这个词,有时我们会听到某一个日本人会问另外一个日本人“お国はどこですが”,大概我们都会纳闷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是日本人了为什么还要问他“你是哪个国家的”呢。虽然这个词也有国家的意思,但其实这里的「国」并不是我们想的这个意思,而是“地方、地域”的意思。再如「夢中」一词,在日语里多是“浑然忘我”之意,「喧嘩」意为“吵架、打架”,「石頭」意为“死脑筋的人”,「階段」意为“楼梯”,「想念」意为“念头”,「知性」意为“理智”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没搞清这些词的意思,有时候也会形成尴尬的误用场面。比如当你面对一个考试成绩比你好的人时,你明明想表达“我们之间的成绩还有差别”的意思,于是你说「私とあなたは試験の成績にまだ差別があるから。」这时你就会让对方很惊讶很尴尬。因为在这里「差別」是“歧视”的意思,应该用「差」才对。

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词的用法和汉语千差万别甚至恰好相反。例如「放心」,在日语中一般并不是我们汉语里的那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意思,而多表示“精神恍惚”。「裁判」是法院中的“审判”的意思,如「最高裁」意味我们中文里的“最高人民法院”,反之「审判」才是体育比赛中的“裁判”的意思。再比如说「検討」和「討論」,这两个词在日语中虽然不是在语义上千差万别,却很容易引起误会。合作中遇到问题时,日本人会说“我们需要检讨”。中国人会吓一跳,讨论讨论就行了吧,已经严重到“检讨”的地步了吗?于是就会问:「討論しましょうか?」。这下轮到日本人吓一跳了,他们心里会想,又不是什么国家大事,还没到要开会「討論」的程度吧。

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切忌望文生义、主观猜测,也不要过分依赖词典,而是要多去生活中实践、交流,多去感受日本人的語言习惯,纸上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有时候也会因为一词多义忽略用语习惯而在实际交流中产生误导,终究还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结合语境应用才能更透彻地理解这些同形异义词的差别。

2实际交流用语误用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漫长的文化活动和生活过程中,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由此也造就了各式各样的语言习惯。

2.1“开门见山”与“峰回路转”

在文化性格方面,日本有一种著名的“暧昧文化”。日本是一个岛国,且面积不大,没有躲避和逃离的空间。人们长期在这种独特的环境里生存,加上日本人深受我国“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以和为贵”、“礼仪谦让”的处世思想。人们喜欢淡化个人主张,通过一种微妙的交往方式来取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做到双方都相互理解、心中有数。追求既不让对方为难,也不使自己吃亏。他们的这种“暧昧”在语言沟通方面犹为明显。在实际交流用语中,日本人总是语句中使用大量的省略、含糊、委婉暗示性的表达,这是日语最为显著的特色。这往往让日语初学者十分困扰。日本人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喜欢直接表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把“不”说出口,总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型,如“可能”、“好像”、“似乎”等,使自己说话留有充分的回旋之地。如果你有求于一个日本人,他们就算是想拒绝你,也会用“ちょっと”这样的词表达,往往会让人误以为还可以商量商量,于是你一再纠缠,闹出误会。反过来当一个日本人受了恩惠时,他们出于礼貌和面子,即使想接受这个恩惠,也先要假惺惺地客气一番。如果对方坚持,才接受帮助。

中国文化其实也有相同的地方,毕竟“暧昧文化”实质上是体现了中庸之道,即“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举一个很熟悉的例子,比如每到过年就要被拿出来调侃的“收红包”,面对红包总是要假惺惺地客套拒绝,然后才收下。不过这都是玩笑话了,相比较而言,现代中国人的性格确实更率直坦白。

这种文化的差异的形成在我看来也是有原因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地理因素,也可能是因为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在语言沟通方面彼此没有隔阂,他们可以凭借语境和实际情况去推测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所以他们可以不必把话说的那么透彻也能让对方明白,渐渐地形成了这种颇具特色的“暧昧文化”。而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方言各异,如果也和日本一样“暧昧”,我想这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件好事。另外,有人说日本人是一个团体,而中国人更像一个个个体,意思是日本人更多的是习惯追求“不掉队”、“不脱群”。而中国人更主要的是信任自己,所以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句题外话,关于这一点差异,不光在语言上,在两国音乐风格上也有所体现。日本传统曲风喜欢用半音,听起来有一种收缩的拘谨感,让人联想到日本庭园的禅意。中国民乐常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这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更加大气,充满了富丽堂皇之感。

正是两个民族这样迥然不同的性格,使得我们在语言学习上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我们外国学习者来说,学习日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要深入理解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降低交流成本,融洽沟通。否则在实际交流中就会发生许多因为这样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误用。

2.2“男女有别”与“不分轩轾”

这部分我们把目光放到“女性用语”身上。探讨一下“女性用语”的误用。日语表达方式的“男女有别”可是出了名的,有时光凭说话方式就可以知晓说话者的性别,这是日语的一大特点,也是很多语言不能做到的。然而提起中国的女性用语,顶多会想到女性使用语气词的频率更高些,在语调上更丰富一些,除此之外可能很难一下子再想到什么了。可以说现代中国男女用语差别几乎微乎其微,甚至到了“不分轩轾”的程度。对于我们外语学习者来说,这种文化差异也会成为语言误用的一大诱因。尤其是对“女性用语”的误用。日语中“男女用语”的差别主要来自于日本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然而随着人类文明和思想意识的进步,这种差异在现代社会中逐渐缩小,女性用语不再是男女不平等的产物,更多只是作为日语中具有特色的表达方式,成为女性保持女性魅力的需要。反观中国,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的地位提升,妇女的解放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命题息息相关,女性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方向,男女性用语的差别更是渐渐不复存在。

2.2.1 人称

说到日语中男女性用语的差别,首当其冲的就是人称用语。在日语中,一般男性更习惯于用「俺、僕、わし」,而女性往往用「わたし」,或者是语气程度更强烈的「わたくし、あたし」之类。普遍来说,对第一人称的误用现象更为常见。至于其他人称,其中「あなた」一般多用于女性称呼丈夫,也经常被误用。

2.2.2 终助词

再者男女之间句尾使用的终助词也会有差异。男性多用「ぞ」、「ぜ」、「さ」、「かな」等,女性则多用「わ」、「わよ」、「よ」、等,还有如「かしら」这种女人专用的终语气助词。比如男的说「行くぞ!行こうぜ!」,表达同样的意思,女性就会说「行きますよ。行くわ。」。再如表达对食物的夸奖说“好吃!”,男的用「うまい!」,女的用「おいしい」。

2.2.3 句式

另外在句式上男女也有很多的差别。表达命令时男生常常直接使用动词的命令形,如「よく勉強しろ!」,而女性则多用“动词连用形+て/なさい”的形式,「よく勉強しなさい。」。表示禁止时,男性用“终止形+终助词な”,如「怒るな。」,而女性则用“动词未然形+ないで”,「怒らないで。」。

2.2.4 文体

文体上男性多用普通体的だ体,女性则多使用敬体的です、ます体及敬语接头词お。

总的来说,男性的说话方式往往更随便,女性用语则相对要拘束得多。多加深对这些男女性用语的了解和运用,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3礼仪文化误用

日本的文化礼仪多学习于中国,遣唐使的出现与鉴真东渡等历史史实都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但随着日本后来向西方学习以及中国的种种变革,中日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礼仪方面也发生许多变化,在日常语言交流上,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3.1回应用语与礼仪

就如最简单的“是”这个表示回应的字。在汉语中,像“是”这样表示同意的回应说的越多越礼貌。比起单独一个“是”,回应“是、是”会更让听者觉得说话者十分遵从他的意思,要是连声说“是、是、是”就更能表示恭敬之意。但是如果你用同样的思维和日本人打交道,就很有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没礼貌。因为在日本人的用语习惯中,回应别人「はい」一般只需要一次,如果连说两次甚至是三次的话,就很容易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はいはい」的重复使用,一般表示话语者不耐烦的态度,容易显得不礼貌。

再如,在中国,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别人的帮助,便会下意识地说一句“谢谢”来表达感谢之情。但在日本却是恰恰相反,如果一位日本人遇到了事情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们一般会觉得这是给别人添了麻烦,所以会感到抱歉说「すみません」,而不是「ありがとう」。

3.2称赞用语与礼仪

赞美是美德,但如何恰当地称赞对方也是一门学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的文化差异,若方法不得要领形成的效果反而会和初衷背道而驰。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在日留学生一次因为听了一位日本企业家的艰苦创业经历后深受感动,不禁脱口而出“先生は本当に偉い。”但却被人提醒这是十分失礼的说法。原来在日语表达方式里,「偉い」这个词容易带有讽刺与讥笑他人的口气,例如:「偉そうな人が偉いことをした」(神气的人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除了地位平等或者关系亲密的人,一般不对他人使用,更别说小辈对长辈了。而且在日本文化中,一般小辈也不应该随意评价长者,有自大之嫌,甚至还有可能被认为是狂妄之举。日本人常用的称赞词有「すてき」、「すごい」、「スゲー」、「格好いい」、「うっそう」、「信じられない」等。

中日两国的日常交流用语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出现频率都很高,但使用方法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如果我们一味用母语思维去应用另一种语言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如上列举的类似的不必要的误会,使好事变了味儿。

3.3敬语与礼仪

在现代汉语中,除了“贵姓”、“高见”、“惠顾”、“莅临”这样的敬语,我们最用一个“您”字就表达尊敬之意。但是在日语中,只用敬称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得使用敬语来表达。相信很多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都有被复杂的敬语“折磨”的经历。

说道日语中敬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道”和“内外”观念。后来在漫长的日本历史发展中,社会相对安定,天皇家族作为国家的最高象征,敬语作为阶级社会的遗产就这么一直流传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而在现如今的汉语语言环境,敬语表达相对来说并没有如此主流。因此,初踏进日交际圈的中国人常常因为敬语而出现误用现象。比如当我们发现在一些词前加上「お」、「ご」等就能增加尊敬之意,于是就会有人随意在词前加上这些字,以为能表达敬意,但结果完全改变了词义,闹出了不少笑话。再如在日企中,和公司外部的人打电话的时候,就算和外部的人提到社长也不能对社长使用尊敬语;而在公司内部,对社长一定要使用对长辈尊者使用的敬语。很多外国人表示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无法理解,但其实从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内”“外”的思想来看,这就不难理解了。日本是个集体主义国家,而在集体中“内”“外”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社长是在公司内部等级最高的人之一,所以对于低于社长级别的人来说应该使用对“外”语言,也就是尊敬语;而对于公司外部来说,整个公司都是一个团体,这时候就算是社长也是“内”的范围,不能使用尊敬语。在学习敬语中,得格外注意这一点。

想要掌握好敬语就必须进行大量练习,最好的练习方法在于实践。和各式各样的日本人交流过程中,也许一开始会因为敬语的复杂而感到苦恼,但习惯了就会得心应手。而熟练掌握好敬语,才是真正理解和融入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必经之路。

4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反过来任何语言也都无法脱离文化单独存在。因此,深入了解两国文化差异对我们学好日语具有重大意义。

中日文化的起源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国因其各自的地理因素以及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发展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差异也是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起点。作为以汉语为母语背景的日语学习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想要更好更精确地掌握和应用日语,仍旧需要全面了解两国文化内容,找出差异和矛盾之处,细心比较,客观分析,避免发生误用现象。

进一步讲,我们要也做到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做到既认同本国文化也尊重他国文化。加强理解,培养对异文化的适应和尊重。只有这样,文化差异下的误用现象才能从“根”解决,才能成功迈入跨文化交际圈,有益于给两国的文化交流形成一个良好反作用力。

参考文献

[1]彭飞,杜凤刚,任川海,杨蕾,彭宪.88人畅谈学地道的日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上杉哲.日文汉字大不同[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林桦.刹那樱花:一个中国白领的日本印象[M].中信出版社,2007.

[4]陈端端.意识与表达:寻找认识中日语言文化的途径[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5]刘金才.敬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朱莉莉,杨玲,徐晓纯,张晴,黄径舟.初级日语常见错误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7]郭明辉,矶部祐子,谷內美江子.日汉同形异义词词典[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8]潘希迁.日语词汇误用问题初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5):97-100.

[9]刘剑,刘倩.浅析日语中暧昧表达方式的文化背景[J].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3(7):15.

[10]张馨月.浅析日语中对女性用语的误用[J].考试周刊,2014(85):77-78.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8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日语日常误用研究(编号201810841005)》以及辽宁省社科联2019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抗战遗址日语解说词误译研究(编号2019lsklktyb-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丁思鸿(1997—),女,浙江嵊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推荐访问:视域 误用 日语 交际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