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各国政府教育战略的重要目标。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这使得传统高等教育改革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在国际视野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因此,可以通过对比较普遍的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视野;本科生联合培养

随着世界科技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国际化正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与本国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的过程,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以及与他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必须在做好本土学生的国际化教育的同时,不断探索“走出去”的途径。因此,本科生联合培养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模式。

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

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国内外高校之间通过签订交流与合作协议,选派本校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2年~3年的学习,相互认可学生修读的课程、成绩和学分,授予双方学校本科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项目实施的性质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模式一:“2+2”双学位本科生联合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依托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以石油工程、地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为试点,从2006年开始,探索实施“2+2”双学位本科生联合培养。该模式学制四年,采用国内两年、国外两年“两段式”培养。学生在学校完成大一、大二两个学年的课程后,申请参加国外院校的联合培养,双方学校互认学分,达到双方毕业学位标准获得学校本科学位和国外院校的本科学位。由于每个国家本科教育学制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双学位”的联合培养项目已不仅仅局限于“2+2”模式,如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的“2+1+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2+2.5”都是依据实际学制建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学校“2+2”双学位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已覆盖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国家十余所院校。

2.模式二:“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

该模式是学生在学校完成前三年的学业后,赴国外院校联合培养两年,学校承认学生第四年在国外修读的学分,达到学校培养方案要求并获得学校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完成在国外院校的全部学习后,达到对方毕业标准获得国外院校的硕士学位。该项目的优势是学生在较短修业年限内完成硕士学习。目前,“3+1+1”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已覆盖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国家近十所院校。

3.模式三:“4+1”或“4+3”联合培养

该模式是学生在学校本科毕业后,直接到国外大学就读研究生学位。该项目主要面向英国和法国、德国两个非英语授课国家的三所院校。学生需要在国内完成200学时~300学时的法语或德语学习,出国后第一年学习语言,第二年、第三年学习硕士课程。最后获得国外院校的硕士工程师文凭。

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评价

1.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分析

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国内外教育优势互补,开拓学科视野,共享教育资源;国内外高校间互利合作,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使学生有机会体验不同的教学风格,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开放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全面发展。国内外高校间基于学生流动产生的多层面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通过双方的优质资源提升了国内外院校的国际化水平。

2.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的问题

一是学生外语综合能力亟待加强。语言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入门砖,语言问题也成为制约高质量国际人才培养的瓶颈。目前,各联合培养项目的语言基本要求都是托福80分左右,雅思6.5分,涉及非英语的俄语、德语、法语等更需要学生尽早准备。二是国内外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存在不同,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同,双方课程对接难度较大。因国内外的教育背景、人才培养定位也不同,导致各国开设的课程体系、学期学制、考核方式等差异很大,课程对接成为具体操作中比较困难的问题。能够转移的学分较少,将会影响学生国外学习和国内毕业的进度,使学生面临延期毕业的风险。三是等级制与百分制成绩转换标准不一,缺少权威性的指标衡量。不同国家和地区成绩等级标准不同,我国现行的成绩等级制度主要有百分制和五分制。国外大学成绩等级体系呈现多样性,各等级之间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缺少统一标准。四是个性化需求明显,过程管理薄弱。学生出国后,与国内学院的学生管理人员交流较少,学院对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生活情况缺乏细致的了解,管理局限于学生主动寻求帮助时才会与国内院校管理部门联系,学院主动对学生学业、生活过程管理尚有欠缺。

完善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政策指导

2013年,学校在教务处设立国际教育科,负责学校本科生的国际文化和礼仪教育、宣讲会、项目报名、选拔、派出、课程转换、成绩录入,直至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院配备相应的国际化秘书,对国外学习的学生进行不断线指导。为保证出国学生的学业和成绩的公平性,根据每所国外院校提供的课程成绩单进行与国内课程成绩转换,不断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使各事项既有据可依,又能协调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保护并激发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情。

2.加强学生对国外院校的了解,合理安排、规划语言学习

营造国际化氛围,增进学生对国外院校的了解,如国外院校招生面向专业、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申请具体要求和流程,及时掌握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较早开始进行留学规划,合理选择课程,及早进行语言备考。特别是申请法国、德国院校的学生,因为有法语和德语学习时限的要求,需要尽早准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有利于出国后尽快过“语言关”,顺利融入新的环境。学校依托网站、通过制作新生入学教育PPT、开展出国留学规划讲座、组织各类宣讲会、召开出国访学学生经验交流会和动员会、开通“石大本科留学”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途径,积极营造国际化氛围,打造本土学生国际化的交流平台,做好宣传工作,开阔本土学生国际化视野,增进本科生对国外院校的了解。

3.研究国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国际化需求,做好学生课程对接和成绩转换

课程对接和成绩转换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业能否顺利完成以及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的预期效果能否实现。但受限于国内外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所修课程的难易程度与本校课程的认定标准难以把握。因此,学生所学课程对接和成绩转换已成为制约联合培养项目最大的瓶颈,为了保证学生国外选课后能顺利对接和转换,学校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了解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完备的中英文课程简介和大纲,在与国外院校签属协议前做好课程认定和对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雪芹.本科生校际交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5):42-44.

[2]刘恩伶.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刘新颜,赵闻蕾,高明.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4(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教务处}

[责任编辑:翟 迪]

推荐访问:本科生 视野 培养模式 高校 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