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红山文化学的构想

摘 要:在近些年一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事件后,红山文化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显学,它的重要性也已经为人所重视。本文从创建红山文化学的条件、红山文化学的学科要素及理论支撑等几方面,简要阐述创建红山文化学的构想。

关键词:红山文化;构想;条件;要素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13-03

上世纪末苏秉琦先生提出构建中国史前史的战略设想。2009年郭大顺先生在赤峰的第四届红山文化高峰论坛上,提出创建红山学的意见。赤峰学院的学者们遵照先生们的意见,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着手组建专门机构,建设专业团队,投入专门经费,本着开放、创新、交叉的工作思路,多年来一直参加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召开了七届红山文化学术论坛,一直在这方面收集资料,坚持不懈进行研究探索,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形成了创建红山文化学的初步认识。

一、创建红山文化学的条件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永先生赴赤峰地区考察起,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红山文化正式命名也近六十年了。八十年来风生水起,路转峰迴。红山文化已经成为世人关注的显学。经过一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事件之后,红山文化的重要现象已经渐渐露出端倪;时下的国学热也有助于我们从中国的文化经典上寻找到进行红山文化研究新的路径;随着史前考古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扩大,新的方法,新的理论不断引进;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不断把学者们的目光吸引到对红山文化的关注。

由此我们强烈感受到,中国的史前考古事业,经过近百年发展即将进入到一个大的综合时期。即以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为基本支撑的史前文化重构。这个文化重构过程不仅是考古学的深化过程,更是历史学的延伸过程;不仅是史前考古成果的高度综合更是中华史前史的构建;不仅是对已有的考古现象的分析,更是对四千年来中华文化典籍和中华文明特质的探源。这个大综合的时代也许是十分漫长的,事实上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为标志,这个时代已经看到了第一缕霞光。

这个时代的到来,必将使我们的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一系列人文学科进入新境界、达到新高度;必将产生新的理论和新方法。正像恩格斯谈到从文艺复兴到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那样,“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特殊的东西变成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①

各方面条件的趋于成熟和时代发出的大声呼唤,这是我们对构建红山文化学充满信心的期望所在。

二、红山文化学的学科要素

众所周知,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三:一是研究的对象或研究的领域,即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二是理论体系,即特有的范畴、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三是方法论,即学科知识的生产方式。

从工作起点上来看,红山文化学应该属于历史学中的专门史学科。从工作结果来看,它应该属于尚未创立的史前史学科,即文字诞生前的历史。

(一)学科研究领域

以红山文化的本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即在距今六千五百年到五千年的时长上,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红山文化的继承、交流和演变的过程,研究的重点是红山文化中晚期的文化内涵。因为历史学和考古学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时间的科学。

(二)主要研究方向

1.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对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生产活动的研究,包括生产模式、主导产业、基本结构等等。

拟设子课题:红山时代的自然环境;红山时代的人地关系;红山时代的生业模式;红山时代的生产、加工、制造技术。

2.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重点分析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层、社会组织及文化交流。

拟设子课题:红山文化人群的种属及与后红山时代人群的关系;红山文化的居落与族群关系研究;墓葬群中个体之间的血缘关系;红山文化的社会分层与组织结构及古史中记载的大同社会;红山社会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

3.红山文化的意识形态。关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的概括。包括世界观、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其他意识形式。

拟设子课题:红山玉器的主要功能;龙神崇拜研究;红山人物造像研究;祭祀活动与红山社会的生存状态;红山文化诸神系统中的天神与祖神;红山社会中巫觋的地位与作用;祖先神与巫觋之间的关系;上古“三代”文化传统与红山文化理念比较分析(特别关注商族的文化传统)。

三、红山文化学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

国家,家庭私有制起源的学说。

(二)苏秉琦先生关于考古学区系类型的理论

国家产生的“三阶段”即古国、方国、帝国,和国家发展的“三模式”即原生型: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秦(六千年前、四千年前、两千年前)。次生型:中原,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包括之前的尧、舜、其后的秦,共五代,均以尧舜时代洪水为其祖先源头,从四千年前到二千年前,重叠、立体交叉为其特征。续生型:北方草原民族,于秦汉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清朝三代为代表,同样在此两千年见,重复、立体交叉形式,各自经历过三阶段模式的国家。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主根系中直根系的论断;“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论断;“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连串问题似乎最集中地反映在这里”的论断。②

(三)张光直先生东方文明连续性和西方文明断裂性的理论

东方文明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动力性的论述。“在中国,资源(文明)的最初聚集,是通过政治手段,(国家社会)而不是技术手段突破来实现的”。③换而言之,最初的财富积累,特指政治人物,政权出现之前,是通过原始宗教手段实现的,这种聚集是为了达到一种信仰,而不是财富自身。“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认识,可做一个扼要阐述,这就是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沟通手段独占的政治因素,即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中国古代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过程中主要的变化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即技术上的变化是次要的”。④

(四)李泽厚先生关于中国思想史两大传统的理论

即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的特色为:逐步理性化的巫史传统;和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传统的理论。“我以为,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Thebe system),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Shamanism)两者紧密相连、结为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⑤

(五)借鉴现代西方人类学者所提出的酋邦理论,对中国前国家社会的状态进行合理分析

诸如:社会具有等级性质,酋长领地有常设领袖和正式法律,传统习惯、社会宗教制裁都比政治力量更重要一些,酋长领地通常都是神权政治社会,个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和酋长有何种亲属关系。在文化进化论者看来酋长领地是一种原型社会制度,它代表介于原始社会与原始国家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或者进化上的连续体。酋长领地与原始社会的区别在于,它是具有等级的社会,而且已有法律的雏形。酋长领地对于原始国家的区别在于,它对社会的控制不是基于暴力,而且它的行政管理机构也不如原始国家的那样复杂。⑥

(六)国内学界达成的研究共识

一是中华文化形成的独特地理单元。中华民族所在的家园是高山、大海、与草原环抱的地理单元。形成独特的文明的盆地。在这个盆地的广阔空间中又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区系。各大区系之间进行着不间断的撞击与交流,八方辐辏、汇聚中原,逐渐形成了文化的认同。在这个文明盆地中它接受过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一直有一以贯之的文化主脉。

二是惟一薪火不断、文脉传承走到今天的连续性文化。连续性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从远古到今天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着自身的继承与发展。保持着自身优势文化基因的遗传。

三是文化的连续性使我们更加容易地通过历史时期的文化,寻找到并识别出失落在历史深处的文化源头。现存的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深处都能够听到它的回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正如我们考察今天的人类,可以比对出远古时代留下的基因。

四、构建红山文化学的专业支撑及及学科难点

我们构建红山文化学立足点和基本方法是用历史学的方法。我们无意对红山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而是要在前期工作的成果上,对红山文化展开历史学分析。从而将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推到更加综合,更加深入,更加客观的层次。最终回答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历史地位问题。

依据已知的考古学成果,人类学成果,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和文化史等研究成果,从中国古籍记载中理出线索,形成史前史的研究体系。依据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方法,科学分析、合理推定,得出结论。我们的研究只能是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不可能真正复原历史,我们的探索只能是一个过程,不可能是终极结论。

这一学科的构建将要涉及到历史学、田野考古、动植物考古、环境史、体质人类学、古籍学、中国思想史等专业学者的支撑。

学科构建的难点在于,考古学特别是居落考古发掘的有限性,对于研究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还有着一定的瓶颈制约;需要用“六经注我的”研究思路梳理大量的先秦文献,特别是关于上古“三代”文献;对诸多相关的发掘报告和研究资料的分析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只能以此企盼有更多的各方面的专家加入到这一史前文明研究的行列中来。更多的人群更加关注我们的民族从那里走来,我们将向那里走去。我们也想借此机会抛砖引玉,使此《构想》得到诸位专家的支持与完善。

五、研究时间规划与财务保障

1.从现在起着手论证报告的起草,拟将在一两年内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招标。项目招标成功后,拟采用模拟公司制度的运行方式进行项目合作。

2.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各子项目的研究。形成一批可观的研究成果。

3.用四年的时间完成全部项目的结题。同时完成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衍生产品的创意与开发。如:动漫、电影、电视剧等创作。

4.赤峰学院首先投入项目前期启动资金100万元。

5.争取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60万元。

6.争取得到自治区和省市各级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

7.衍生产品的资金回收和政府奖励。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4.

②③苏秉琦文集(第三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④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⑤张光直.青铜挥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042.

⑥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农救会科学院出版社.283.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六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699.

推荐访问:文化学 构想 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