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研究

摘 要: 运用文献法、问卷法,旨在探究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中学训矛盾的现状及其成因,结果 表明:时间冲突、训练水平、训练条件、个体意志、文化基础、育人目标、体制传统、集体 意识8个方面是矛盾形成的不同层次的因素。并认为,当前阶段学训矛盾难有全局性的解决 办法,只能是局部缓解。

关键词:高校;运动员;学训矛盾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10-0086-04

A Research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ofHigh-level Athle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O Ran-cheng,GONG Bo,HE Zhi-lin,YANG Xue-ju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estionnai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 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 hig h-level competitive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sult shows thattime confliction, training performance, training condition, personal volition,education, cultivate goals; traditional system and collective awareness are thefactors causing the contradiction The paper reckons that the current contradic tion is only expediency, but not a panacea.

Key words: college and university; athletes;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rn ing and training

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长杨立国在“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高层论坛 上指出,“中国的体育要全面发展,就要转变观念,重视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把大 学办的运动队作为国家队或者二队、三队,可以代表国家出国比赛,重大赛事要有大学的管 理者、运动员参加”。[1]然而,对学训矛盾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不清晰,体教结 合就无以真正的落实,若如此一系列学校竞技体育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学训矛盾是指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在成长培养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之间的 冲突关系。由于他们具有学生与运动员双重身份,既要接受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同时要 参加竞技训练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由此在文化学习与竞技训练之间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这 个矛盾存在于学生运动员的不同阶段,小学、中学、大学。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竞技体 育后备人才的重大问题。

对体教结合既学训矛盾问题进行直接的政策指导[2]。可以认为,“体教结合”的 提出与进展,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学训矛盾,但这些年的效果差,不尽人意。表明我们对学训 矛盾的认识并不够深刻全面,提出的对策并不具有可操作性。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通过问卷调查法:分为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华中、 华南7个地理区,各区实行分课题合同负责制,责任到人。对全部235所项目布局高校共发放 问卷3 397份,回收3 049份, 回收率89.8%。覆盖高校207所,占88.1%。项目覆盖率为84%。共发放管理人员200份、教 练 员500份、运动员问卷2 200份,回收管理员问卷139份,教练员问卷447份,运动员问卷1 88 8份,经检查有效问卷分别为136份、442份、1 880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68%、88%、85 %。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竞技体育中学习与训练的现状

2.1.1 训练

2.1.1.1 训练时间从前面的调查我们知道,超过半数的运动队每周训练3~5次,每次训练时间在1~2 h的占了 78.1%,很少有球队能超过2 h(表1)。如平均到每天中,则训练 时间只有1 h左右。这对于高水平竞技体育而言是明显不足的。如按美国高校运 动员训练时间为“平均每周5.3次,每天训练3.6 h”(凌平2003),[3]我们只 有较少的 运动队达到这个训练时间条件。如此说来,我国学生运动员训练时间更短,学训矛盾却十分 突出,值得反思。

2.1.1.2 训练管理形式 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训练 方式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占21.5%;另一种是纯粹的业余时间训练 ,占了74.9%,还有一类是在籍不在校学生,学习训练往往不在校,只召回参加比赛,人 数较少,但影响很大(表2)。

投稿日期:2010-03-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TY018)。

作者简介:陶然成,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表1 运动员每次训练持续时间的调查结果统计

平均每次训练持续时间 频数百分比/%60~90 min14131.991~120 min20446.2121~150 min6514.7151~180 min306.7181 min以上20.5总计442100.0对于“半读半训”来讲,训练的时间基本得到了保证,但是对学习的影响较大。因为运 动员的文化基础本身较差,主要的学习时间被占用后,学习效果会有很大影响;对于“课后 业余训练”的方式,显然学习时间有了一定保证,但教练员认为,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受 到较大影响,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比较难;对于第三种运动员来讲,他们是在专业队训练 ,文化学习是送教上门,学习效果无以保障。如2006年上海康博职业足球队(中甲)有多名 在全国各高校学习的运动员,平时随队参与职业联赛,偶尔回高校参加比赛,或常年无文化 学习,处于半休学状态,文化学习根本没有保障。

表2 运动队训练管理方式的调查统计

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主要方式频数百分比/%半天读书,半天训练9521.5业余训练(课后)33174.9平时不在学校训练,只参加比赛51.1其他112.5总计442100.0 2.1.1.3 训练频率我国大学运动员多数为课余训练,有的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通过调查教练员得知,他 们每周训练次数和每次训练时间(表3),多数运动队居于3~5次,3次最多。而根据训练学 基本原理,对于负荷刺激的效应,每周1~2次训练会产生消退,每周2~3次是基本维持,3 ~4次以上才能有所提高。[4]可见,以当前的训练频率,高校竞技体育要真正实现 “高水平运动队”是缺乏保障的。

2.1.2 文化学习

2.1.2.1 学习时间 高校学生运动员面临双重身份,在训练与 学习之间 暴露出问题的焦点自然就是时间。为了掌握文化知识,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前的预习和课 后复 习是关键,这些都需要时间。经调查(表4),运动员们在训练课后的学习时间情况:近半数 (43.9%)的运动员课外学习1~2 h,有近三分之一(31.3%)的运动员在课外要化2~3 h 或以上的时间进行学习,有16.2%的运动员课外学习时间在1 h以内,还有8.6%的学生根本 不学习。

表3 运动员每周训练次数的调查统计

每周训练次数频数 百分比/%3次以下306.83次13430.34次7116.15次13731.06次及以上7015.8总计442100.0表4 运动员每天课外文化学习时间的调查统计

频数百分比/% 课外不学习1618.61 h以内30416.21~2 h82543.93 h30015.93 h以上29015.4总计1880100.0 2.2.2.2 学习管理形式分班形式: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校期间既要保证训练,又要按照培 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大学阶段的系统学习。这就需要一个相对更合理的学习组织方式。经 向管理人员调查,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组织基本方式如下:分班最主要的形式是随自 然班学习(89.7%),单独编班中占少数(10.3%)(表5)。运动员的学习管理也有多种 方式:体 育为主管理、系部管理、共同管理。其中共同管理是最主要的方式。在此基础上,自然分班 加共同管理是主要的形式。但同时,我们从调研中也了解到,一些传统的竞技体育布局高校 或竞技水平较高的高校,更倾向于单独分班,也经历了一个由自然分班到单独分班的转型过 程。由于高校竞技体育布局的突然扩大规模,许多高校在运动员学习形式上还需要一个漫长 的摸索过程,我们也将给予跟踪关注。

加分奖励方式: 各高校为了对取得一定成绩的运动员减轻学习负担或进行鼓励,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各 种方式对运动员进行学分或文化分的奖励。主要形式有,按竞技成绩分档奖励文化分、按竞 技成绩分档奖励学分、按入校运动等级定额加分三种:按竞技成绩分档奖励文化分是指按取 得的竞技成绩在有效期内进行相应文化分奖励,缓解运动员学习压力,帮助运动员通过若干 课程的文化考核(表5),按竞技成绩分档奖励学分是指根据竞技成绩,在有效期内免除若干 非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并获取相应学分,以保证运动员在校期间获得本科毕业所规定的学 分;按入校运动等级定额加分是指按入校时运动等级,规定一个定额的文化加分或学分加分 ,运动员用完为止。以上方法有的高校单一使用,有的混合使用。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最 大值加分、累进加分、有限底数加分等形式,最大值加分是指以取得的最好竞技成绩的加分 值进行一次性加分;累进加分是指只要取得竞技成绩,不断累积进行加分,直到满分为止; 有限加分是指文化成绩必须达到一定的保底基数,如大约40~50分,方可在此基础上加分, 直到满分。尽管方法多样,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运动员能从高校顺利毕业,拿到烫金文 凭,这样的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表5 上海某高校运动员竞赛成绩与加分情况[5]

第一名第二名 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第六名第七名第八名全国性比赛,世界大运会3533302520191715全国大运会3025201816141210大体协比赛,上海市运会20181412106--上海市大学生比赛181412----- 2.1.2.3 学习成绩由于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基础较差,再加上竞技训练周期、比赛时间、文化学习以及专 业考试时间上的冲突,使得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上顾此失彼。学校组织的考核,是 对运动员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的一种测评,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经调查(表6),运动 员进校后的考核情况如下:经统计有59.7%的运动员考试全部及格,有18.7%的运动员一门 补 考或重修后及格,有13.8%的运动员两门及两门以上补考或重修后及格,但同时有7.8%的 运动员 在考核中有补考或重修后不及格的事实。考虑到运动员加分因素,实际学习要求很低,学习 效果总体是很差的。

2.2 学训矛盾解析

2.2.1 时间冲突是学训矛盾的外在表现中国人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西方人讲:“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都讲的是一 个道理,成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努力。不管文化学习还是运动训练,都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 作为基础保证。易小坚认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队员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二是提高运动技术和竞赛水平,二者容易产生冲突,其矛盾的焦点是时间问题。 [6]对于高校学生运动员而言,这个时间矛盾就十分突出了。这个矛盾体现在如下方 面,一是 直接的训练时间,是运动场上的明确耗费的时间。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个时间并不多,一般 不超过1.5 h。二是训练的准备的时间,人不是机器,打开电源就能工作。人在训练前必 须进行生理与心理的复杂动员,尤其是竞赛期间,这个时间很难进行文化学习。三是运动训 练恢复需要花费的时间,同样的道理,人不是机器不可能关了电源就能很快回到静止状态。 四是神经机能的兴奋扩散效应,运动训练过程是一种较长时间的专门活动,包括身体、心理 、思维等方面,根据运动生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原理,它造成的兴奋性会弥散到其它神经中 枢,引起其它中枢的兴奋。这也会使运动员将注意力回到文化学习方面时需要付出意志力努 力与时间消耗。五是人际交往所消耗的时间。体育运动均是集体活动,需要也必然要求运动 员之间,运动员与其它人员之间进行较好的交流交往,而高校学生运动员作为双重身份,文 化生活的内涵与外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扩展,这些也必然要争夺时间空间。如此等等,这样 总计起来,为运动训练与竞赛所消耗的时间要远大于1.5 h。同时,换一个角度而言,就 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来讲很薄弱,为了达到基本的大学文化课程要求,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如此,学训矛盾就通过时间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表6 运动员文化课考试结果的调查统计

频数百分比 %无补考或重修1 12259.7一门补考或重修后及格35118.7两门及以上补考或重修后及格26013.8一门补考或重修后不及格1045.5两门及以上补考或重修后不及格432.3总计1 880100.0 2.2.2 个人意志努力不足是学训矛盾的主观内在因素根据对以上训练时间的分析,我们就能推断学习与训练是天然的矛盾吗?当然不是。无论 历史还是现实,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这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文武双 全古今不乏案例,清华大学的眼睛侠胡凯,以及北理工的一帮冲入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并成功 保级的研究生、本科生就是很现实的例子。从理论上讲,无论生理学还是心理学都证明,体 育运动对人的学习都是相互裨益,相得益彰的,根本就不应该对立起来。从运动员的时间分 配来推算,训练时间1.5 h。课外文化学习时间(多数人)1~2 h,也计为1.5 h。睡眼时 间 8~10 h,计9 h,应略多于普通学生。大学专业文化课程以每周四天有课,计8个学时,则 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32/5≈6 h(表7),如不计周末时间,学生运动员尚有自由支配时间 5 h。如每年52个周末,由于训练比赛或其它原因,只有一天可自由支配,刨 去睡觉、吃饭等,一天至少尚有12 h,则全年有12×52周÷365天=1.7 h,则全年日平 均可自由支配的空余时间还有6.7 h以上。那么这6.7 h的支配意向与意志努力就成为 学生运动员文化成绩优劣的弹性空间。训练准备、训练恢复、神经扩散、人际交往、文化生 活等,要地安排在这6.7 h之内,并合理地挤出更多学习时间,一方面需要个人不断提升 人生的境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自觉性。一方面需要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克服各种休闲 诱惑,节省出更多学习时间。还有一方面需要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作息习惯(表7), 其实这也需要多年良好的意志品质来培养与完善。通过这些推算,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好剩 余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训矛盾的主观因素,也是文化学习效果的分水岭。

表7 学生运动员日平均时间分配统计

时间分配项目(不含周末)运动训练课外学习文化课程学习 一天时间吃饭睡眼剩余时间合计1.51.5619 5242.2.3 训练水平不高是学训矛盾的客观现实杨烨等认为:“由于各种原因,上海市中小学竞技体育的训练还单纯地依靠延长训练时 间、增加运动量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这样做的结果,一是挫伤了学生运动员持续运动训 练的积极性,二是增加了学生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三是过多占用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 时间,影响其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剧了学训矛盾,妨碍学生运动员全面和谐发展” 。[7]这些现象与结果,上海有,其它地方也有,中小学有,大学也当然存在。

我国整体的科学化运动训练水平并不高,强项往往集中在冷僻项目中,依靠的是高度集 中的 举国体制、大负荷训练、专业化管理,是以粗放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耗费为代价的,在高 端竞争的竞技项目上没有优势或处于弱势,而高校竞技体育则更逊一筹。现代高水平训练是 以训练效果(效率+效益)为标准的,而不太计较一维的时间长度。低劣的训练则由于没有 科学的标尺,特别是在极端的“三从一大”的原则的误解下,只好选择“就大不就小,就难 不就易,就多不就少”,或“只可上,不可放。宁可误撞,不可轻让”。这样一些误导,必 然是以时间资源为代价的,更由于高校教练员本身运动与训练经历有限,不得不边训练边摸 索,本身就是一个时间耗费积累过程。训练水平不高是学训矛盾的客观因素,更由于粗放式 的训练与粗放式的学习相互影响,加剧了学训矛盾。

2.2.4 训练条件不足是学训矛盾的外在环境因素 开展 高校竞技体育的高校,在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方案”的引导与 要求下,不可否认都达到了开展运动训练的基本条件,但这个评估方案是针对运动训练条件 制定的,并不牵涉其它方面。对于促进学生运动员学习,它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训练 条件层级不高,仅能保障基本训练进行,训练条件依然简陋紧张,如全天候保障(天气、 温度、日夜等)、专门性保障(共用与专用、长期与短期、分配与调节等)、后勤服务保障 (更衣、洗浴、清洗等)、高端技术保障(训练监控、器材设施改善等),都存在许多不尽 如人意的地方。二是阶段性评估,对于保证训练条件的一贯性、一致性还有难度。许多高校 在评估时所展示的训练条件还是相当优越的,但实际运用中,各有各的难处,常常会大打折 扣,这是一种基本国情,大家不难理解。以上两方面的不足,也会不同程度上加剧训练时间 的紧张。对于环境条件的分析,实质也为缓解学训矛盾找到了一些思路。

2.2.5 文化基础差是高校竞技体育中学训练矛盾的历史遗存问题现在讨论高校中的学训矛盾问题,不得不正视高校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基础问题。调查表明( 表8),86.7%的运动员都认为这是他们学习不佳的首要原因。这是由于在中小 学阶段学训矛盾所形成的历史问题,这样就形成一个历史的劣性循环。学训矛盾导致文化基 础差,文化基础差强化了学训矛盾。进而言之,文化基础差,学习要求降低,文化基础更差 。那些降分或加分措施,特招或免试方式都既是无奈之举,也是学训矛盾制度性扭曲的动因 。

表8 运动员学习成绩不佳原因的调查统计情况

选项管理人员n=128频数 百分比/%学生运动员n=1880频数 百分比/%文化学习基础较差11186.71 29371.9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10078.170839.4文化学习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3325.864836.0 2.2.6 管理混乱无力体现了学训矛盾在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缺陷 学生运动员为什么要进行专门的文化学习管理,这的确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同是高校大 学生,普通大学生由学籍管理制度进行管理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合格与否,优胜劣汰,本是 很公平、公正的事情。而现在几乎所有开展竞技体育的高校,都不得不实行专门的学籍管理 规定,并运行着一套独特的管理机制。这样一个机制从组织结构上来讲,有体育部管理、系 部管理、共同管理三种形式,从运行机制来讲主要有两个环节;学习环节(自然班与专门班 ),学分管理环节(竞赛成绩与加分)。由此,管理的混乱便产生了,一是管理层次的冗余 增加,在大学生与学籍管理制度之间多了一个层级,许多制度出现了扭曲与变异,如课程学 分的学时规定被隐藏了无人问津。学分学籍管理的本来效应经过这一层次的阻缓,到达学生 运动员时变得软弱无力。二是管理的部门职责不清,系部管理运动员、体育部管理文化学习 ,无论如何两者都是不协调的,都是强加在被管理对象身上的消极保护性外衣。如此让运动 员们提升文化成绩是很困难的,赢取一点竞技成绩却是相对容易得多的事情。出于组织的趋 利性选择,给运动员大幅度的奖励加分似乎顺理成章。三是学分管理的错位导向,给运动员 奖励加分,本应是对于运动员大学生的奖励,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好好训练,而实际效果完 全偏颇于消除保护取得竞技成绩一方。运动训练成绩受到奖励,文化学习要求受到减罚。这 种管理机制必然是削弱运动员的学习动机而不是强化,形成南辕北辙的悖反局面。

2.3.7 育人目标分离的基础是国家体制传统我国的竞技体育传承于前苏联的举国体制,简略为一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或少花钱 多办事。这样国家竞技体育事业早早地独立出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立且庞大的部门机构 、专业的知识结构(话语权)、独立的活动领域。而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 山,有更为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传统资源。具体到高校竞技体育而言,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育人 , 竞技体育的目标是夺标,这是不争的事实。各有自己的目标与利益导向,难以调和。正如一 首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山与山之间比高,就会留下深深的沟壑。高校开展竞技体育以来,育 人与夺标的矛盾就完整移植进来。早期的运动专项化生硬地将青少年从教育体系中剥离出来 ,到了大学想要弥和是不可能的。近些年部分学者提出的所谓体教结合,认为育人夺标是顶 天立地,夺标等同于顶天,育人等同于立地。[8]从实际进程来看,不是体教结合 的进步, 而是体教结合的退化,或是体、教结合的背离。美化了夺标的地位,同时矮化了高等教育的 地位。两者之间应是夺标为育人服务,而不是相反。这种困境体现了体育举国体制的深层次 矛盾。

2.3.8 应试思维模式是学训矛盾难以调和的集体无意识学训矛盾产生于高考制度的恢复之后,但其根源早早根植于民族意识之中。由科举考试 演进而来的高考制度形式,在中国民众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学习成效是考试来评定,竞 技成绩由竞赛来评判,两者是同等的公理。从事教育或体育事业的人其实都是在集体无意识 地从事着自己的天职工作。在高等教育阶段,尽管学生运动员学习压力并不大,但学习的动 力也不足。因为行业人员都无意识地认为,训练与竞赛才是自己的根本,是“考试”的标准 。高校给个体所提供的一切资源,也尽是为此目标服务的。大家努力营造并维护这样一个氛 围。学训矛盾虽是一个公开的事实,但体育与教育之间的距离与扭力,许多人看待它有一种 病态的美,虽然不健康,但也有欣赏或嘲弄的价值。

3 结 论

1) “体教结合”的提出与进展,其实就是为了解决学训矛盾,但这些年效果差,不尽人意 。当前对学训矛盾的认识尚不够深刻全面。

2) 高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管理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二是纯粹的业 余时间训练,为大多数;还有一类是在籍不在校学生。每周训练的频次较少,难以保证高水 平训练效果。高校学生运动 员的学习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分班形式(单独编班与混合编班)与奖励方式(竞技成绩分档 奖励学分、按竞技成绩分档奖励学分、按入校运动等级定额加分)方面。总体而言,运动员 的学习时间基本能得到保证,但学习与训练的效果都难以得到保障。

3) 概括学训矛盾的基本特点与根本成因,具体有八个方面:时间冲突是学训矛盾的外在表 现;个人意志努力不足是学训矛盾的主观内在因素;训练水平不高是学训矛盾的客观现实; 训练条件不足是学训矛盾的外在环境因素;文化基础差是高校竞技体育中学训练矛盾的历史 遗存问题;管理混乱无力体现了学训矛盾在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缺陷;育人目标分离的基 础是国家体制传统;应试思维模式是学训矛盾难以调和的集体无意识。

建议:学训矛盾的成因与根由非常复杂,时空因素、个体因素、体制因素、意识因素相互交 织,如上的专题讨论也只是一个探索的视窗则已。但显而易见的是,对策的提出尚为时过早 。就现阶段而言,矛盾不可消除,只能是局部缓解。深化对学训矛盾的认识,才是摆脱学训 矛盾集体无意识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体教结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N].中国体育报,2004-3-11.

[2] 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体 科字[2003]6号.

[3] 凌平.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89-194.

[4]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24.

[5] 参见,同济大学运动竞赛管理手册,同济大学体育部,2001:7-8.

[6] 易小坚.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学分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5( 8):16.[7] 课题组, 面向二十一世纪上海市中小学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C].2005年上海教 育科学规划课题:43.

[8] 杨展加.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 :64-86.

推荐访问:运动员 矛盾 高校 研究 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