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先例现象研究

摘 要:在俄语语言文化学、民族心理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学者们开始把语言、文化的研究与认知过程、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对认知空间、文化空间和认知库的深入认识和研究为诠释语言使用过程所反映的民族语言意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从理论上对先例现象在认知库中的核心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先例现象与仿拟、互文等现象之间的联系加以论证, 针对将先例现象引入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文化空间; 认知库; 先例文本; 先例名; 先例话语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studying Russian cultural linguistics,national psycho_philolog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cholars began to combine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the process and regularity of cognition.The further noesis and study of cognition space,cultural space and cognition base provides new methods to reflection national language consciousness during annotating using language.This essa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key role of precedent phenomenon in the field of cognition base.What is more,it demonst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edent phenomenon and metaphor phenomenon, intertext phenomenon.We gave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according to leading precedent phenomenon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cultural space; cognition base; precedent text; precedent name; precedent word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12-0025-04

1.引言

随着语言国情学研究中出现的语言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两个研究趋势,学者们探讨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视野更加宽泛。民族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领域所涉及的范畴开始与认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相互交叉,明显体现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人本主义倾向。在研究语言的全部过程中考虑语言使用者本身的民族认知过程、思维习惯和文化属性已经成为语言学者的共识。在这样的学术研究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俄罗斯语言学界相继提出了词汇背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个性、先例现象、认知库、文化概念域等一些揭示不同民族语言核心文化实质的理论,其中对先例现象和认知库的研究成为语言文化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领域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中加强对先例现象和认知库的认识具有现实意义。分析先例现象的概念、确定它在语言使用者认知库和语言意识中的核心作用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建立异域文化认知库、有意识将先例现象系统引入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先例现象研究概述

俄罗斯学者对先例现象存在的认识源于不同的研究角度。Караулов(1987)在研究语言个性时首先揭示了先例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即先例文本的存在,证明了先例文本存在于人作为语言个性的最高层次结构中,是语言个性结构中存在的恒量要素部分,它包括三方面涵义:1)先例文本对于任何一个语言个性来说都属于认知和情感范畴并具有特定意义;2)先例文本具有超个性性质,为语言个性的先辈及同代人所熟知;3)先例文本在语言个性的言语中多次重复出现(Караулов,1987:216)。先例文本的源泉可以是文艺作品,也可以是神话、传说、民间口头创作、圣经文本、笑话和童话、带有历史哲学和政治色彩的报刊作品等等。在不断被重复的过程中,先例文本成为文化事实并在新一代语言个性的言语中得以阐释。Караулов(1987)认为,先例文本的存在形式及人们使用先例文本的形式有三个:1)先例文本以原始形式为读者所熟知并以原始形式被接受、理解和反应;2)先例文本以其他艺术形式再现,该艺术形式被直接理解和接受;3)先例文本作为一种符号,对它的使用是一种暗示,先例文本片断成为一种特征,在交际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反应某个先例文本的内在涵义。这三个形式中,前两个是任意文本的存在形式,但最后一个形式为先例文本所特有。先例文本在语言个性的言语中一般不被完整使用,这个特点更增强了先例文本的符号性。Караулов(1987)提出的先例文本这一概念得到了俄罗斯语言文化学者、对外俄语教学法专家和心理语言学学者的广泛认同。Азимов等(1999:353)从对外俄语教学法的角度研究了揭示先例文本的重要性及合理性,而且阐释了先例文本在语言教学中的语义中心性。如果先例文本进入言语实践,进入掌握某种语言的第二语言个性的语文学背景中,第二语言个性就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接受、使用和理解先例文本,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发展和完善第二语言个性的结构层次。

随着学者们对先例文本这一语言与文化现象存在的认同,先例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先例话语、语用反射、先例名、先例情景等与先例现象有关的术语和理论,其中以Красных(2002)和Гудков(2003)在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对先例现象的研究最为系统。学者们从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全体成员拥有的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去看待先例现象的存在。他们共区分三个层次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语言文化共同体的个体成员具备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称为个体认知空间;语言文化共同体内部某一社会团体具有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称作集体认知空间;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全体成员所拥有的特定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和观念的总和称作民族认知空间,后者也称作认知库。学者们认为,认知库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处在交际过程中的人意识中文化存在的形式构成了一个文化空间。但认知库与文化空间有所不同,文化空间的范围更大更广,包括已经存在和潜在存在的文化形式。文化空间的潜在区域是该文化动态变化的源泉,它能派生出该文化意义模式恒定要素新的意义。文化空间的破坏会导致全球文化的重新组合或文化解体,同时滋生新的文化。认知库相对文化空间具有静态特征。只有掌握属于一定认知库的知识和观念并具有相对恒定特征,语言个性才能在相应的文化空间内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交际活动(Красных,Гудков,2003:90-99)。通过对以上提到着两位学者观点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文化现象以最小限度储存在认知库内部。任何一个语言个性在顺利实现言语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保存在认知库中的民族文化恒量要素;2)语言个性所掌握的知识和观念具有非稳定性和动态性,而认知库中的民族文化恒量要素具有稳定性和静态性;3)与语言世界图景中区别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方式不同有关,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认知库。一方面,认知库是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接受信息和加工信息所特有的模式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认知库对这些模式活动加以保存和结构化,为保障一个民族内部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性提供可能;4)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个性的言语活动中以隐性形式存在的认知库内包含的知识和观念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显得格外复杂,外语教学中必须考虑到异域民族作为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所掌握的认知库的民族文化恒量要素,使异域民族的认知库成为学习者外语文化空间的组成部分;5)一个民族的认知库的基础核心部分是先例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即属于一个民族的先例文本、先例情景、先例话语和先例名。

我国学者近年来在研究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俄语教学实践、当代俄语变化及大众传媒俄语时均涉及到先例现象。俄语届前辈李锡胤(韩红,1999)把“прецедентный текст”译为“文化底蕴”。学界前辈刘光准(2003)通过对俄语成语在当代俄语中体现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研究,阐释俄语中先例现象的实际存在,虽然作者没有使用“先例现象”这一术语,但把对先例现象的创造性使用与汉语修辞格中的仿拟现象联系在一起。赵爱国(2006)从认知心理及跨文化交际视角阐释对先例理论的理解,其中作者全面地介绍了俄罗斯学者的各方面研究成果,并着重强调了先例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完成的称名功能和游戏功能。徐琪(2002)对先例现象在现代俄语大众传媒中的大量出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对先例现象的来源进行了分类。刘宏(2003)撰文系统对先例名的功能、特征及教学法意义进行了研究。其他学者还讨论了当代俄语广告文本中先例文本的使用、先例现象与仿拟的区别等其他问题。应该承认,对先例现象的讨论和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问题。先例现象的本质反映了民族语言认知过程,涉及语言文化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领域。我们认为,在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内研究先例现象会加强我们对语言个性层次结构的认识,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先例现象各种存在形式,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探讨如何建立第二语言认知库、第二语言世界图景是非常有意义的。为实现实践教学目的,首先对先例现象的各种存在形式、功能、主要特征和相互关系进行讨论。

3.先例现象的四个表现形式及相互关系

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实际需要和学者们的综合研究,我们将构成一个民族认知库核心内容的先例现象概括为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名和先例话语等四种表现形式。先例情景是指现实中曾经出现的理想情景(如Смутное время,Ходынка,семибояршина等)或人类创作的艺术现实(如Монтекки и Капулетти,Ромео и Джульетта,бой часов в полночь等)。一个民族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宗教传说、历史片断中的相关情景均可成为先例情景并固定在该民族的语言意识和认知库内。一个情景具有先例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该情景为语言文化共同体每个成员所熟知;2)在认知层面上具有接受客观世界的恒量模式(инварианты восприятия),即包括对该情景的最小限度的民族知识、观念及与该情景有关的各种蕴含意义;3)在该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的交际中经常出现对该情景的称谓。三个条件中接受客观世界的恒量模式对先例情景最为重要,它是认知库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先例情景区分特征的总和,其载储的不仅是关于该情景的知识,而且还保存了语言文化共同体认知世界的经验,这些经验形成了特定的知识、观念及评价体系。以不同民族的认知为参照,每一个先例情景的恒量模式中具有民族成分,也可能具有共通成分。先例情景在言语中被使用时必须通过先例名、先例话语和其他先例情景,这些先例名、先例话语就成为一种标志和区分性特征。如在俄语中表示“背叛”这一先例情景时,区分特征为“犹大”(先例名)、“三十个银币”(先例话语),“犹大的吻”(另一先例情景),这些区分特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固定在俄语语言意识中。Захаренко(1997:92-99)认为,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一个成语背后均隐藏着一段先例情景,这是把成语(隐含先例情景)与谚语(现成的先例话语)相区别的基本标志和特征之一。

先例文本是指独立的意义完整的言语活动的产物,是多元述谓单位,是一种意义成分的数量与意思并不等同的复杂符号,为一定的语言文化共同体所熟知(如《Горе от ума》,《Обломов》,《К Чадаеву》,等等)。文学作品、圣经故事、历史文献等等均可能成为先例文本。在民族认知库中先例文本以接受的恒量模式形式存在,是对先例文本最小限度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民族想象的总和。掌握接受的恒量模式对于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必需的,但要实现交际活动不一定完全掌握与其相连的先例文本。具有接受的恒量模式是任何一个文本具有先例性的重要前提。文本具有先例性必须通过保存在民族语言意识中接受的恒量模式并经过一定的信息加工来实现,这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可以称作先例文本接受准则。接受准则是指一个先例文本实质特征得以保留的过程:在民族认知库中先例文本一般不以全部的形式保留下来,而是经过信息加工以最小限度的形式保留,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一个文本的诸多特征会被分解为实质性特征和非实质性特征,实质性特征在交际中得以保留并被系统化和结构化,而非实质性特征在交际中被忽略不计。文本特征的这一保存过程被称作先例文本接受准则(Красных,2002:68-78)。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对某一文本本身的评价不同,对文本特征的区分原则不同,因此就会形成不同的文本接受准则。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先例文本接受的恒量模式是异域民族认知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先例文本及其接受的恒量模式的相关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第二语言认知库的核心内容,建立和形成第二语言个性。

先例名是先例现象的一个表现形式和民族意识单位,是与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密切相关的名字,在交际中作为区分特征总和的复杂符号存在(如Пушкин,Иван Сусанин,Золушка等)。先例名由单一名(如Ломоносов)或复合名(如Куликово поле)构成并表示同一个概念,以接受客观世界的恒量模式形式保存在一个民族的认知库内部。先例名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这些结构特征是判断先例名存在并发挥其在言语交际中各种功能的标志。先例名结构的核心部分是区分性特征。区分性特征是使先例名区分于其他专有名词、具有一定特征的复杂体系,这个体系不仅仅是某些特征的总和,而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先例名区分性特征由外表特征、性格特征和先例情景特征构成。除了在先例名结构中占据中心地位的这些区分性特征之外,还有一些标志性特征(атрибуты)在先例名结构中占边缘地位。这些标志性特征对于任何一个先例名来说都不是必须的特征,作为一种辅助成分也经常被交际者所使用。如кепка Ленина(列宁的鸭舌帽),маленький рост Наполеона(拿破仑的矮小身材),бакенбарды Пушкина(普希金的络腮胡子),очки Шостаковича(肖斯坦科维奇的眼镜) 等等。在实践言语交际过程中先例名具有一定的称名功能,但其主要功能是符号功能。先例名之所以具有先例性就是因为它可以在言语交际中作为语言符号来使用,这种语言符号使先例名的某些特征成为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共同体每个成员接受客观世界的思维定势。先例名的区分性特征成为其符号功能的明显标志。当先例名完成符号功能时,对于受话者来说不需要任何注释就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言语交际中不会出现理解障碍。但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说,由于没有掌握该先例名的本源,即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也就是说缺乏目的语语言意识,认知库局限于母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言语交际中会出现障碍或者失衡。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注意先例名的称名功能,而且要注意先例名的符号功能。(详见刘宏,2003)

先例话语是言语思维活动的复现产物,反映对民族认知库内已经存在的内容进行复制和加工的过程,同时具备述谓性和非述谓性两个特征,属于语言现象并在言语中重复使用(如“Всему свое время”,“С кем поведешься,и от того наберешьс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构成了先例话语的基本内容。从功能的角度看,先例话语是文本单位。任何一个先例话语的背后都一定隐含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属于言语型先例现象。学者们尝试从系统和功能两个层面对先例话语进行研究。从系统层面看,先例话语的意义由表层意义(指先例话语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深层意义(不仅是指先例话语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还是先例话语构成成分之间通过词汇、语法结构搭配的语义结果)和系统含义(是先例话语的深层意义、与该先例话语相连的文本和情景有关的知识、蕴涵意义的总和)。根据Красных的研究,不是所有的先例话语都同时具有表层意义、深层意义和系统含义。从功能层面看,先例话语的功能意义来源于系统含义,包含与先例话语被使用时所涉及的“кто”,“когда”,“где”,“что”,“зачем”,“почему”等六个要素(Красных,2002:100-115)。

我们认为,由先例文本、先例情景、先例话语、先例名构成的先例现象具有一定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民族认知库的核心部分并具有一系列特征。先例现象可以以口头形式直接使用,也可以是非口头形式存在,前者包括各类言语思维活动的产物(各种文本),后者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和音乐作品等。先例话语和先例名是作为区分性特征和意义的总和进入认知库,以现象认知结构和语言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在,具有现成性特征,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直接使用并达到交际目的,二者属于言语型先例现象。例如在中国人的认知库中用来形如多愁善感的女子的先例名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妇女时我们就会使用源自京剧《沙家浜》中的先例名“阿庆嫂”;在俄罗斯人的认知库中用来形容美女时经常会用到普希金诗歌《致凯恩》中的先例话语 “Как мимолетное виденье,Как гений чистой красоты”,汉语里常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先例话语和“西施”、“貂蝉”等先例名来形容美丽女子的妩媚。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作为一个民族接受客观世界的恒量模式进入认知库,并以现象认知结构的形式存在,因此二者属于潜在言语型先例现象。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内部的每个语言个性都熟悉先例文本或先例情景,但文本和情景在语言意识中并不是以逐字逐句的形式存在,而是作为民族层面的一种文化观念,即以一种文本浓缩的形式存在,是对文本最大限度的浓缩式想象,包括文本中的情节、基本冲突、人物及各种细节。这些浓缩的想象随着交际的实际需要以各种形式而出现并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例如汉语中的成语“曲高和寡”就是先例文本潜在言语化的结果。据史料记载,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温端政,1998) 。这段先例文本后来用以表示“立意过高,理解的人少”。这段文本的潜在言语型特征得到表现,成为后人大量引用的对象并具有先例性,以成语“曲高和寡”固定在中国人的语言意识和认知库中,如“要求太高了,有点‘曲高和寡",恐怕一般常人难于办到的。”(温端政,1998)。

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先例文本、先例情景、先例话语、先例名等几种先例现象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例如先例话语脱离本源先例文本,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先例文本,如:1) Как хороши,как свежи были розы;2) Сачастливые часов не наблюдают。我们认为,先例文本的几个涵义为几种先例现象所共有。先例现象在一个民族认知世界和发展情感意识、建立价值标准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作为民族意识的稳定因素,先例现象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也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先例现象彼此密切关联,一种先例现象的活跃性可以引起其他形式先例现象的活跃性。

4.先例现象与仿拟、互文等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俄罗斯当代语言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力图在探究语言变化中寻找俄汉语之间的共性,其中把先例现象与汉语中传统辞格现象—仿拟进行联系并对比就是尝试之一。仿拟是汉语中的一种修辞格,它的基本特点是:1)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环境下;2)模仿已有的先例文本和先例话语,3)其形式与原文本和话语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新意”;4)属于语言个性个体认知空间范畴,属于偶发的言语现象。例如:某网友在评论一位演艺明星时这样写道:“……本来央视投拍《笑傲江湖》是个大好的消息,可大伙儿一听风流潇洒放荡不羁的令狐冲竟然是由傻里傻气痴痴呆呆的χχχ来扮演,心里立马就凉了半截。后来出来的效果也在意料之中,在篇幅长达几十集的电视剧中,χχχ充分向我们展示了“木头是怎样炼成的"。()“木头是怎样炼成的”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仿拟的修辞格,充分表达了这位网友对该男演员演技的不满和嘲讽。作者仿拟的先例文本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称。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实现仿拟的前提条件是在语言个性的认知库中储存一定量的先例现象,在交际中保证编码者和解码者能够通过所掌握的共同先例现象达到交际的目的。根据我们的观察,对上述阐述的先例现象与仿拟和仿拟文的关系做以下结论:1)二者所属研究领域不同。先例现象是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认知世界并对取得经验进行储存的结果,属于认知语言学、语言文化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是一个民族对世界已有的恒定认识的知识和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仿拟则是语言使用的一种手段,也可以说仿拟是使用先例现象的具体修辞手段和方法,是修辞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范畴;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直接使用先例情景、先例文本、先例名和先例话语,即先例现象具有可重复性。在重复的过程中,先例现象具有符号意义,完成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意义表达。仿拟文则是对先例现象模仿的结果,但必须在形式上(如言语字数、言语结构等)与先例现象保持一致,使交际对方容易进行解码的过程。仿拟文具有使用的唯一性,一般只属于作者本身,不是民族认知库的内容。先例现象中的先例文本和先例话语是可以仿拟的, 而先例情景和先例名不具仿拟性;3)二者的使用目的不同。先例现象是民族认知库的核心,对先例现象的使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具有潜意识的性质,反映民族认知世界的心理过程和结果,在交际中让人觉得自然而然。仿拟是为达到交际效果有意识地模仿现成的先例文本和先例话语的一种手段,是交际者精心设计的结果,通常显得新奇幽默并引人入胜;4)先例文本和先例话语被仿拟时通常使用的方法有:替换、扩展、省略、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互换、次序倒置、错合、语义转换等等。当代俄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先例文本和先例话语被交际者大量仿拟以达到幽默、灵活的交际目的反映了俄罗斯社会追忆历史、在民族过去中寻找当代之音的现实。各种大众传媒中的言语成为语言学研究语料,其中对先例现象的分析和阐述也大量依靠报刊、杂志中的各类文章。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共同体的成员能够依靠认知库中储存的各类先例现象认知仿拟文并正确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例如杂志《Живая речь》中有这样的仿拟文:“Что пройдет,то будет мимо.”,每一个俄罗斯人都知道这是对普希金著名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Что пройдет,то будет мило.”一句的仿拟,表示“没有及时学会的东西就永远也不可能学会、弄懂”(刘光准,2001)。学习俄语的外国人如果不了解普希金的这首诗就无法体验这个仿拟文本所达到的恰到好处的修辞效果。

另外,我们也看到了先例理论与互文理论之间的关系。“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转自蒂费纳·萨莫瓦约,2003)于1969年提出的。引用、参考、模仿、隐文、剪贴、拼凑等均被看成互文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而得到研究。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在《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做了较为确切的解释:“互文性就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才能够解释这个文本”(程锡麟,1996)。杨衍松(1994)在探讨翻译问题时首先介绍了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而先例理论是从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角度上探讨语言、文化、交际之间关系的一种途径。两个理论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因为文学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互文现象,即先例现象的使用和仿拟的修辞格都是一种互文现象。作为语言个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掌握的先例现象的数量就可能越多,认知库的内容相对丰富,在言语交际中实现互文的频率就越高。

5.先例现象理论在外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莫斯科大学致力于语言文化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Красных和Захаренко等几位学者多年的系统研究,确立了一个民族的认知空间、文化空间和认知库等重要概念,并通过研究认知库的核心内容——先例现象,揭示了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深层次层面的内容,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把先例理论引入外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在外语教学中实现“语言与文化互动”的有效方法,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文化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当代我国外语教学现状,对于先例现象引入外语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外语教师应提高自身语言与文化修养,不断深化母语认知库和外语认知库的内容,树立在外语教学活动中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理念,有意识培养学生积累先例现象的好习惯;2)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适当考虑对象国中等受教育者的认知库核心内容,并能够在各类教材中(特别是精读和泛读教材)比较系统地有所体现;3)在各个外语教学课型中努力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教学篇章为基本单位,低年级以先例名和先例话语为授课重点,高年级应探索揭示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的方法,注释法、讲解法、联想法、演示法、实验法、调研法等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通过篇章真正掌握先例现象将大有裨益;4)有条件的教师尽可能在对象国学习和生活一段时间,亲身感受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历史氛围,通过各种社会活动洞察对象国的文化、历史积淀对当代人言语交际的影响,扩大自己用该语言进行的自然交际空间,扩展外语文化空间的维度,深刻理解该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语言意识。

参考文献:

[1] Азимов Э.Г.,Щукин А.Н.Словарь методических терминов[M].Санкт_петербург:Златоуст,1999.

[2] Гудков Д.Б.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M].Москва:Гнозис,2003.

[3] Захаренко И.В.Прецедентные высказывания и их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е в тексте[A].//Лингвоконг_ нитив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в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C].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97:92-97.

[4] Караулов Ю.Н.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и 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M].Москва:УРСС,1987.

[5] Красных В.В.Этн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Москва:Гнозис,2002.

[6] 程锡麟.互文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

[7] 刘光准.再论俄语中的某些仿拟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3(4).

[8] 刘宏.外语教学中的先例名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9] 徐琪.大众传播媒介中先例现象[J].中国俄语教学,2002(1).

[10] 杨衍松.互文性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4(4).

[11] 赵爱国.先例理论及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9).

[12] 蒂费纳·萨莫瓦约,邵炜译.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3] 温端政.汉语常用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4] 韩 红.关于文化深蕴辞与文化浅蕴辞[J].中国俄语教学,1999(4).

推荐访问:先例 交际 跨文化 现象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