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转移理论及其批判

摘 要 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讨。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现状偏见”“主导国偏见”和“能动型崛起国”缺位问题。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战略。

关键词 奥根斯基 权力转移 主导国 崛起国 国际秩序

从1648年现代国际体系确立至今,300多年的国际关系史显示的是一幅大国权力此消彼长,不断出现权力转移的画卷。在这幅多姿的画卷中,很多国家有过权力辉煌时期,但这种权力的荣耀往往受时间所限。哈布斯堡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中华帝国、苏联帝国曾经都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国家。如今有的帝国已经衰落,譬如大英帝国;有的已经消失不见,比如苏联;而有的国家正重新崛起,比如中国。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提供启示。本文将批判性地介绍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大国间权力转移的研究历程。文章共分为四部分。首先,叙述权力转移理论开创者——奥根斯基的核心观点;接着将从概念测量和推论细化两方面论述权力转移理论的发展进程;第三部分将比较权力转移理论与均势论,指出前者的进步之处;第四部分将从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概念出发,论证它的不足与值得进一步发展之处;最后将指出权力转移理论对实现“中国梦”的指导作用。

一、权力转移理论的开创

奥根斯基(Organski)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开创了权力转移理论。均势论主要有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大国间的互动发生在无政府状态下;第二,大国能够根据彼此相对权力的变动来改换立场,以维持权力均势。汉斯·摩根索.大国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奥根斯基批评这两个假设把“国家设想成一个静止的物体,它的权力不能从内部得到改变......而且国家出于权力的考量,不会和其他国家有永久的联系”。 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58: 287.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大国不是生活在无政府状态下,而是活动在由主导国创立的等级制国际秩序之中;而且大国间经常发生权力转移,并影响国际秩序的运行。

(一)权力转移的历程

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权力对比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会不间断地出现权力转移,这种转移是由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致。他把“潜在大国”“转移增长”和“权力成熟”归为权力转移的三个时期,并认为大国间经历不同发展时期时,会发生相对权力的升降,从而产生权力转移。在“潜在大国”时期,一国还处在前工业化阶段,它的权力只是潜在的,并没有发展出来。这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国在经济、政治发展上的不发达。经济上,还是以农业为主,城市化水平不高;而且国家政治发展水平也不高,统治权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治理效率低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和加速,一国开始进入权力转移的第二阶段——“转移增长”时期。在权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整个国家的所有人都经历着生活方式的变化”。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58: 303.这一时期的特征为:经济的工业化程度加深、政治民主化水平的扩展、人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由于权力的快速提升,国民变得日益自信,对国际事务也很敏感,因此民族主义是这个时期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表现。经历“转移增长”时期之后,一国开始进入“权力成熟”时期。这一阶段,虽然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还会经历变化,但总体已趋于稳定和成熟,不会再像第二时期那样,发生爆炸式的增长。“权力成熟”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国会相对其他正在经历第二时期权力变迁的国家出现相对衰落,这主要由各国工业化速度不同所致。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58: 300-306.

(二)权力转移的舞台——等级制国际秩序

不同于均势论把大国间互动背景设定为无政府状态,并认为它们不会产生永久性联系,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会在国际等级秩序中发生持久联系。他认为,由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军事和社会情况的改变,大国间的关系比前工业化时代变得更持久。经济上,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的加深,大国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关系,这导致它们因需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而保持稳定的联系。军事上,现代战争的致命性与昂贵性,使得大国军事同盟的制度化水平不断加强。它们需要标准化彼此的装备系统、转移武器以及建造和维护军事基地,这一切会使同盟国的关系保持稳固。社会上,随着大国内部政治参与范围扩大、民主化程度加深,民众对一国外交事务的影响越发显著,这使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因害怕高昂的“观众成本”而不敢轻易改换在国际政治中的“阵营”。奥根斯基认为,大国间的这种持久联系发生在由主导国创建的等级秩序中。因为大国工业化速度不同,所以大国间权力增长也会各异,最终会出现一个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具备全球一流权力,处于超群地位的主导国,而且该主导国会利用自身强大的权力,创建国际政治中的规范、规则和原则,形成一定的等级秩序。主导国之所以会组建国际秩序,不仅因为其在全球活动产生的广泛利益,要求其创立一种能维护这些利益的国际秩序;还因为当主导国创立国际秩序后,它就成为秩序的“垄断者”,这种“垄断者”地位能为其提供不成比例的“垄断租金”。当国际秩序建立后,由于不存在有足够实力挑战主导国的国家,此時的国际秩序处于稳定状态。在该秩序下,国家间可以保持稳定的关系,它们行为也有章可循。A F K Organski. World Politics[M].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58: 313-330.

推荐访问:批判 权力 转移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