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制高点和推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党中央所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入手,逐步扩大到了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内部改革、对外开放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同样,改革开放也从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育普及、教育评价、课程设置、教育技术等多方面,全面推动了我国教育领域的深刻革命。1978年4月22日,经党中央批准,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同年8月23日,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建立中央电化教育馆(局)。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机构。我国中小学的电化教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科学发展的轨道,成为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推动力。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在无比欢欣鼓舞与振奋之时,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快速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三十年来,在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强大的思想推动力的作用,是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级各类专、兼职教育技术工作者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发挥出来的。

一、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上,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1998年5月18日,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同志在为《中国教育报》创办的题为“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题新闻版撰写的开篇文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中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2000年10月26日,陈至立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所做的重要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又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我们应深刻认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陈至立同志的文章和报告中提出的论断,将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到了制高点和推动力的时代高度。这一论断,是站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高度和当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动力的时代高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后得出的。

如果翻开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七十多年的历史长卷,我们会发现,七十年前,我国现代教育技术的先驱者蔡元培、陶行知、孙熹圣(孙明经)父子、陈友松、范谦衷、戴公亮、刘之常、舒新城等老先生,就已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历史与时代作用给予了科学的阐述。陶行知先生在《爱迪生之死》一文中就已提出:“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电化的世界,未来的中国也必定要造成一个电化的中国”。陶行之先生1934年在《培养小学生规划》中,就使用了“电化教育”这个词。中华书局的舒新城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与发展的推断和预示,更是令人惊叹。他指出:“电化教育盛行后,教育家的思想能不变吗?……施教的方法和以前大大地不同,教育的观念也应当有所改变了。……至少可以推知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必须为全体人类尤其一般民众改善生活的工具,受教育是任何人的权利,也是实际办得到的事……。第二,教师与学生的分野必得打破,教与学的界限必得消灭……。第三,教与学的时间同时在缩短也在延长。所谓缩短,是电化教育的便利,儿童与青年不必如现在需要整个而悠长的时间在学校里过日子,可以随时学习;所谓延长,是学习的机会、可学的东西太多了,终身可以学习,不必如现在之弃业就学。第四,电化教育的效力,可以无远弗届、无孔不入。”舒老先生还充满激情地预言:“人类的意识,可以互相沟通;人类的隔阂,可以逐渐消除;大同的世界,可以因电化教育之发展而完成!”(注:本段资料分别摘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国电化教育70年纪念文集》朱敬、桑新民文《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与确立》)。

在这里,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将前辈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精辟见解,概括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推动力”。但是,我感悟到,前辈们已经意识到:在未来世界,集先进教育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于一身的现代教育技术,一定会带动中国教育的根本性变化!否则,无数革命者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何以会“因电化教育之发展而完成”!

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正是由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和“推动力”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得中央电化教育馆由组织编制教学幻灯片、电影片,推广幻灯教学和电影教学入手,逐渐发展到全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组织、统筹全国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组织、实施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组织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组织全国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发展的进程已经证明: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逐步实现了由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视听技术向以数字技术为新动力的信息技术的新跨越,在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中央电化教育馆的组织和指导下,全国各级各类电化教育机构,广大专兼职教育技术工作者,始终都站在教育教学改革制高点上,高举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服务的旗帜,以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的历史作用。

二、通过立法方式,建设从中央到省、地(市)、县、学校的全国性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推进体系

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工作体系。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之后,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推进体系的建设。

1981年,教育部下发文件明确规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电教机构,可称电化教育馆。它是教育事业单位,又兼有行政职能,是为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的,是教学性质的单位”。同时还规定:“各级电教馆工作人员,可参照同级教学、教研、进修等单位的有关同类人员的规定评定职称”。

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的《省级电化教育馆暂行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电化教育馆,是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学性质的事业单位”。同时,颁布的《学校电化教育暂行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学校电化教育机构属教学单位”,要求“学校电化教育机构应配备与其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并聘请优秀教师兼任电教机构工作”。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以国家立法的方式确定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属于教师的地位。

这四个文件,从政策法规的高度,保证了我国电化教育工作推进体系的逐步形成,保障了电化教育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稳定并加快了我国电化教育队伍的形成,是我国教育技术有组织、有领导、科学发展的重要奠基石。

通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化教育馆—地(市)区(县)电化教育馆—中小学校的电化教育教研室”构成的四级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体系。尽管教育技术发展到了数字技术阶段,一些地方和学校电化教育机构的名称有所改变,但这些机构的性质、职责,在这些机构中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待遇基本没有改变。这也是三十年来,我国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三、与时俱进地全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当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增强了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历史危机感和紧迫感,对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迅速实现教育技术由视听技术向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虽然在我国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学校已经有计算机房和校园网出现,率先迈进了数字技术时代。但无论是在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根据199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121名中小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我们有2亿中小学生!我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开展,始于2000年的“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登上信息时代制高点的重要标志。

在这个全国首次召开的“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了21世纪前10年我国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研究、部署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措施,对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整体性的革命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是以数字技术为新动力的信息技术,使得我国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各级教育技术专业机构的主要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上讲:电化教育系变成了教育技术系,教育技术系又演变成了信息技术学院;一些省级电化教育机构,名称也改成了教育信息中心或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技术专业机构的人员结构和部门设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在这些机构中的人员,主要由中小学教师、教研员、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的多媒体开发专业、网络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大学生陆续补充进来,网管等技术人员比例逐步增加,有的已经超过50%或更高。这时的教育技术机构的部门也逐渐增加了网络管理部、远程教育部、资源管理部等新的部门。

第三,各级现代教育技术机构都紧紧围绕“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目标,调整各自的部门和岗位设置,确定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些任务主要有: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积极组织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积极推进各级教育网络等硬件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

四、以应用和推进工作为重点,组织全国性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1.由以媒体对比、专题为主的实验研究,进入到整体、综合为主的实验研究的更高层次

我国中小学的现代教育始终都是在应用的实践与研究中提高和发展的。在上个世纪,这些实践与研究活动比较分散和比较学术,未能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作用。进入90年代,随着中小学电教的发展,中小学的电教实验研究日益广泛、深入,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由以媒体对比、专题为主的实验研究,进入到整体、综合为主的实验研究的更高层次,使中小学电教实验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实验研究为主的阶段。从“八五”到“十一五”,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牵头的、全国中小学参加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至少有五个。这五个课题是: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化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此外,还有许多中小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申报了教育部、省级和地方级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这些研究成果突出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突出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思想,突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与方法,突出了教育技术研究成果可操作、可检测和可推广的特征,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与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些课题研究中,还产生了一个“副产品”,这就是探索并总结了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与中小学相结合,共同开展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这一成果,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育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产品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2.“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项目

1994年,为了探索在全国全面推进计算机教育的经验,教育部决定建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那时,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变,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发展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因此到20世纪末,只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15个实验区。2000年“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实验区的发展。实验区迅速扩大到76个,除宁夏和西藏之外,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均设立了实验区。实验区的实验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

3.“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

1997年,为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原电化教育办公室设立了“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并首批确认443所实验学校。2002年,又确认518所中小学校为实验学校。两批确认的实验学校共961所,号称千所实验学校。在全国实验学校项目启动后,许多省也分期分批确认了省级实验学校。目前,省级实验学校已超过1万所。这对推动全国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发挥了探索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

在过去的十年中,实验学校围绕《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策略研究》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两大课题,展开了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丰富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宝库。

弹指一挥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已经走过了三十年。回首往事,深感我们的国家这三十年是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三十年;我们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引下,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制高点”与“推动力”的三十年。我坚信,在我国经济社会面临重要的战略发展期的时候,在教育信息化已经被历史性地推向了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的时候,只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坚持与时俱进、继续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就一定会不辱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所做的重要报告[R].2000.10

[2]朱敬、桑新民、李克东、王荣良、王珠珠、刘雍潜、吴娟、余胜泉等.中国电化教育70年纪念文集[G].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2

[3]王庆瑞主编.十二年历程——中央电化教育馆大事记(1978—1989)[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4

推荐访问:推动力 制高点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