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战略及其实践意义

摘要: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提出的。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原则为核心,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全方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它的实施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当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及推行的“和平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关键词:邓小平; 周边外交战略; 睦邻友好

中图分类号:A84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030-03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周边国家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一个陆海兼备的大国,其邻国众多、强国环立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处理周边外交问题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周边外交历来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国家利益为宗旨,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原则为核心的周边外交战略。它的实施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为当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推行“和平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一、 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居于首要地位。中国周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中国的发展对和平国际环境的依赖性、中国的地区性大国地位及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衰败于世界性扩张”的历史规律决定了周边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缘战略依托,保持国际环境尤其是周边地区的稳定符合党、国家和中国人民最大、最根本的利益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5个。这种独特的地缘构造决定了中国必定要把大量的外交资源倾注到周边关系中。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几乎和每个邻国都曾存在边界问题;同时在海上,也存在不少岛屿及领海争端。领土矛盾曾长期困扰着中国与邻国关系的改善,甚至在1962年、1969年和1979年演化成中印、中苏及中越之间的3次武装冲突。邻国既可能成为中国的屏障,也可能成为遏制中国的桥头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都或多或少地将周边国家作为中国外交的首选之地。早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安定四邻”,这一方针始终贯穿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新中国的周边外交始终受到冷战的严重影响和制约。在美苏争霸的冷战环境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是建立在“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依然存在”和“当前世界的主要倾向是革命”的基本战略估量之上,较多地体现了革命和斗争的特色。因此,在取得了很多成就的同时,也使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形势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虽然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仍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继续争霸世界,但是,由于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出现了互有攻守的战略态势;另一方面,国际舞台上的其他力量如日本、西欧和第三世界也迅速崛起,其作用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由于美苏争夺所造成的全局性的对抗紧张因国际和平力量的斗争而归于既有对抗又有对话。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正是根据这种国际形势的新特点,邓小平经过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世界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在较长时期内不发生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他指出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带有全球性、战略性和关系全局的意义”。他还告诫我们,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为和平与发展而斗争。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1985年他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他还强调,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和平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类的前途与命运。邓小平说,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只有争取到和平的环境,才能比较顺利地发展。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突破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观,准确地把握了时代风云的变换,“为全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前提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判断和理论依据,为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和平崛起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历史坐标”。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过程,同时也是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过程。

其次,中国综合国力一定程度的增强及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在国际形势变化的同时,中国的国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综合国力有所增强,初步具备了成为一极的实力。“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同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国际社会。其后中美关系改善以及客观上形成的苏、美、中战略大三角格局和同中国建交国家的日渐增多等,迅速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摆脱被动局面、独立自主地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国家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79年3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一个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依赖于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尤其是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宁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不在乎别人说我们什么,真正在乎的是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发展自己。”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是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发展战略在外交方面的体现。

二、 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以国家利益为宗旨,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原则为核心的周边外交战略,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国家利益为基本宗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国家利益是确定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对外战略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和捍卫国家利益。在新中国领导人中,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邓小平认为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是国家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是对外关系的出发点,是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对外工作的最主要任务。邓小平多次强调:“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邓小平还指出:“中国是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制定国内外政策和做出战略决策的。我们不打什么牌,也不搞权宜之计。”“因此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国家利益是我们处理一切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国家利益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最高准则,反映了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的根本性变化。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基本宗旨就是要维护和实现国家的根本利益,由此开启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由原来的“革命外交”转变为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现实主义外交。

第二,以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全方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中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再次郑重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1954年提出以来就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邓小平也坚持中国一贯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规定,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1982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明确载入了我国新宪法的序言之中。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吴山友时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它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全方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不仅与周边大国交往,也同周边小国交往;不仅与周边发达国家交往,也同周边发展中国家交往;不仅与周边社会主义国家交往,也同周边资本主义国家交往。具体而言就是在重点改善和稳定与前苏联(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周边大国关系的同时,与其他周边国家也坚持睦邻友好、平等相处,并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与越南、老挝、蒙古、印度尼西亚等邻国的关系。

第三,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解决领土争端,促进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友好合作。

中国地域辽阔,边界漫长,周边环境非常复杂。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同一些邻国一直存在着领土主权争议问题,领土矛盾曾长期困扰着中国与邻国关系的改善。为了解决与这些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邓小平以国家利益为重,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是把那些有争议的主权问题“暂时放一下”,避免双方激化矛盾,而是从经济利益入手,用经济利益的共同纽带将争议中的各方连结起来,为合理解决争端创造和谐有利的气氛,最终达到消除争端的目的。“邓小平关于钓鱼岛问题和南沙群岛问题的主张具有理性的现实主义特点,他将过去关于领土你死我活的纠纷,变成了你我利益均沾的新构想。”“这一化争议和潜在冲突为合作的战略设想,符合争议各方的战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关国家的响应,减少了他们对我国的顾虑与敌意,有利于争端的妥善解决。”邓小平还强调,世界上的许多争端应本着照顾双方利益的原则来寻求合适的解决途径,“否则,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是邓小平对国际关系理论的一大贡献。

三、 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作为其国际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毛泽东周边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且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战略与实践也为当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推行“和平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首先,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在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在周边国家中全方位地开展外交活动,区别各种不同情况,化解各种消极因素,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善。中苏关系的正常化就是在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直接指导下,中国周边外交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前苏联解体后,又顺利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转换。与此同时,中日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与朝鲜、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的传统友好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保持;曾经处于敌对状态的中印、中越关系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改善;中蒙关系也开始好转。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在周边地区已没有一个公开的敌对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其次,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及其实施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是亚太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且邻国众多,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基本准则,强调邻国之间淡化矛盾、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为我国争得了良好的周边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稳定和繁荣。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中“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它不仅丰富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而且对国与国之间如何相处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最后,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与实践,也为当前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推行“和平崛起”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邓小平的周边外交战略为这一方针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两者的实质是一致的,即都主张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开展各领域的互利合作。而多年的睦邻外交政策的推行,也使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了现实的基础。同时,“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强调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友好往来,做地理上的好邻居、政治上的好朋友、经济上的好伙伴。因此,这一方针是邓小平周边外交战略的新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后,提出了“和平崛起”战略,其主要意图是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忧惧,显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道路的决心。而遵循邓小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原则为核心的周边外交战略,将为推行“和平崛起”战略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与及其历史由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朝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杨小民

推荐访问:外交 意义 实践 战略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