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会 承古开新

摘要:刘自椟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以他在篆书艺术上的成就,被列入当代中国一流书家之列而享誉海内外。他的篆书线条圆动婉通,力弇气长;结体宽厚磅礴,气势如虹。不仅具有通会之致,而且内含自然之美。

关键词:刘自椟;篆书;特质

中图分类号:J292.1/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5-0001-03

作为真、草、隶、篆四体之一的篆书,一直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她如书中贵族、书中化石,高古而质朴,典雅而谨严,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生命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潜心研习。自秦代以降,涌现出了诸如李斯、李阳冰、徐铉、党怀英、泰不华、邓石如、吴昌硕等享誉盛名的大书法家。放眼当代,刘自椟教授以其在篆书艺术上的成就著称书坛。

刘自椟(1914-2001),亦属自读、自独、嵯峨山民等,号迟斋。1914年2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与当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同乡。三原是关中名邑,自古就以文人蔚起、学风盛行而享誉海内。从中学起刘自椟即师从陕西著名学者贺伯箴先生学习诗文、书法。贺先生曾任陕西省图书馆首任馆长,学识宏富,才气过人,于书法四体皆工,尤以篆、隶见长,时人得其纸片者皆奉为枕中秘宝。在贺伯箴先生的熏陶和影响下,刘自椟早年即临习《峄山碑》、《会稽石刻》等先秦碑刻,后遍临清代邓石如、吴昌硕等诸位书家,并广泛地吸取甲骨文、金文法帖特点,博采众长,成为当代蜚声海内外的篆书大家。其篆书以大篆为基调,融大、小篆为一体,用笔逆入平出,藏头护尾,守黑飞白,高古浑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日本《知远》书道杂志1990年7月出刊特集评价刘自椟教授为当代篆书第一人。日本高崎书道会会长金泽子卿先生曾诗云:“学古创新风气披,天真流露最清奇;绝伦妙笔凌秦汉,自椟名声海外知。”新加坡书坛名宿潘受评赞刘自椟教授:“瘦硬痛甚老不枯,别开生面继三吴;刘翁才气何精悍,古篆名声冠古都。”1979年日本书家渡边寒鸥在西安会见刘自椟教授后赠诗云:“二十年前识大名,今春幸得逅古京:人书再逢人书健,不老豪端凛凛鸣。”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曾评价刘自椟教授的篆书:“刘自椟以刚与柔与渴三种因素互相渗透奠定了他成为当代颇有成就的篆书家的地位。”

刘自椟先生的篆书之所以会享誉海内外,主要源丁他鲜明的艺术个性。

一、圆动婉通 力弇气长

篆书最大的特征就是圆中有劲直之美。篆书线条只有劲拔才能立得住,站得稳,圆的有精神、有生气。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若驰而不严,剽而不留,则其所谓曲直者误矣。”就是说篆书如圆而无劲气,曲而无直致,就会松弛疲弊,流于“蚯蚓笔法”。刘自椟教授的篆书下笔时常以沉稳厚重的中锋逆入,万毫齐力,迟涩,顿转,然后中、侧锋交转以急、重之势半出,收笔时虚空回锋,所出线质劲气十足。刘熙载在《艺概·书概》还指出:“篆取力弁气长。”并认为这是不同于隶书“奋笔”的“运笔”之故,“运笔”也就是许慎释篆所说的“引笔”。可见,“引”、“运”二字乃是篆书用笔的真谛。黄子高《续二三十五举》闸发“引”字精义道:“《说文》:‘篆,引书也。’此字解得最好,盖为引笔而书之也……引而上行读若‘磔’,引而下行读若‘退’。所谓‘引而上行,乃笔从下而上’……此等前人未经说破,余读许氏书乃悟得之。”刘自椟教授的篆书从金文、石鼓文得到了沉雄劲健,又从秦代小篆、邓完白篆书得到了圆转流动,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融会于笔端,将“引”、“运”二字运用得炉火纯青。刘自椟教授的篆书线条圆劲飞动,弹性十足,峻涩间行,笔势内恹,节奏感特别强烈,出锋之前更是纵笔疾行,自然地形成渴笔飞白,力量推举而凝重,气息充盈而悠远,真可谓力肆而键,声宏而长。

是刘自椟教授的篆书“菲芳桃李四十春”。此幅字线条圆劲、饱满,婉通而有力度,峻利而取涩势,笔力强劲但不狂放,墨色厚重但不滞浊。这种变化全然是他随意而写,但无不体现出刘自椟教授篆书用笔的熟谙。七个字中的线条起笔多为圆笔,在转折处方、折、圆并旌,化方折为圆转,方中寓圆,多面出锋。特别是在收笔之前形成有如万古枯藤的飞白线条,并能够以方笔急停,如同音乐之声戛然停止,从而使墨的节奏韵律与笔的提按动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如壮士回腕的线条,产生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形式美。这一点)卜但在金文、石鼓文的拓本中看不到,就是由清代至近代诸多篆书大家的笔下也很少见。

二、曲伸自如“龙德”之美

龙,在华夏文化传统里,有着悠缈遥远的时间和广阔无垠的空间,有着崇高的文化地位和丰富的美学内蕴。特别是远古神话传说里关于龙图腾的描述,到了《周易》之中,演变而为关于龙爻辞的哲理。“龙德”,作为篆书的美学概念,出于《周易》的《乾卦》之中:“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经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_人人造也。”并且把“潜龙勿用”解作“龙德而隐者也”;把“见龙在田”解作“龙德而正中者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以说“龙,变化而自用者也”。如果说草书是“飞龙在天”的动态或显态的、威灵赫赫的龙德,那么篆书则表现了善于生长,富于变化的静态或潜态的、蛰跃在渊的龙德。

甘旸在《印章集说》论篆书云:“篆故有体,而丰神流动……然有轻有重,有屈有伸,有仰有俯,有去有往,有粗有细,有强有弱,有疏有密……”这用来概括篆书的“龙德”之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我们欣赏刘自椟教授的篆书作品,无不富于“龙德“之美。刘自椟教授篆书在结体上以石鼓文为基,虢季子白盘铭文为体,其他金文为用,小篆为法,在字形上以大篆为主,小篆为辅,根据所需,灵活应用。观其书法若天崩地裂,电擎甫呜,犹如天兵列阵,神骏长嘶,使读者惊心动魄,思绪万千,而其中每一个字更是屈伸自如,变换不拘,常常有意识地将以方配圆,以曲映直,刚柔相济,阴阳共生的哲学理念贯穿于笔法和字势之间。请看所书的“淡泊”二字,在两个“水旁”的处理上颇具匠心:“淡”字水旁为舒展之曲线,如江河直下,奔泻千里:“泊”字水旁则为婉转之曲线,特别在收束处向右回弯,如江河迂回,蓄势待发。充分表现出书家创作在统一之中追求变化之情趣。再看他所书“宁静致远”四字,“宁”字中的“心”字之斜,配字低“皿”字之正,使整个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致”字中的左部取横势,右部取纵势,左右收放自如,对比强烈。刘自椟教授还从莫友芝用刚笔、吴熙载用柔笔、杨沂孙用渴笔中悟出了将隶书之法、行书之意、草书之态融入到

篆书之中,使结字更加灵活多变,姿态横生,或随态而弯,或依势而曲,或蟠屈沉潜,或矫突伸展……总之,刘自椟教授的作品线条灵活游动,结体奇变不定,如神龙见首不见尾,或言点睛而欲飞,呈现一片神行的境界,似有无尽的生长性和变化性。

三、抒情写意 洒脱自然

直抒胸臆,既是书法家艺术创作的根本,又是书法创作中最难表现的内容。书法艺术的抒情性有着丰富的内涵性和多面性。可以说,名家与一般书家之间的差距,就表现在把握作品的抒情性上。蔡邕在《笔论》中说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是中国书法美学史中最早的“表情”理论,创作美学,它是书法“造型美”开始流向“表情美”的表征之一。后汉书《本传》说蔡邕“善鼓琴”,并载有他关于“焦尾琴”之类的著名的故事。看来他也是将自己的演奏经验给概括了进去。但无论是书还是琴,都强调了应有的心态:从容致思,颐养神气,宣和情致,疏散郁闷……,归结起来就是“随意所适”。书法的抒情性,人们总以为只有用行书、草书才最能体现出来。其实楷书、隶书、篆书也同样能体现书家的感情、情绪。由于书法的抒情性是凭借直观的点线曲折地反映出来的,因此观赏者必须在全面认识书法家之后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诚所谓“字如其人”。刘自椟教授的篆书就是他自己的“心画”,他心灵波动的轨迹,更是他耿直、沉稳、倔犟、诙谐、蒙迈性格的物化形态!除自然地以点画为性情以外,有意无意地在书作中流露出某种情绪更是刘自椟教授篆书的又一特征,就是一张小小的签条也能清晰地表现这一点。他为陕西人民山版礼出版的于右任先生作品《醉高歌二卜章》的题签:线条流畅,波磔自如,笔势飞动,姿态多变,结字中宫紧收而纵横舒展,更有动势特盛的行草书款与之相辅,整个签条确实称得上“笔歌墨舞”。这也许是刘自椟教授为同里先辈近世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墨宝题签别有一番欣喜之情所使然吧!再看他为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金文三种》题签:“金”字四点的左右飞动,“文”字撇捺的长短参差,在原本沉稳严谨的篆书中透射出生动活泼的情趣,使古老尘封的金文书体立刻焕发出生命气息。“一叶知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影,两张签条完全可以看到刘自椟教授寄情于点画之间的深深的情怀!在最古老、纯观赏的篆书艺术中能“出新”、“避熟”,融铸古今辟蹊径,自出机杼开新河,刘自椟教授不愧是当代书坛的篆书大家。

参考文献:

[1]金开诚.中国书法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金学智.艺概评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3]黄子高.续三十五举[M].北京:民国商务印书,1929.

[4]孙振声.易经入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

[6]赵宏.篆刻备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崔宝堂.刘自椟书法艺术撷英[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柏一林]

推荐访问:开新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