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学习型组织 提升大学竞争力

摘要:文章分析了信息、知识和学习三者间的关系,结合我国大学实际,针对我国大学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各环节,围绕信息、知识、知识管理提出了具体详细的改进建议,并从学习的三个层次详细阐述了大学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大学 教学 科研 知识管理 学习型组织

入世将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学也不例外。除了军事、警察、政治、党校等特殊教育和国家义务教育之外,我国在其他教育领域均对世贸组织做出了开放的承诺。外资一方面会加剧优秀生源的争夺,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竞争、近距离观察给我国大学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如何利用好这一绝佳的学习机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我国对世贸组织承诺开始兑现前的3-5年过渡期内我国大学应尽快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型组织有许多不同的定义。哈佛商学院的Garvin(2000)指出“学习型组织是熟练创造、获取、诠释、传播及保有知识,有目的地根据新知识和见解修正其行为的组织。”可见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及知识管理密不可分。Kahaner(1997)认为知识和信息不同,信息是事实而知识是才智。信息经过处理、消化、吸收可变成人们有用的知识,因此同样和学习型组织紧密相关。正如Harley Davidson属下模拟设备公司首席执行官斯塔达所言:学习型组织的生命线是一个自由、开放、便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系统。

信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是知识丰富的源泉,信息对大学师生员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具备信息能力的人知道如何学习,因为他们知道信息的组成、知道如何发现信息、知道如何使用信息并能用于指导他人。因为他们经常为手头的任务和决策寻找信息,所以他们是终身学习者。因此丰富大学信息资源、增强师生员工信息能力、养成良好查找信息的习惯对于提高大学的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大学、促进终身学习都将大有助益。

大学图书馆对于广大师生员工的信息查询、信息能力的培养、学术氛围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围绕信息我们仍可进行许多改进与提高。

第一,大学图书馆限于经费购买信息材料时必然有所取舍,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不妨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各专业师生代表意见。

第二,因为资源有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预约服务显得较为重要;通过限制一些热门书刊的续借次数一方面使借到书的读者抓紧时间学习,另一方面给急需的预约者创造使用的机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创造更多接近资源的机会。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有院系两级机房,院机房每次一人值班为师生提供免费上机、上网、打印服务。

第四,更多的有效信息交流。泰国亚洲理工学院根据各人的身份可从电子信箱收发相关信息,另外,根据各人意愿通过协议还可接受各自感兴趣的团体及其成员的信息。

第五,定期组织各专业、各学科相关人员讨论各领域重大发现对各学科的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将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给相关人员,使他们随时把握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最有效地运用世界范围的科研成果促进各自的研究工作。

知识和知识管理

和信息相比知识和知识管理与学习的联系更为密切。知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学习,同时又是学习的重要对象。Rastogi(2000)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协调组织内个人和团体在追求组织主要目标时获取、创造、贮存、分享、传播、发展和运用知识活动的系统融合的过程。”该定义和Garvin(2000)学习型组织定义有许多共同点,因此搞好知识管理能直接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事实上,快速有效地在组织内传播知识是Garvin(1993)提出的学习型组织五个基本特征之一。大学是知识的中心,其知识管理特别重要,也极具挑战性。

将大学学科众多、知识庞大的体系编码化、绘制知识地图并搬上网络能方便师生员工及时了解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进展、节省信息查询时间;而知识地图有助于人们以知识为纽带、以科研教学为目的形成正式和非正式团体、促进团体学习。Robles(1999)认为联合管理和跨学科思考成果一般大于各部分之和并能引出达致组织目标的新的更好的方法。

知识管理应完成四项任务:通过绘制知识地图将有某种知识的^和需要该知识的人联系起来;创建便于知识需求者查找所需知识的知识库;促进知识循环更新,延长知识体系使用寿命;将通过前三个过程共享的知识投^应用。因此,知识系统既有完整、明确、易于查阅的显陛知识,又要包含不易编码、不能编码或暂未外化的隐性知识持有人的信息,并不断更新;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投入使用,更快催生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要完成以上任务不能仅仅依赖简单明了的量化信息、管理工具,也不是一个知识管理官员所能包办的,因为这一工作涉及多学科,显、隐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外化和共享不是一个简单的纯技术问题,它更多地涉及组织的制度、管理,涉及人的心理和意愿。

隐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变成其他人的隐性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鼓励员工将其所拥有的知识显性化;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促进隐性知识释放的五要素为:向全体人员灌输知识愿景;管理好以知识交流为目的的对话;动员知识交流;创造知识交流的合适场合;知识全球化。Davenport和Prusak(1998)认为互惠(贡献知识的人将得到更多的知识作为回报),声誉(被认为有学问的人不仅工作有保障而且可获得提升和高薪)和利他主义(为他人或公司利益而分享知识)是知识共享的三大动因。在大学发表文章是师生员工共享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发表文章员工可获得职务、职称、学历的提升,各种待遇的提高,更多学习交流机会,以及别人的尊重;学生可获得文凭、荣誉、更多更好的工作学习机会。发表文章的动机主要是互惠和声誉。未包含于文章之中可以编码化的部分知识可通过各种交流如报告会、讨论会等分享;无法编码化的知识只有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观察传播,如成立课题组、项目组、鼓励支持有助于知识传播的非正式团队。发表文章之外的分享形式对大学师生员工而言存在两难。一方面,不分享不能实现知识价值、不能给持有人带来声誉;另一方面,分享增加别人知识,对自己竞争地位不利。组织应疏通信息渠道,全球信息浪潮将使原有知识更易、更快过时;建立知识评价体系和知识分享激励机制,使分享者获得应有的利益;创造更多更好的知识交流机会和氛围,交流愈多、原有知识过时的可能性愈大、师生员工愈倾向交流。

创建学习型组织

(一)个体学习

个体学习是其他一切学习的基础。没有个体学习,就不会有任何其他学习。

增强个体自我超越即产生和维持创造性张力的能力对

个体学习无疑有极大帮助。创造性张力源于个体对未来正确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每个人认识能力、对未来的设计能力和愿望是有差别的。组织一方面要把好人事关,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使师生员工提高自我超越能力。领导的表率和组织的支持对员工的自我超越至关重要。组织应尽力帮助师生员工实现目标、维持和增强创造性张力、提升自我超越能力;尽力支持师生员工学习、交流,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为科研创造各种物质技术条件,为师生员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学习手段和理念不断涌现,电子课程便是其中之一。电子课程主要平台是因特网,其他技术如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卫星广播、网络传播、录像带、电脑光盘及交互式电视也可使用。虽然初次制作费事,但电子课程更易更新、更易发送、可与使用者动态交互、更个性化、注重能力、满足团体学习需要、可以低得多的费用利用图书馆资料、介绍聪明学习方式。电子课程以其诸多优点受到参与者好评,在节省费用方面有明显效果,电子课程能使学习者在进入课堂前通过刻画进步、提供反馈在完成学习计划后具备一定能力。课堂教学有助于人际交往、合作、创造和维持组织文化,使员工了解组织如何运作。

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评价对个体学习、自我超越影响巨大。准确的评价能促进自我超越的热隋,反之,则挫伤这种热情。学校管理人员应根据学生素质和考场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如安排好考生座位和监考人员。一般每所大学都有针对考试违规的惩处规定,问题是如河采取措施让每个违规者都受到应有的惩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也存在一个准确评价的问题。大学里除了教师给学生评定成绩外,每学期末学生也要评价教师,一般由学生给教师打分并上交管理部门。如果能准确评价,将有助于学校评估教师和教师自我评价、激励鞭策教师自我超越,因此评估方式及其结果的使用方式值得学校管理层重视。

(二)团体学习

学习型团体对建立学习型组织极为重要,因为团体是现代组织的基本学习单位,被管理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视为学习型组织和个人之间关键的联系纽带;学习型组织必须有团体或更大单位的集体学习并获得这些集体的支持,其中个体组织在一起创造新知识。

Senge认为团体学习从集体中思想自由流动的对话开始。团体学习建立在个体自我超越和共同愿景基础上,协调一致是团队学习的根本,而共同愿景的建立必须靠说服和引导,强制最多只能带来服从、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共同愿景。学习型团体讨论有三大特征:所有参与者必须暂停他们的假设(心智模型);相互视作同僚(不考虑身份地位);有一个使对话顺利进行的“帮助者”。要想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关键是“既确保坦露心声没有任何风险,又提高建设性地相互挑战对方思维的技巧”。

学习型团体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团体。管理共享、设计课程、课堂教学、课题研究、项目开发等都是重要:的正式团体学习型式。其中课程设计强调学科间研究,需各科教师更多协作;课堂教学可鼓励学生多参与、互动、合作。由个体根据兴趣爱好等自愿组成的非正式团体也很重要;有研究甚至认为员工在工作场所获得的知识中70%来自与非正式团体成员的交流与沟通。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团体学习效果,Mazert等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他们邀请性别、地位、出生地、种族等不同的三名教师作试验,要求学生对课堂大事进行反馈,经综合后下次课前师生一起讨论。教师每周接受学生评价,他们通过勇敢暴露自身弱点推动班级公开讨论、客观评价和反馈,通过公开检视学生反馈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向;班级也从自己的分析中受益,学生的主人翁态度不断增长并勇于暴露自身弱点。长期以来如何组织和利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促进课堂教学一直没有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这一尝试无疑极具启发性。

国外大学课堂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参与和团体协作能力。课堂参与占学生总成绩一定比例,有时还比较高。经常有小组作业、项目小组等,这对团体学习无疑有很大帮助。但教师对每一位小组成员准确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大学毕业设计小组成员同样存在一个准确评定成绩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存在“搭顺风车”现象。只要认真对待、采取措施这些问题不难解决。

大学教师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是占大多数的一般学生,以为这样能产生最佳整体效果,但这一心智模型受到了现代管理之父Dmcker的否定。他指出,有一条关于人类的规律是少数上游人群和大量中游人群之间的差别是一常数,推动巨大的中游人群很难奏效。

(三)组织学习

仇明介绍了创造学习型组织的三条途径:建立适合于学习的组织结构;塑造组织的学习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气氛;组建知识同盟。

综合许庆瑞、陈永杰等人观点,为适应学习,组织结构应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开放化。组织层级愈少、纵向流动通过的节点愈少、流动愈通畅,因此应尽量减少组织层级、使之扁平化。组织横向边界愈少、横向流动愈通畅,因此应尽量减少同级机构的数量,合并交叉较多、联系较紧的院、系、教研室,同时也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新学科的生长。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可靠保障,柔性化要求组织易于产生各种跨部门临时团体。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是要简化组织层级,通过向部门、团体和个人授权的方式将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个人、团体、部门学习和创造的主动性,寻求集权与分权、柔性与稳定性、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陈永杰认为鼓励创新和宽容的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它允许失败、热爱差异、利用差异。杨忠将其定义为开放的组织文化,表现为信息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对失败的公开讨论;鼓励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 Welch提出了创建无界公司的观点,即自由分享信息和观点。大学中存在教师、学生、管理^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不同群体及其亚文化,组织应尽力融合各种亚文化,使各群体达致共识形成合力、增强组织凝聚力、增进各群体间相互学习。

知识联盟有利于组织间互通有无、互相取长补短。大学不仅要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而且应开展与企业、政府、社会全方位交流与合作;不仅立足国内,而且放眼世界,扩大知识、信息渠道。

以系统方式解决问题也是学习型组织特征之一。这要求组织成员善于系统思考、善于以全面的、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此外,还应在员工与管理者间建立伙伴关系;建立终身教育制度;注重团队绩效;鼓励员工在组织内部流动,发挥员工兴趣特长,促进员工全面发展;选拔和培养能促进组织学习的管理人员。

结束语

在当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集聚知识的人而非蓝领工人成为永恒。知识的集聚、创新、开发能力愈来愈成为一个组织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作为知识的集散地、发源地,大学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知识吸收、创新、传播、开发利用能力不仅对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愈演愈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求得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影响。

推荐访问:学习型组织 竞争力 创建 提升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