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诗人古明川的四个关键词

2018年初秋一个黄昏,西宁大厨诗人古明川和他妻子、两个壮实未成年的儿子,坐在他们的餐饮城里,有说有笑。洁白的墙上挂着他的书画作品,他小口小口地品着半杯红酒,有些惬意地给笔者讲述了他在大时代里的人生经历。

关键词一:万元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拂每一个人的心灵,万元户成为当时的一个流行词。“万元户”就是指存款或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家庭居民户。在那个年代,万元户可是红人,了不得,那时候国内物价大概是米价0.14元、肉价0.95元,压岁钱0.1元至0.2元,工人工资一般是每个月28元左右。作为一名70后,古明川回忆说,当时他们一家人住在南川西路一个大杂院里,他们全家人的愿望就是成为万元户,风光一把。他父亲在野外做地质调查,母亲在工地上做临时工,扛水泥沙子。

上小学五年级的古明川就利用假期到家属院锅炉房卸煤,每卸一车五吨煤可以挣两元钱。古明川一家人还在煤房里养了十几只鸡,每一个星期凑够一筐子鸡蛋,一筐子装有五六十个鸡蛋,他母亲就带着他拎到南川东路马路市场叫卖。每天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古明川还要到郊区田地里拾取菜农遗弃的菜叶,装在蛇皮口袋里背回家喂鸡。

上小学时,古明川认识的一个叔叔在书店里工作,逢年过节他到古明川家里做客,送给古明川的礼物,就是几本小人书。古明川积攒下来,加之自己用零花钱买的一些小人书,一共有三十多本。上小学五年级时,古明川就在周日摆小人书摊,路人看小人书,不管看多少本,付给古明川一分钱就成,每天他能挣六分钱。

古明川十二岁时,家里拿出积蓄买了一台织手套的机子,因为父母还有工作,古明川和他姐姐就成了织手套的主要劳力,他们都是在完成作业,利用玩的时间织手套。每个月古明川能织出1500双手套……他们全家人在辛苦劳作下,历经数年时间,最终成为了万元户。

1984年,古明川一家人在家属院里率先买了一台在当时算是超大的21英寸彩色电视机和一辆凤凰牌自行车。

古明川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每个家庭拥有的电器并不多,他家1984年就买了个“牡丹牌”电视机,当时也是我国最早生产的彩色电视机,质量一直挺好,直到前几年才把它给卖了(当时还能正常接收电视信号)。他现在想想觉得多少有些可惜,毕竟跟随童年的回忆附在它的身上,显示屏后面大大的后脑勺像是装下许多回忆的故事,这也是将它遗弃的原因之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的审美要求,不过这一切也阻挡不住它承载一个时代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口。

那个时候,谁家里有个电视机便是邻里互相拉家常的话题。一有好看的电视剧,大家便能准时来看,堪称除闹钟以外唯一准时的时代产物。所以他家电视机旁往往都是人头涌动,邻居们都来他家看电视。因此他家的沙发换了好几个,父母并不埋怨,和气面孔也是深受周围邻居愿意来看电视的原因之一。那个时代的电视机赋予的是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也是这个家庭能否被周围邻居接受或者能否融入群众基础的表情,当然也是反映这个家庭和睦相处的一个标准。

电视机里总是流露着缤纷多彩世界,《霍元甲》里的主题歌,他们这一代人到现在都还会唱“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开口叫吧,高声叫吧,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最终必送命,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时至今日,此歌依然让古明川心潮澎湃,豪情万丈。

“家庭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这一切源于改革開放的好政策,现在想起当年‘万元户’这个流行词,我们依然激情满怀!”古明川动情地说。

关键词二:筒子楼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古明川一家人同许多西宁市民一样,住在筒子楼里。

由于过去的房子一般由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连着多个单独的房间,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而筒子楼主要的问题便是人均居住面积过小,每户只有一个居室,全栋没有厨房。因此造成的最大困难便是,大多数职工成家后,加上自家长辈小孩,常常是三代同堂,一居室的居住环境导致家人之间没有隐私,还会互相干扰。

古明川说,由于当时西宁的筒子楼外墙多为红色,人们又把筒子楼称为红楼。筒子楼的卫生间修在家属院里,是上百户居民共用的公共厕所。有时候冬天夜里,为了安全和方便起见,一些居民便买了尿壶或尿桶,当天亮了,就拿着尿壶或尿桶到公共厕所,将尿壶或尿桶清理干净。

筒子楼里没有自来水。古明川说,他们就拿着水票四处买水吃,大人挑着满满两铁桶水晃悠悠地从院子外面挑回家,古明川则拎着一铁壶水,跟在大人后面屁颠屁颠。

筒子楼里没有厨房。古明川他们和邻居们就各自在家属院里盖一间小小的厨房,墙是红砖头垒的,房顶用牦牛毡遮盖。先是用柴火做饭,数年后,又是煤炭做饭。古明川忘不了,每次做饭,烟尘熏得人直咳嗽,有时一脸烟灰色。

就这样古明川在筒子楼里住了十多年,1989年,他们一家人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楼房——一套面积45平方米的房子。古明川说,这套房子虽然有些小,但有独立的厕所和厨房,还有暖气、上下水,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000年,古明川结婚,父母出一部分钱,他出一部分钱,又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婚房。2008年,他们一家人又搬进了一套面积130平方米,且带有一个小花园的商品房,加起来共有两百多平方米。

2018年注定是一个值得记住的特殊年份。它既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20周年,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40周年。

从最初的筒子楼,到单元房,再到如今的商品房。古明川说,住在筒子楼里,靠着全家人奋力拼博,购置了黑白电视和自行车。搬进单元房,电器品种就增加了,比如卡拉OK机。现如今在古明川的商品房里,家电一应俱全。自行车早已被私家车取代,

2001年他买了一辆面包车,2010年他花了8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2013年他花了50万元买了一辆所谓豪车。他说,想当年在西宁自行车是高档代步工具。随着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滴滴车等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自行车淡出人们视线。这两年,色彩绚丽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城市街头。

古明川不住地感慨,时代变化真是快!他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年他家住在筒子楼里时,买的那部织手套机,加工生产的手套被厂家统一回收,没干几年,因厂家改革,引进先进设备,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因此,古明川家的那部织手套机就派不上用场了,他们不得不另想出路,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学习,去劳动,去创造。同样这家手套厂也在时代大潮中转型。

古明川依旧难忘住在筒子楼里的那段时光,邻居们相互问候,相互交流,相互比拼。大伙儿都想改变自己,不断充电,不断探索,吃苦在前。古明川说,如今一些老邻居还能相聚,大伙儿的生活水平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哈。

关键词三:创业

古明川初中毕业,考上了一所石油学校,可是他不感兴趣,就开始在西宁一些饭馆后厨打杂。他上班的第一天,大师傅让他做的第一份事:杀一只鸽子。可是他不会杀鸽子,他狠着心给鸽子的脖子上抹了一刀,鸽子的气管没破,但血管破了,鸽子满屋子飞,血像天女撒花,洒到每一个人的脸上。满脸是血的古明川吓坏了,他被大师傅骂得狗血喷头。从那以后,古明川发誓今后自己要当大师傅,还要当老板。第一个月工资,他领了95元。

为了学到更精湛的厨艺,古明川在一年内换了10家饭馆打工。他上下班从不乘车,坚持步行,晚上十一二点下班,如果太晚了,就由一名发小陪着走回家。一年后,18岁的古明川到烹饪学校学习了半年,考取了国家一级中式烹饪证书。之后,去新疆流浪、打工,并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1999年,父母想让古明川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觉得打工和创业风险高。但古明川决心创业,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些积蓄。他和妻子在西宁尕庄开了一家小炒店,营业额每天最多300元,最少只有8元。但古明川坚持诚信经营,坚持物美价廉,慢慢的生意就好转了。2004年,小两口扩大经营,开了快乐美食城,面积1000平方米,雇了数十人,生意红红火火。

古明川说,他17岁开始学厨艺,在餐饮行业拼搏了二十几年。2000年,他毅然决定放弃到大酒店上班的机会,而是筹措资金,从零开始,开了一家小饭馆,如今他有了自己的餐饮企业。而这一切,都是受益于改革开放!

“现在,西宁大中型饭馆越来越多,许多消费者过节时都喜欢到餐饮场所聚餐,人们对饭菜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古明川经常研究菜品,并自创菜品。身为一级厨师的古明川与川菜有着很深的情缘,尤其是对豆腐的创新做法上,颇有研究。他自创肉淋豆腐和南疆豆腐等符合中老年人口味的菜肴,香而不腻,深得大家的喜欢。“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给亲朋好友们打电话,让他们过来品尝几样新菜,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古明川笑着说,厨艺是需要不停地磨练和提高的,他经常去外地提升自己的厨艺,“不管何时何地,人都要不断学习。”

古明川見证了西宁人进餐馆尝鲜的历程。可以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西宁人进餐馆尝鲜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哪家人有红白喜事,都愿意去餐厅设宴款待。自助餐在西宁还流行了一阵子,每人10元管吃饱吃好,然后,又是流行吃火锅,许多人都好奇要去尝一尝。什么鱼翅、什么鲍鱼、什么海参等高档食材一古脑儿地端到消费者面前,来自全国各地的菜系、美味把西宁搞得香喷喷,人声鼎沸。进入21世纪,丰盛的饮食导致了肥胖、糖尿病、“三高”等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产生,追求长寿的世人开始青睐健康饮食。人们的饮食习惯,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外卖行业热火朝天,什么样的味道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每一位消费者的手中。

“进入新时代,我们美食城的管理模式和经营定位都有重大改变,特别是注重环保,后厨引进新设备,干净卫生多了!”古明川说,40年,改革开放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关键词四:梦想

中国梦,每一个人的梦。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古明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

古明川长得敦敦实实,一脸笑容,一副憨厚的样子。在西宁餐饮业,一提起福禄巷南社区居民古明川,都知道他除了是大厨外还爱写诗作画,至今已经写了一千余首诗。

古明川17岁开始学厨艺。也在那一年,他迷上了写诗作画写书法,尤其喜欢写关于爱情和赞美家乡的诗。“我在异乡的大地/没有看见我的影子/在梦中回荡着母亲的声音/来一斤青稞酒/大醉/也要用坚强的微笑保留高原的风格”。这首诗选自古明川的《青海,我的故乡》中的其中一节。

“算起来,我都已经写了20多年的诗了。”古明川掰着手指算。2008年起,他用网名“古哥的歌”在网络上发表诗歌,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和点赞。2013年他和一位诗人合出了一本诗集,名叫《灵动的心草》。“以诗会友,其乐无穷,写诗作画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让我乐观豁达。”身板结实的古明川一谈起诗歌,关不上话匣子。他认为,诗是心灵的泉涌,应自然而流畅,因此杜绝矫揉造作,追求韵律与意境的统一与和谐。2017年12月,古明川偕同在艺术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的张世旭、傅贵宁、季鸿、吉正龙、马革,举办昆仑六友诗书画印艺术展,其中古明川有13幅画作参展。

创业成功了,理想实现了,他对西宁充满无限感恩,不断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2014年,西海都市报“好人好报”公益活动启动,很多社区好人的故事都呈现在了大家眼前,为全社会传递了正能量。作为西海都市报的忠实读者,古明川也一直在关注“好人好报”的公益活动。“每次都关注相关报道,后来我发现这个活动真的不错,都是在给好人送精神食粮。”古明川说。

古明川感动于社区好人的故事,“我想,社区里的好人虽然很普通,但他们的品德确实激励了我们。”因为感触太深,他为“好人好报”公益活动写了一首诗:《温暖——致西海都市报好人好报活动》,并发送到了微信朋友圈里,他希望用这首诗让大家秒懂“好人好报”活动,感知正能量。

经过创业之路的艰辛,并且在青海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古明川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感恩”。“做我们这一行,就是要取之于社会,也要回报社会,在我赠送《西海都市报》的名单里,有很多依然是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我觉得他们当时帮助了我,我有能力了也该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也随时读报,关注社情民意。”古明川说。

古明川现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西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作协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青海省书画院理事、青海省诗词学会会员、青海省楹联学会会员、政协西宁市城西区第七届和八届委员、工商联城西区执委。在《雪莲》《青海日报》《诗刊》《中国当代文学诗歌作品集》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刊等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诗歌。他的写作经历被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在经营餐饮企业的同时,他以诗、书、画会友,其乐无穷。

前不久,古明川为颂扬改革开放40年,特意写了一首名为《辉煌,瞩目的幸福时光》的诗作:此时的西宁灯火辉煌\我感慨,因为我深深品味到改革开放硕果累累\我骄傲,因为我深深爱着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光\我自豪,因为我曾不止一次举起酒杯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他由衷地说:“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努力和奋斗,在建设新青海和幸福西宁的征程上,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作为。”

推荐访问:大厨 诗人 关键词 古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