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百万台湾老兵的归乡路

1949年,蒋介石的部队在大陆败局已定,百万大军跟随蒋介石进入台湾。百万大军,意味着超过百万家属仍然留滞大陆。这一别就是40年。

40年,青丝早成白发。这40年中,国民党军人上演了一出当代台湾最无奈的悲剧。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人们可以听见岛上千万声难眠的叹息,像海峡的潮水一般难以平息。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掌控的国民党中常会,决定终结乃父制造的这些数不清的人伦悲剧。走了40年返乡路的老兵们,至此才真正踏上归途,也正是他们,启动了两岸关系和经贸往来的前奏。

2007年10月,台湾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走过了20周年。20年来,已有难以计数的台胞踏上祖国大陆的土地。说起漫漫归乡路,他们心中有数不尽的亲情乡情祖国情,尤其是百万台湾老兵。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蒋介石刚刚撤退到台湾之时,在1950年的几场讲演里,几次提及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队,竟然至少有3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数字:50万人、80万人与100万人。

姑不论国民党军队的准确数字,这“百万大军”或者“50万军队”,都是蒋介石从大陆调集到台湾的天真无邪的年轻人。这些年轻小伙子,十之八九是单身汉,因为长年战乱,这些孩子们多半没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人甚至目不识丁。

一旦脱下军装,这些囊中羞涩而身无长技的年轻人,便四顾茫然。初来的时候,没有人听得懂闽南话。这些孤独的灵魂,不知如何立足于陌生的热带岛屿。

来自大陆各省的退伍军人,离家时不过弱冠之年。一般人的弱冠之龄,正是黄金岁月,然而,这些追随蒋介石到台湾的第一代国民党军,受限于当局早年之军人禁婚规定,许多人终生未婚。

在那个两岸敌对、天天喊打喊杀的年代,台湾地区军民稍与大陆方面联系就有可能被冠以“匪谍罪”论处。有些老兵想跟老家通信,一是台湾当局禁止,二是大陆重新进行过行政区划,记忆中的地址已成历史,连只纸片字都传递不到朝思暮想的亲人手中,返乡探亲是难如上青天的奢求。诗人余光中写过,“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是老兵的集体哀怨。

何文德是“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会长。他回忆说:“那时请他们(华侨)回家经过香港时,帮我把信丢到邮筒里,就是这样和家里联络上的。”除了透过与大陆一水之隔的香港,美国、日本也是外省老兵转信的中间站,“大信封里的小信封”,是外省人的共同记忆。

“有家归不得,无处问死生”,是当时老兵们的无奈。毕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娇妻美眷无法相伴,“反攻大陆”的声音日渐稀少。老兵们只能自力救济解决问题。

原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去世前不久,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首题为《望大陆》的诗,正是数十万退伍军人的心声。

国民党安抚无效

长期严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三不政策的国民党当局,早年唯恐退伍军人偷偷回到大陆老家,致使台湾兵员缺额,影响到台湾当局的“安全”。因此,以严刑峻法禁止退伍军人返回大陆家乡,长期以来始终是国民党当局牢不可破的基本政策。

在蒋介石的命令之下,成立了“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辅导会成立初期,当局还争取了不少美国军援经费,投入相关设施和工作项目。

但是,不准老兵返乡,长期压抑的结果,终于把老兵积压心底二三十年的怨气,一股脑全发泄出来。中国历朝历代,有哪一个政权,不准自己的人民回家?一个政权竟然能够“划海而治”,不准许人民越雷池一步,禁止人民回故里和亲人团聚,如此的政治局面,亘古未有。

蒋经国是辅导会的创会副主任委员,第一任主委是从来不出头的严家淦。第二任主委就是蒋经国。对“荣民弟兄”的安置和照顾,向来是蒋经国自我期许责无旁贷的任务。他曾亲自带领退伍的“荣民弟兄”,修筑台湾著名的中部横贯公路,直到蒋经国正式接班,脍炙人口的台湾“十大经济建设”,犹处处可见退伍老兵流血流汗,老兵为台湾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奇迹”,立下了汗马功劳。

逐渐进入垂暮之年的国民党老兵,再也按捺不住澎湃汹涌的想家心绪,思乡心切却有家归不得。受当年走街头抗争路线的民进党党员启发,这些一辈子忠于国民党当局的老兵,也模仿民进党群众,不断透过街头示威抗议、议会陈情、媒体喊话等等呼吁途径,向当时的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强烈要求准许老兵回大陆老家,与亲人团聚,落叶归根。

“老兵自由返乡运动”

2007年6月,当时推动老兵返乡运动的灵魂人物重新齐聚一堂,忆起1987年4月,他们成立了“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老兵们穿的白色衬衣,正面印有鲜红色“想家”,后面是“妈妈我好想你”,在街头上散发了8万张传单。

他们只不过是要找回亲情,但是在当时这个运动被视为大逆不道。当年的要角之一姜思章回忆说:“连想家都是罪名!”他为这场老兵返乡运动撰写了文宣:“想回家,怎么办?”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那一年的母亲节,老兵首度集体以“母亲节遥祝母亲”的名义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大会。当一整排的“想家”在台上一字排开,台上台下哭成一团。他们展示着“捉我来当兵,送我回家去”、“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等标语牌,合唱歌曲《母亲你在何方》:“雁阵儿飞来飞去,白云里;经过那万里可能看仔细。雁儿呀,我想问你,我的母亲在哪里……”斯情斯景,在场者无不动容。

这就是“老兵自由返乡运动”的缘起。这个运动台面上的主角是老兵,幕后的推动者却是范巽绿、杨祖、许国泰等民进党人士。他们号召老兵打破“绝对服从”与“忠党爱国”的政治信仰,向当权者要求自己的权利。

老兵返乡运动对国民党形成莫大压力,姜思章回忆说,再大的权力也不能阻挡想家的亲情、回家的人性本能。加上当时社会的同情,不分党派、不分省籍的群众支持,因而终能促成返乡探亲的开放。

当时台湾媒体对于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亦持支持态度。1987年8月,台湾《自立晚报》报道了一份民意调查,认为民众前往大陆探亲“早就应该开放了”的比例达到64%,“现在正是适当的开放时机”亦达24.6%。此一数据显示老兵的诉求已成为“普台价值”。

蒋经国开放探亲

1987年5月,由于大批“荣民弟兄”聚集在“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门口,并且和辅导会的安全警卫人员发生肢体冲撞。重病缠身的蒋经国听闻消息颇为不满,“荣民弟兄”是建设台湾的功臣,怎么可以不理会他们的情绪反应,一味弹压抵挡他们想返乡的情绪呢?

他决定立即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宣布“荣民弟兄”可以探亲的名义,返回大陆老家。

消息发布后,全台湾近40万老家在大陆的老兵,心中无不欢欣鼓舞。

1987年10月14日,蒋经国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通过有关探亲的决议案。主要内容如下:“反共国策与光复国土目标不变;确保国家安全,防止中共统战;基于传统伦理及人道立场的考虑允许国民赴大陆探亲。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之亲属者,得登记赴大陆探亲。”

10月15日,时任“内政部长”的吴伯雄正式宣布“行政院”的决议案。民众赴大陆探亲,一年可有一次,一次3个月。美国国务院当日发表声明,对台湾这一举措表示极大欢迎。

当日全岛上下无不欢欣。当时,两岸根本没有协商管道,但是在双方都有意开放之下,台湾老兵终于突破长达38年的禁忌,可以名正言顺地返乡探亲。

10月16日,台湾“经济部长”李达海就开放探亲发表讲话称,对台湾厂商与大陆直接通商,将采取干预手段,予以法办。台“交通部”观光局当日决定,台湾旅游行业不得直接与大陆旅行社接触。显示出当局对开放探亲仍有保留,力争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

台湾媒体记载,1987年11月2日,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及信函转投,当天预定上午9时开始登记,凌晨就人山人海,办妥手续的多达1300多人。12月,第一批探亲老兵终于踏上返乡路。台湾红十字会为办理老兵返乡准备了10万份申请表格,半个月就被索取一空。

1988年1月19日,由民进党人王拓率领何文德、杨祖等25人组成的探亲团抵达北京。他们手持“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返乡探亲团”的小旗子,旗子上印着两岸地图,一群白鸽正由台湾向西飞进大陆,旗子的意涵当然是诉求和平。当时探亲团还仿贺知章诗句以自况:“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

“探亲热”的兴起

大陆当局对于台湾老兵返乡探亲也抱着开放的态度。“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夫人陈香梅女士回忆说,“其实,台湾老兵回乡探亲也是邓小平先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老兵回乡探亲问题在台湾已经非常突出。在我第二次回国时,小平提议,可以先让在台湾的老兵回家探亲。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老婆、孩子。这样,我才去台湾,向台湾方面转达了这层意思。双方一拍即合。没有两年,就出现了台湾老兵的回乡潮。”

开放台湾民众探亲后,大陆方面立即响应,当时两岸官方依然遵循不接触的原则,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等民间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老兵在大陆的亲属,很多人接获中旅的通知,告知亲属回乡的时间。

1987年10月15日,台湾“行政院”通过《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宣布自12月1日起,民众可赴大陆。就在宣布的前一天即10月14日,中国国务院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探亲一事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谈话,对此表示欢迎。10月16日,中国国务院即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反应之快,前所未有。

随后,大陆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及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负责人发表相关谈话。当时,两岸最热的话题就是探亲。

1987年12月13日,香港《亚洲周刊》在创刊号中以《笑声泪影回乡行》为题刊发了封面文章。文章说,对国共双方而言,“探亲热”既是严峻的考验,又是难得的机运。“显然,这是蒋经国和邓小平演出的最后一出戏,可能会大大推动政治经济改革以至统一。但是要迈向对话,前途崎岖。”

几家欢喜几家愁

开放返乡探亲,对老兵来说固是一喜。但是,跟随而来的却是忧、是愁,甚至是更大的悲伤。小吴从小就听爸爸说,爷爷、奶奶应该早就作古了。可是,小吴的爸爸返乡探亲前,还是抱着那么一丝期待,希望海外亲友的转告都是错误的。然则,结局只是印证了海外亲人的转告是真实的。小吴爸爸的第一趟返乡探亲之旅,竟是扫墓之旅。

另一个在开放探亲之初所始料未及的“麻烦”是,两岸隔绝近40年之后,“台湾人有钱了”,于是有些老兵在台湾的家属总以为“大陆人很爱钱”,甚至有“一直在要钱”的印象。

一位“外省第二代”说,“1989年,两岸才刚开放没几年,爸便一个人回湖南省桂阳县的老家,祖父祖母早在1960年代过世了,老爸的亲弟弟也于1980年去世,家乡的亲人只剩老爸亲弟弟的老婆及3个儿子,但不知为何从那次探亲回来之后,老爸便陆续寄了不少钱回去,对此我非常不谅解,因为我们的家境也不富裕,爸何必为了寄钱回老家而苦了在台湾的家人。”

然而,开放的好处就是可以相互增进了解,缩短距离感。这位始终排斥陪父亲返乡探亲的人士大学毕业结婚后,终于跟老公陪着父亲走上探亲之路,也跟着父亲去拜祖坟:“老爸边拜边哭,大家也都很难过。父亲说他对不起我爷爷,没有尽到孝道,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说真的,两岸分离造成的历史悲剧,骨肉分离、妻离子散,不是父亲的错,但痛苦却要父亲这群老荣民承担。”

她同样想起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老兵境遇各不相同

老兵返乡探亲,固然在大陆出现了悲喜交织的画面;但是,在台湾同样又出现了另一种始料未及的现象。那就是老夫少妻。

据《中国时报》2003年11月的报道:“隐身在台北市信义区的大我山庄,是近千名老兵的家。上百间单身老兵宿舍,现在成为部分大陆淘金女的落脚处。现在的山庄早已悄悄变身为‘大陆新娘村’。”

报道还称,“大陆新娘‘老少配’引起台湾境管局的注意,认为年龄差距太大是大不幸。然而大我山庄有300余对老夫少妻,夫妻年龄相差30岁仅是起步,差40岁以上均属正常。”

夫妻之间相处是苦是乐,外人无从评断,大我山庄在老兵探亲后,大陆新娘纷纷进驻,老夫少妻在添了喜乐之后却也有了悲苦:“56岁的江西籍李大姐,是山庄里的资深大陆新娘,嫁到台湾7年多,老公却在她差9天即将领到身份证的时刻,因为心脏血管栓塞,在荣总医院手术台上从此没有醒来。最后关头拿不到台湾身份证,李大姐有遗憾,但对过世的老公,李大姐心中有更多的不舍。”

有的人好不容易临老找到终身伴侣,风烛残年老来得子,可惜天不假年,想要享受含饴弄孙之福,难如上青天。有的老兵弟兄娶妻时已是花甲之年,老夫少妻,妻子多半冲着老兵手里的积蓄,等钞票骗到手,一走了之,使其终生心血一夕成空,类似的悲剧时有所闻。

当然,众多老兵之中,儿孙满堂、不愁吃穿的也不在少数。有的老兵,做生意发了大财,成为海峡两岸知名大老板、坐拥亿万财富的人。机遇不同,各人的晚年生活,也各不相同。

近年来,台湾传媒经常报道某退伍老兵,亡故之前把毕生积蓄全数捐给贫苦人家的故事。有的慷慨解囊的老兵,半辈子靠捡拾破烂维持生计,一块钱一块钱地积攒,凑成100万,这钱本应是他的棺材本,最后竟然全部捐给社会弱势团体。

开启两岸开放大门

让老兵回家,是国民党继其解除“戒严”之后,蒋经国送给老百姓最实惠的一项精神礼物。然而,一旦两岸打开了自由探亲、自由旅游的“闸口”,不仅仅为百万老兵受惠,其他2000万不是老兵的台湾老百姓,也共蒙其利。

紧接着老兵获准回大陆,一般老百姓也以探亲之名,行观光旅游之实。台湾的老百姓沾老兵之光,也可以借机回大陆寻根、祭祖、饱览大好河山壮丽风光。老兵带着复杂的心绪,带着“近乡情怯”的心情,步上返乡旅途;而本籍台湾的民众,则是带着尝鲜的心态,到大陆走马观花。两类人的心态,完全不同。

紧跟着开放民众赴大陆观光,大批富于冒险精神的台商,也随之成行。两岸“人流”和“金流”的逐步开放,为两岸关系开创了全新的局面。愈来愈多的台湾民众,终于能够实地亲睹祖国的壮丽山河。

20年前的开放探亲,国民党当局的考虑是为了老兵;但是,这一步跨出之后,开放的势头就停不下来。这也是两岸开始交流的第一步。根据台湾陆委会在1997年出版的《跨越历史的鸿沟──两岸交流10年的回顾与前瞻》一书中的《交流10年大事表》,首开两岸交流滥觞者即为“政府基于传统伦理与人道考虑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后才有开放大陆农工产品间接输入、开放大陆台籍前国军人员及眷属返台定居、开放大众传播事业赴大陆地区拍片等措施。老兵的一小步,造就了两岸交流的一大步。

开放伊始,台湾方面仅允许在大陆有三亲等以内的台湾民众前往大陆,现在则早已百无禁忌。根据中国国家旅游总局统计,20年来台湾前往大陆的民众累计已超过4400多万人次;台湾民众前往大陆的目的也早已不只是探亲。旅游、经商、投资、学术等等需求,都吸引着台湾民众频繁地往来于两岸之间。

据台湾“内政部”统计,历年来赴台的大陆人士约181万人次,仅为台湾赴大陆总数的4%左右。这种单向不对称的人员往来显示,两岸人员交流的鸿沟还需要更进一步跨越。

老兵返乡探亲,掀起了台湾民众展开寻根之旅的高潮,岛内民众的眼界心胸也随之愈加开阔。那群逐渐消失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们,心中是不是有着“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感伤呢?时代伤痕的隐痛,何时得以愈合?恐怕永远没有人能答复这个疑问。

推荐访问:归乡 台湾 老兵 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