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美丽的“金蔷薇”

摘 要:以 “金蔷薇”的故事为隐喻,以文化语文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想的发展为路径,阐释语文教育领域里着力关注的三个问题:语文教学中对母语文化特质的关照;语文课程中文学和实用文的“分家”教学;文化语境下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文化语文教育”,是让儿童在文化的积淀和创造中,在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濡染和熏陶下,培养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母语的热爱之情,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教养的人 。

關键词:文化语文 教学研究 课程建构 文化追求

我曾无数次用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笔下“金蔷薇”的故事隐喻我的教学追求。我期望我的研究成果也能如文中的“金蔷薇”一样,给每一个触摸它的儿童、老师和家庭带去幸福和欢乐。虽然这朵“金蔷薇”尚未锻造完美,但是锻造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故事、许多体会,它们会召唤我坚定信念,永不停歇。

选择“文化语文”,就是选择“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1985年,我参加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研究。初为人师就踏上教育科研的大船,收获了研究识字和阅读带来的成果。1994年,针对当时课堂教学中呆板封闭的教学现状,我选择了“语文教学活动化研究”,探寻活动作为方式和手段如何促进儿童的语文素养提升。进入新世纪,我着眼于语文综合课程的探索,重点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放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心灵空间,打破语文学科的壁垒,填平学科之间的鸿沟,弥合语文学科自身的裂痕,帮助学生在综合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一次次的语文教育实践,让我在传承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组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技艺上积累起不少的经验。但总觉得儿童的语文学习,还有一种能让儿童终身有益的东西。这是什么呢?

引发我对语文教育有深刻认识的是公开课《望月》。这篇集散文、

诗歌、童话三个视角为一体的课文,展示着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一位著名的学者说,中国的文化起源于月神文化,而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月亮文化。教学前,我一直在揣摩着三段不同文本特点的月亮神韵。教学时,和孩子们在散文中轻柔地朗读,在古诗中深情地吟诵,在童话中曼妙地想象,认识、推敲、鉴赏作品内在的情感,回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清幽旷远和童真童趣。在感受、积累中逐步建构起课堂的“月亮文化”。这一课的教学,触动了冥冥中不断追求的那根神经,也让我幡然醒悟,儿童的语文学习,除了基本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探究思维等心理能力外,还有一种能让儿童终身有益的东西,那就是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它是个体生活的精神之“根”。

2008年11月,我在《人民教育》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化,语文的一面旗帜》。当时,赖配根先生为此文写了编辑人语,大意是说,祝禧的文化语文,可以追溯到童年。从小听戏、学唱儿歌、欣赏节目,在故事和古典艺术中长大,促使了祝禧对文学文化的热爱,并深深明白,只有艺术,只有文化,能够抵御粗俗的生活世界对人心灵的侵蚀,让人的精神世界充实起来、高贵起来。教育,应该有文化品格;语文,应该在文化的土壤上生长。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们仍然需要文学的慰藉。文学的冲动,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表现得尤为强烈。“文化语文”就是对这一现实的回应。

是的,文字、文学和艺术不仅对于童蒙的我,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在心灵播下美丽的种子,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发芽、开花、结果,一辈子受益。新世纪来临,我成为李吉林老师的正式弟子,有更多的机会跟随李老师研习情境教育。情境教育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深深扎根在母语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李老师从《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中国经典文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情境”“意境”的精华,使得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具有深厚广远的本土文化内涵。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是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于是,听从内心的呼唤,我自觉开始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

教育是什么?正如中国汉字“字”的表现形态,是说孩子在房子下受教育。教育就是把由祖先创造的文明一代代传下去,只有传下去才能生息繁衍,具有生命绵延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意义。说到底,儿童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习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有教养的人。我选择 “文化语文教育”项目,就是选择让语文教育回到儿童,回到儿童的生活,回到“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命题中。语文教育,让儿童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地带,能睿智地看待世界、表现世界。

我尝试先从理论层面,对文化语文教育做出初步解释。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语文?什么是文化语文?我一次次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恩师李庆明老师的推荐下,阅读陈明的《痛苦的智慧——文化学说发展的轨迹》、赵汀阳的《一个或所有问题》、邹进的《德国文化教育学述评》等书。2005年,我的第一篇关于文化语文的论文《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从四个维度对“文化”以及“文化语文”做出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文化是一种积淀,引导儿童沐浴传统,文化是一种濡染,引导儿童丰富涵养。文化是一种智慧。引导儿童启迪悟性。”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语文教育”的内涵,并对“文化语文”做出最初的解释:“文化语文”针对语文中缺文化现象而诞生,是文化视野中的语文,是用文化来观照的语文,是对文化特性、文化灵魂、文化精神的理解和强调,是真正把语文当作文化的载体来开发的课程。其实,内心里也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把“语文”前的“文化”一词去掉,还语文本来的面目。

我不仅要回答“这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下一笔巨大的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我们的语文教材,十分注重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开天辟地》《哪吒闹海》向学生展现美丽的中国神话传说;《桂花雨》《珍珠鸟》《孔子游春》等表达着中国人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审美方式;《春联》《鸟语》《古诗二首》以及成语、歇后语等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提示,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即使是其他专题,也绝不是和文化漠无关联的,像《庐山的云雾》《黄山奇松》等,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的自然景观透露出的扑鼻的人文气息,它们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同样能激起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在这方面还应当加大容量、加大力度,让中国的孩子生活、生长在母语的家园里,更加感受到她的亲和、温馨,更加自由舒畅地吮吸到她丰足的滋养,以此来成就每个个体对自己民族母语的情结!

推荐访问:蔷薇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