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从《浅草吟》开始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本教材《浅草吟》的使用分析,提出加强学生诵读策略研究,提高诵读实效的策略,使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

关键词:诵读诗文 《浅草吟》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就要善于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新课改让儿童诗教学看到了希望,我们欣喜地发现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儿童诗已开始在字里行间轻盈地舞蹈,而且已被教师认可。

在2010年,我校已经编撰了小学语文经典诗文校本教材《浅草吟》。本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根据学段特点又分为卷一、卷二、卷三,刚好符合一到六年级各年级的需求。如果运用恰当必能让学生达到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启迪心智、发展个性,从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但这套教材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一边是懵懵懂懂、不解风情的学生,一边是晦涩枯燥、毫无兴趣的诗文,如何调节这两方面的矛盾,加强诵读策略研究,提高诵读实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巧准备,沃“童诗”之土

1.抓好“小组”建设

万事开头难,如何来开展这项诵读研究呢?我们成立了以语文老师为总负责,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语文课代表参加的“《浅草吟》诵读小组”,确立了诵读活动的一些常规活动。为校本课程《浅草吟》的经典诵读做好了前期准备。

2.营造“诵诗”氛围

“环境即教育”,我们对班级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首先,教室里的绿化布置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芳草地”“浅草园”以诗文为名的盆栽蕴涵着文化的气息。其次,充分利用黑板报展示儿童诗诵读成果,每个学期出一期关于“儿童诗”的黑板报……时时处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环境,让“诗意”润泽每一位学生。

二、多形式,铺“诵读”之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丰富的诵读活动。

1.童声琅琅,读童诗。学生分一级、二级、三级确立目标,在班级中开辟“诗歌专栏”,每天从《浅草吟》中抄一首诗在黑板上方的“诗歌专栏”中,让学生在当天的课前两分钟进行诵读,每周一个主题;开展“每周一赛”的诵诗会;成立班级“诗歌朗诵小组”;学期末举行“‘诗’王争霸”的诗歌擂台赛等,这些都与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争“毛毛虫阅读章”相结合,做到有过程有评价。

2.诗韵悠悠,品诗情

(1)书诗。每学期开展一次以诗歌为内容的书法比赛,督促学生每周练习一页的诗歌书法,在书法的文化中体会诗的意蕴。

(2)品诗。引领孩子们对名篇名句进行赏析,认真领会诗歌的深刻内涵,细细品尝诗歌蕴含的情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老师们热衷的事。在熟读背诵之余,教师都会利用语文课、语言积累课开展“好事推荐”的阅读欣赏课,收效显著。

(3)画诗。用儿童画、水彩画、国画、电脑绘画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意境,让孩子们在作画的过程中感受诗与画的意境美,从而要领悟诗意,孩子们的诗歌领悟能力也便提高了,他们乐此不疲。

(4)演诗。学生喜爱轻松活泼的演绎形式,利用小品或短剧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演一演诗歌所叙述的故事或表现的思想,他们会因为表演需要去查阅各种书籍、资料,这一切都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华诗歌文化的美好。

(5)创诗。以爱诗写诗的学生为主创办“浅草园”诗社,开展多元、多样的活动。

三、善评价,赞“诵读”之花

为了激励学生进一步诵读诗歌,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可或缺。

1.以《浅草吟》为基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读、背诵。

2.进行儿童诗朗诵比赛,分别以家庭、小组、班级、年级四级竞赛形式,让学生展示诵读成果。

3.“考级过关”。要求每位学生积极背诵《浅草吟》中的诗歌,每背诵完10首,过一关,成为“一星级诗王”,以此类推;儿童诗每创作5首为一级,超过六级每15首为一级,每班最会创作的学生被评为“首席诗王”。 由“《浅草吟》诵读小组”进行考核,通过的同学发给喜报。

4.“诗香小组创评”。根据班级的评价机制,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第一名的小组为“诗香小组”。

5.每人创编《浅草集》。积累自己喜欢的诗歌与自创的儿童诗、古诗文等。 让孩子们看到自己成长的脚步,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并从此爱上诗文。

四、拓空间,漫“诵读”之香

《浅草吟》诵读,是我们课外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提高《浅草吟》诵读的艺术和效率,我们博采众长。

1.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到诵读中来。每个周末能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比比赛赛,并记录在评价表上。

2.开展主题性诵读。小学诗歌教学原本就是个难点,儿童诗的教学更是个空白点,许多教师只是走走过场,应付了事,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浅草吟》按主题分类,有利于开展“主题式”学习,同时我们也利用同年级组探寻出了“班班交流”等更有趣的诵读方式。

3.创办《浅草园》报刊。我们创办了以刊登学生诗文佳作为主的报刊——《浅草园》,给孩子们一个平台,展示自己,学习别人。

读诗、赏诗、写诗——我们追求着这样的教育实践,诗韵、诗意、诗情——我们也寻求着这样的语言表达。

作者简介:余剑梅,女,1979.11,汉,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人,本科,小教高级(一级教师),现任职务:教研组长。

(责编 田彩霞)

推荐访问:诵读 经典 浅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