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墨为蝇与文惊四座:凌叔华的画家、作家双重身份

摘 要: 凌叔华出身于书香世家,显赫家世使得她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发掘出文学、艺术潜能。凌叔华学兼文画、“文艺”双馨,落墨为蝇,文惊四座,拥有画家、作家双重身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有所建树。她一生紧握两支笔,一支画家之笔,一支作家之笔,这两支笔陪她度过了传奇而又漂泊的一生,她用她的青春、激情、乃至生命滋养着文学和艺术。她因画艺、文风一脉相承,而被誉为一束别致的“中国素兰”。本文旨在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凌叔华成为画家、作家的历程,以及她作为画家和作家在不同阶段的成就。

关键词: 凌叔华;双重身份;画家;作家

中图分类号: I206.2;J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1-0065-08

刘玉芳和刘静的《文字美与绘画美的交融——凌叔华创作的美学追求》一文,探究画家型女作家凌叔华创作的美学追求,此文不突出画家这一身份,旨在表述凌叔华的文学作品兼具文学美和绘画美。阎纯德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作家、画家凌叔华》一文,这篇文章以时间线索为纲,叙述凌叔华一生追寻文学和艺术的脚步,生动具体,但显得有几分凌乱。袁婵的《文学场中的画家凌叔华》一文主要研究女作家凌叔华如何利用其画家的身份、运用其画界资本在文坛实现文学发展、获得文学地位。笔者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凌叔华逐步成为画家和作家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她在绘画和文学上的成就。

一、 显赫家世与求学轨迹

凌叔华,小名瑞唐,1900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干面胡同的一个官宦之家。凌叔华曾在在自传体小说《古韵》中叙述了对这个家的印象:“说不清到底有多少个套院,多少间住房,我只记得独自溜出院子的小孩经常迷路。由于我那些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和新旧佣人的数目从来不固定,家里到底住着多少人,我也弄不清。”[1]11这段描述清晰地显示凌叔华出身于豪门巨族。

凌叔华出生后不久,由于北京义和团事件导致北京社会混乱,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把家暂时搬到局势稳定的老家广东番禺。所以凌叔华的童年时代是在南方度过的,尽管她在广东番禺待得时间并不是很长,她却以广东人自居。

凌家的兴旺发达和凌叔华的曾祖母息息相关。凌叔华的曾祖父去世之后,曾祖母接管了家里的生意,成为了凌家的一家之主。她卖掉家里所有的店铺,致力于花生种植,极具战略眼光的她,不仅卖花生,还建了一座磨坊榨花生油,出售花生油,收益相当可观。艾米①在评价她曾祖母的投资冒险时,说:“非常非常成功,她想让她的孙子们去哪儿上学,他们就能去哪儿,这就是原因。”[2]29简言之,凌叔华的曾祖母让凌家富甲一方。

凌叔华的祖父凌朝赓具有发明天赋。14岁便通过院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为了跟当地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学习外语,而推迟了乡试。后来对蒸汽船萌生兴趣,亲自设计了两条船,并雇人按照他的设计图制造出了两条船。《古韵》曾提及此事,她记得一位叔祖父提起过凌朝赓的成功:“试航那天,附近村镇的人都赶来看热闹。我们全都聚在你家祠堂的大厅里,他那天显得特别精神焕发,穿了一件白色的绸衫,眼睛里闪着光。”[1]1401859年,凌朝赓有了第一个儿子,凌福彭。凌朝赓英年早逝,他去世时,凌福彭还没有上学。

凌叔华的父亲凌福彭,出生于广东省番禺县金鼎乡。为了考取功名,凌福彭埋头苦读,他的青少年时代可谓是在背诵经典中度过的。凌福彭通过重重考试,崭露头角,脱颖而出。1893年中举人,1895年中进士。在《古韵》里,凌叔华记下了父亲对于自己中进士,功成名就时的回忆。多年之后,一株开花的紫藤树使他回想起1895年進京赶考时那个小客栈屋外的芬芳:“我特爱闻着紫藤花香,它总让我记起许多赏心乐事,带我回到进京赶考的那段日子。我一见榜上有名,便心花怒放,好像天下人都在看着我,等着我大展宏图。”[2]27凌福彭历任清朝户部主事兼军机章京、顺天府尹代理、直隶布政使等职。被任命为直隶布政使之后,凌福彭把家眷从番禺带回北京。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解散国会,组织中央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权。3月,中央政治会议召开“约法会议”,凌福彭担任约法会议议员、参政会参政。凌福彭虽担任朝中要职,但他酷爱绘画,曾与齐白石①、姚茫父②、周肇祥③、金城④、王梦白⑤、陈半丁⑥等著名画家来往甚密,家里常有文人墨客进进出出,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凌叔华从小便被家族的书香气息熏陶,被父亲蟾宫折桂的故事鼓舞,她继承了家族优秀传统,用家族自豪感来灌溉自己的青春抱负,造就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凌叔华自幼好学,她经常在门外旁听哥哥的私塾先生诵读课文。一天下午,凌福彭把凌叔华带到先生的书房,让她磕头。先生说,“这孩子生得娇弱,我不想她负担太重,我可不忍心让一个小姑娘受累。”凌福彭说:“我也不指望她学太多,也没必要学那么多,她只要学会在画上题诗,就足够了。”[1]121-122于是,凌叔华早期主要在家学习古典诗词。1912年到日本开始接受正式教育。20世纪初,北京局势动荡不安,凌福彭未雨绸缪,将孩子送到日本留学。1912年4月,凌家6个兄弟姐妹登上轮船前往日本。从1912年5月开始,凌叔华和兄弟姐妹们在梁启超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神户同文学校学习。12岁的凌叔华便出国留学,这一经历增长了她的见识。1913年8月10日,凌叔华的哥哥凌淑桂、姐姐凌淑英、凌瑞清、凌大容在瀑布玩耍,不幸溺水身亡。事发之后,凌叔华回到中国。

凌福彭认为天津的学校比北京的好,于是凌叔华从日本回国后,便在天津上学。后来,凌叔华的母亲李若兰雇了一位刚从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学生辅导凌叔华参加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凌叔华便在家学习古文、数学、历史。不久后,凌叔华如愿考进这所学校。1915年秋,凌叔华开始在学校寄宿。1917年,凌叔华从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虽然当时高中实行五年学制,一年预科和四年正式学习,但凌叔华因为入学成绩考得好,直接进入二年级,所以她只需要读三年即可毕业。毕业后,她参加了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期两年的“家事专修科”课程,这相当于大学预科。

推荐访问:落墨 画家 四座 作家 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