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研究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内蒙古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通过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措施,使全区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一、内蒙古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与特征

(一)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发展

2010年,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99%,小学辍学率为1.05%,辍学人数为15622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23%;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6.26%,初中辍学率为2.37%,辍学人数为19757人。2010年,小学和初中专职教师分别为11.4万人和9.6万人,与2009年相比专职教师分别减少1284人和234人。2010年,小学和初中危房比重分别为29.5%和24.6%,与2009年相比危房比重分别减少31.1和35.4个百分点。2010年,小学和初中生人均校舍面积分别为6.7平方米和6.7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人均校舍面积分别增加0.6和0.9平方米。

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得到有效加强。落实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两免一补”和进城务工农牧民子女入学由流入地政府负责政策,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就学基本解决,农村牧区小学入学率由“十五”末的99.4%提高到2009年的99.8%。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公办中小学就学的比例上升,达到89.1%。学生校外住宿情况逐步得到解决。

普通高中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优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不断扩大。2010年,全区普通高中289所,在校生49.9万人。目前已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47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16.3%;盟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或优质高中)80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27.7%,各类优质普通高中占普通高中总数的43.9%。2010年,普通高中专职教师为3.2万人,与2009年相比专职教师增加448人。2010年,普通高中危房比重为18.4%,与2009年相比危房比重减少31.5个百分点。2010年,普通高中人均校舍面积为14.4平方米,与2009年相比人均校舍面积增加1平方米。

(二)民族教育从“优先重点”向“适度超前”发展

自治区把民族教育作为全区教育事业的重点,摆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坚持“两主一公”办学和“两免一补”助学模式,并在统筹规划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中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了新的力量。2010年,全区民族幼儿园196所,在园人数5.3万人,与2009年分别增加48所幼儿园和0.9万人,增幅分别为32.4%和19%。到2009年,民族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分别达到382所、159所、51所和18所,在校生分别为18万人、8.9万人、6.8万人和1.6万人;各类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72.8万人,其中蒙古族64.7万人;民族中小学蒙古语授课学生23万人。全区民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3.8万人,其中蒙古语授课教师2.6万人。33所普通高校开设了蒙古语授课专业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近10万人,其中蒙古族8.7万人;少数民族在学研究生4158人,其中蒙古族3703人;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教师6265人。

2008—2010年,内蒙古少数民族学校数量变化情况、少数民族在校生数量变化情况、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量变化情况,以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学校、学生、专任教师数量变化情况请见下表1。

(三)教师素质逐年提高

2010年,全区幼儿教育专任教师18108人,比2009年增加2523人,增幅为16.2%;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4%,比2009年减少0.3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总数达到20.9万人,其中小学、普通初中和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66%、98.84%和94.18%,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0.03、0.22和1.20个百分点;小学、普通初中和高中教师中具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5.30%、69.92%和3.56%,与2009年相比分别提高2.52、3.50和0.93个百分点。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小学分别达到8.4%、56.3%、28.9%,初中为19.9%、42.5%、31.3%,高中为27.86%、31.85%、32.79%。2009年,高等学校教师总数为2.23万人,比2010年少0.1万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占43.3%,比2005年提高了17.6个百分点;教师中院士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占7.94%,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占29.2%,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27.8%。

(四)教育投入逐年增长

内蒙古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040亿元,其中2010年内蒙古教育支出达328亿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4.39%。教育投入的大幅增加,使得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有力地保障了各族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从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情况看,预算内教育拨款2009年比2008年增长22.48%,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2.09%,二者相差0.39个百分点。从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看,预算内教育经费2009年为265.48亿元,比2008年增长23.02%,占2009年财政支出的13.78%。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看,2009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5278.61元、6130.16元、4416.94元、5999.45元和7072.47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38.93%、35.70%、32.65%、11.26%和5.11%。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情况看,2009年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141.08元、1669.06元、1243.23元、1330.93元和2621.41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增长25.82%、24.34%、27.01%、-3.21%和2.91%。

二、内蒙古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总量投入不足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我区教育经费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投入仍然不足。例如,2010年,我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危房比重分别为29.5%、24.6%和18.4%,投资缺口仍然较大。国际上通常用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的发展阶段,对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也应符合不低于4.06%—4.24%的客观比例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2010年,内蒙古生产总值为11655亿元,而当期教育支出为328亿元,占2.8%,仍处于较低水平。如何实现4%的目标已成为摆在自治区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2009年,虽然内蒙古预算内教育拨款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速度0.39个百分点,但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8年的14.84%下降到13.78%,下降1.06个百分点。还有,我区教育资源筹集采取主要由政府财政投的单一筹资模式,而没有充分开发利用企业参与、社会募捐等多元筹资力量,筹资的社会化程度低。

(二)教育资源在区域间配置不合理

我区12盟市在自然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各盟市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同一个盟市内不同旗县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会影响地方财政的支出能力,落后地区的财政收入难以为农村牧区公共教育领域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导致地区之间的公共教育服务不平衡。农牧业税的取消,对于那些以农牧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区域影响更大。目前,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最典型表现形式是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这种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教育服务不平衡,使城市教育的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发展水平较高;农村牧区教育的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发展水平相对低。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实现教育公平,不利于自治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之间配置不合理

2010年,我区小学、初中和高中危房比重分别为29.5%、24.6%和18.4%;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生均校舍面积6.55平方米、8.6平方米、14.38平方米和30.92平方米;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生均图书15.34册、18.98册、18.32册和74.68册;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141.08元、1669.06元、1243.23元、1330.93元和2621.41元。这一组数据能够说明,由于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之间的配置不平衡导致我区各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着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民族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情景可以另一侧面说明,我区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之间配置不均衡状况。近几年来,自治区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工程为契机,加大了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了民族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但是,内蒙古民族基础教育学校大部分位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地区,办公用品和教学设施较差,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艰苦,信息化建设滞后,其对教育投入的需求量是更大的。民族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致使少数民族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

(四)教育资源在校际之间配置不合理

教育资源在各类教育间及各地区之间分配不均衡,这从总体上决定了教育资源在隶属于各类教育和各地区的学校之间分配不合理。即使在同类教育中,同一地区的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校间配置亦存在问题。一方面,在侧重公平的基础教育阶段,政府将财政划拨的教育经费不恰当地向重点学校倾斜,拉大了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实际上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而另一方面,在追求效率的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又将相应的公共教育支出几乎平摊给各高校,只有极少数名牌重点大学略有突出,致使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层次不清,职能不明确,培养的人才的规格质量与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存在差距。

(五)教师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师人力资源是教育资源的核心内容,教师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均衡教育的建设。近年来,内蒙古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正在形成一支结构基本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但是,我区教师资源的配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城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例,2010年城镇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4%、99.64%和95.40%;城镇小学、初中和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55%、97.67%和89.77%。这组数据一方面说明,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高中、初中和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都呈现递减,另一方面说明,城镇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农村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高0.39、1.97和5.63个百分点。以城乡专任教师中小学专科毕业及以上教师比例、初级中学本科毕业及以上教师比例、高级中学研究生毕业教师比例具有城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相同的分布特点。

请见下表2。

三、内蒙古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建议

(一)增加教育投入,增强教育资源的保障功能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是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明确把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投入机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到当前教育发展的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发展的长期战略,并予以实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确保教育财政拨款的“三个增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拓宽教育筹资渠道,积极开发民间运作的慈善事业、市场运作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等筹资渠道,逐渐扩大资金投入规模。比如发行教育彩票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筹集到大量资金。

(二)均衡教育资源,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公平发展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在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是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向农牧区倾斜,实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到2015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努力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工程,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三是努力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加大对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区范围内整体均衡发展。

(三)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

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主要内容。首先,建立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安排教育资源配置总是注重投入,忽视了产出的效果,导致很多人认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就是平均化。基于目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的现状,我们应该以质量和生均成本为依据,因地制宜的对各地区进行教育拨款。其次,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于教育资金的使用,要有合理明确的规定,对于资金比较大的基本建设,可以设置专项资金库,专款专用,以确保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第三,要完善教育投入监督机制,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审计,切实提高教育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惠及更多学生和群众。

(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组建“内蒙古教育和科研网”。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络系统和自治区、盟市、旗县(区)三级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大部分学校实现“班班通多媒体”目标;继续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度。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资源基础信息系统,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重点开发蒙古语教学资源。通过覆盖全区教育科研网,逐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五)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资源整体素质

部分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知识更新缓慢,高校缺乏名师,是目前教师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必须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的培训经费应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民族中小学切实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高等学校以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重点,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积极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实施“内蒙古院士援助计划”和“内蒙古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培计划”,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完善教育人才储备制度。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特别是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特岗教师、交流和支教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特别保障,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其地位和待遇。

推荐访问:内蒙古 教育资源 配置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