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不仅与吃有关

刚刚过去的中元节与中秋节让我们产生同样的感触,那就是如今的节日慢慢地被商业化,气氛也慢慢地淡了,中元节变成“鸭子节”,中秋节变成“月饼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正在慢慢地变味,失去原有的内涵。每当节日来临,只有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节日所承载的民俗传统早已丢得七零八落,惟有与饮食有关的内容坚强地保留了下来。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除了吃的形式和热情不减,我们看不到节日更多的文化内涵。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和菖蒲为何物。在社会进入转型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生活逐渐不适应、不协调了,人们对传统节日逐渐淡漠,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和功能日益淡化,甚至被扭曲和异化。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和载体,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几年前,韩国将“端午节”申报为韩国的传统节日,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007年12月,国务院增加清明、端午及中秋3个传统节日为公众假日,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

欢乐、祥和的中国传统节日,大多伴有丰富的文艺娱乐活动——端午时节,锣鼓喧天,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元宵佳节,皓月当空,龙狮共舞,赏灯猜谜;清明时节,万木披绿,踏青寻迹,祭慰先人;中秋重阳,云淡风轻,登高赏菊,赏月行令。这些活动健康、高雅,意蕴丰富,既反映了独有的民族特色,又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都应该在当今社会大力推广。

节日不能成为“吃”节,更应发掘它的文化内涵。用形式丰富的纪念活动来突出它的内涵,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端午节可以借助屈原的故事弘扬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可以重温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和通过赏月调节身心、增进亲情;重阳节可以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登高健身的风尚;春节可以利用“拜年”的形式探亲访友、加深亲情和友谊,等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一定的伦理、道德、信仰。是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重要载体。通过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是一种比较高效、比较容易为社会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共享天伦之乐,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最盼望的就是与家人平安团聚、欢度节日。在庆祝节日时,要突出亲情和道德主题,使传统节日成为凝结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最佳时机,成为维系人们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

我国的传统节日就像是一剂强力的粘合剂凝聚着中华各族人民。到了节日,每一个华夏子孙都会遥想起祖国,深深地眷恋着祖国,这种人间真情的传承,正是中华传统节日的深刻魅力所在。如果这种亲情的传递得以弘扬,就能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是人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情感,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历代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它既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是集民族文化风情风俗于一体的天然大舞台,反映了长期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的群体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无论对于消费领域、交际领域还是思想观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无论是对加强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推荐访问: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