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论析

[摘要]民粹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于俄国的一种代表农民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它极力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主张从农村村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内外学术界曾经对“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这一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待民粹主义的态度作了简要述评,指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在国内外巨大压力下造成的,并非是民粹主义的问题。最后,笔者认为毛泽东绝不是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关键词]毛泽东;民粹主义;农民;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4-0033-03

一、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问题的由来

最早提出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是美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如美国的史华慈、施拉姆、迈斯纳、永野英身。其中,论述毛泽东是民粹主义者最详细的是美国的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历史学教授莫里斯·迈斯纳。1982年,他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和乌托邦主义》一书中称:“民粹主义的影响成为毛主义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后,在其1992年出版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又说“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在马克思主义伪装下的民粹主义者(正如他不过是一个披着共产党外农的中国民族主义者),而且民粹主义的思想和要求还深刻地影响了他修改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上述的这些观点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争论。

在国内最早宣扬毛泽东具有明显民粹主义色彩的是李泽厚和朱学勤。李泽厚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一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特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斗私批修”的道德主义,“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民粹主义,构成了毛的晚年思想的一些基本特征。朱学勤在《毛泽东和他的民粹主义倾向》再次尖锐的指出,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民粹主义的实验。”l989年10月29日,胡乔术在一篇演讲中,对这种观点提出批评。1992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召开评析国外中共党史论著的座谈会,主要是评析所谓“毛泽东思想具有民粹主义倾向”这一观点。会后,在当年的第6期《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了三篇评析性文章,逐条驳斥了莫里斯·迈斯纳的观点。20世纪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明确提出:“毛泽东曾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同时又强调毛泽东是在建立新中国以后产生了民粹主义倾向。胡绳的观点发表后,就遭到了北京大学教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沙健孙的批驳。他说:如果认为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倾向,那就意味着毛泽东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家,他的思想某种程度上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已。随后沙健孙又先后发表文章反驳胡绳的观点。“沙胡之争”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此后不少学者卷入到其中。论争形成了两个派别,支持胡绳先生的一派和支持沙健孙先生的一派。

笔者立足于中西学者现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其优缺点,在此文中将谈两个问题:1.毛泽东是否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2.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问题的历史阶段性厘清

对于国内外关于毛泽东与民粹主义者争论,笔者认为很多学者没有弄清楚民粹主义的定义。民粹主义就是一种代表农民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阶段去考察毛泽东身上是否真的染有民粹主义思想。在这里,民粹主义的两个显著特征可以作为确认某人是否有民粹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准:

第一阶段(1920-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0年4月上旬,毛泽东阅读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的《社会主义史》。这个时候毛泽东比较多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对社会历史发展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同时也成了民粹主义的坚决抵制者。毛泽东提出了一些与民粹主义者不同的深刻认识。

(一)合理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

首先,在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发展经济。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一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1942年1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性。中共七大期间,在公开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毛泽东又回答了“公私兼顾”这个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这里,毛泽东并没有对资本主义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认为中国需要经历资本主义发展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其次,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1944年8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首次提到民粹主义,并把民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作了区分,批判了民粹主义的局限性一幻想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二)对农民问题的清醒认识

毛泽东对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二重性问题有全面的认识。

一方面,毛泽东肯定了农民的革命性。早在1926年9月,毛泽东就提出了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他指出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

另一方面,毛泽东对农民的局限性也保持清醒的认识,没有盲目崇拜农民的自发性,强调改造农民。为了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解决“农民党”的问题,毛泽东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他指出:中共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来建设党和人民军队。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四军中通过讨论的形式调查各种错误思想及表现。随后。毛泽东起草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倾向》的决议案。他提出了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的界限问题,并且对农业社会主义给予了批判。

因此,笔者认为:毛泽东在这段时间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反对民粹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是坚决反对民粹主义的,而不是如有些人所讲的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用胡绳的话讲,就是“虽然过去我们党内有些同志表示反对民粹主义,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坚定地、透彻地反对民粹主义,毛泽东是我们党内第一人。”

很多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西方学者,大都是历史学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认识论上存在着重视史实考证而忽视理论研究的经验主义倾向。在他们看来,只要埋头考察史实,就可以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客观的论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解,把它看

作是一种封闭、固定的理论模式。所以有些学者在探讨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时,认识上有局限性,研究停留在表象的机械对比上,看不到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第二阶段(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一些学者指责建立新中国后的毛泽东具有民粹主义倾向:首先,毛泽东对农民的进步性存在“美妙幻想”;其次,毛泽东试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笔者从如下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合作社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不能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和工业品市场,也不可能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只有实行农业互助合作,才能增强农业的抗灾和防灾能力,使农民共同富裕起来,防止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在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6月,已经建立了6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5年底,人社农户已占总农户的63.3%,到1956年底,加人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87.8%。原来预计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农业合作化,提前11年完成,全国提前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的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绩,5亿多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这场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和农业生产力的破坏。毫无疑问,农业合作化符合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二)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

早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毛泽东就强调中国工业化的特殊道路就是要发展农业而不能牺牲农业。1956年4月,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就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问题,注意到苏联模式工业化道路的一些弊端,指出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思路。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再次提出了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此后,毛泽东进一步把农、轻、重关系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从1950年到1977年,工业产量以年平均13.5%的速度增长。这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家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30%增加到72%,这反映了中国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引人注目地变成了一个比较工业化的国家。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工业比农业有了更大的发展。1978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5倍,为把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改组为现代化大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笔者认为那种指责毛泽东在建立新中国以后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观点是有悖于史实的。

三、对于“毛泽东与民粹主义关系”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我们从根本上划清了毛泽东与民粹主义者的界线。那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呢?

第一,毛泽东不是民粹主义者,而是现代化追求者和马克思主义者。民粹主义是一种典型的俄罗斯现象,学者应该抛弃用俄国民粹主义概念裁剪中国历史问题的简单化思想方法。毛泽东不是民粹主义者,他从来没有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而是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归根到底是要加以改造的;他从来没有把农民看作天然的社会主义者,而是强调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由最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走向社会主义;他从来没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可以建立在小生产的基础之上,而是认为归根到底要以社会化大生产作为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他更从来没有赞成过个人恐怖活动,而是坚定认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必须走群众路线。他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论述。极大鼓舞了落后国家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信心。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因此,毛泽东思想是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我们对它进行学术研究,应该提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一些学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此,我们应该采取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只要不是故意歪曲和恶意诽谤,都可以进行学术探讨,以发展和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

第二,我们并不否认毛泽东晚年的严重错误。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错误简单归结到民粹主义上,因为每个人对民粹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而应该直接具体分析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

对于毛泽东晚年错误原因的分析,国外学者往往喜欢从“权力斗争”和“心理分析”这些角度来解释问题。这样就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简单化和表面化了,夸大了偶然因素在历史分析中的作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实际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郭德宏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稿》中曾经说明过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关键性因素:受国内外形势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太大。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中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给他造成一种很大的思想压力,往往要求过快过急。另外一个方面,是受突发事件的影响太大。这种急剧的转变既说明中国共产党思想的不成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的转变既说明中国共产党思想的不成熟,对社会准备不足,也说明太看重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的快。”我们研究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目的是想认识其失误发生的原因,可以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避免重蹈覆辙。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别对待,更不能用民粹主义去解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否则就会在理论上陷入误区,重犯历史性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张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51.482-483.

[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96.

[3]朱学勤,毛泽东和他的民粹主义倾向[J],书林,1989,(9).

[4]胡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J],中共党史研究,1998,(6).

[5]胡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J],中共党史研究,1999,(3).

[6]沙健孙,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J],真理的追求,1999,(3).

[7]逢先知,毛泽东年谱(上):一八九三一一九四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7.

[8]毛泽东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9]赵曜,科学社会主义教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22.

[10]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9.

[11]沙健孙,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J]冲流,1999,(12).

[12]张蔚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M],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1.

[13]郭德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18-319.

责任编辑 李秀华

推荐访问:主义 关系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