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Ⅰ)

摘要: 研究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对保护西北草原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哈萨克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至今没有任何方言。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且甘肃、青海都有分布。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历史上哈萨克族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佛教、景教,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接受了伊斯兰文化。

关键词: 哈萨克族;族称族源;语言文字;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 G 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500(2012)04-0080-06

1 哈萨克族的族称族源

“哈萨克”是哈萨克语“Kazakh”一名的汉语译音。这一名称早在汉代便已存在。有人认为这一名称是“无家可归的、处境不好的人”、“真正的塞种”、“自由人”、“独立者”之意。也有人认为这一名称是由‘古代的卡斯甫部落和萨克部落合并以后形成的名称。而民间广泛流传哈萨克祖先由白天鹅化身的姑娘与一勇士结合而生,并有种种与之有关的禁忌和崇拜习俗。这一名称为“白天鹅”之意,是由“kaz”和“ak”两个词构成的,前一个词义为“天鹅”,后一个词意为“白色”,合起来意为“白天鹅”[1]。

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主要先民之一。从语言上看,乌孙语言与哈萨克语相近。这些都说明部分乌孙人融入了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可萨”是6世纪以后受西突厥管辖的一个部落,居于南俄草原上。7世纪初曾建立可萨汗国。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至于克烈、乃曼、咄陆等可能都是由上述部族分化而来的,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来自准噶尔的威胁。1864~1883年,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的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中“人随地归”的规定,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地区。1864年,游牧在斋桑湖一带的哈萨克族12个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统治和压迫,离开原牧地,移居到阿尔泰山地区。1883年,哈萨克黑宰部落3 000多户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划界后,又有不少哈萨克族迁入了中国境内。至19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占了伊犁地区居民的大多数。他们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对祖国边疆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光绪10年(1884年)新疆建区后,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萨克部落隶属于伊犁将军;北部的阿勒泰初属于科布多参赞大臣,后划为阿勒泰区(1919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结束了清朝对哈萨克人民的专制统治。这些人便是中国的哈萨克族。以后,部分哈萨克人又东迁至甘肃、青海省境内。

2 中国哈萨克族分布区域概况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天然草地,这个区域总面积35万km2,人口531万,有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锡伯等47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

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分布区域跨度大,地型复杂多样,自然地貌特色明显。其中,由5大山系阿尔泰山、准噶尔山、天山山脉、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及其水系构成重要的人文和自然经济区。主要划分为4类:山地,分布在境内西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准噶尔盆地西部;丘陵,分布在山麓缓坡地带;平原,分布在天山谷地、乌伦古河河谷、额尔齐斯河河谷、准噶尔盆地及盆地西部山区山间谷地;沙漠,分布在沙湾、乌苏、富蕴、福海、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霍城等县(市)[2]。

境内有283条河流,主要有伊犁河(支流有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3大河流)、额尔齐斯河(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较大支流有喀拉额尔齐斯河、卡依尔特斯河、布尔津河、哈巴河、库依尔特斯河、别列孜河、克兰河)、乌伦古河(有两条较大支流布尔根河和青格里河)、额敏河、奎屯河、哈尔腾河。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呈北凉南热。山地多雨湿润,平原少雨干燥,极端最高气温42.8 ℃,极端最低气温-51 ℃,南北气温相差较大。伊犁州直属的8县2市,地跨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类型,气候湿润温和,年均气温为10.5 ℃,年日照2 748.1 h,无霜期149 d。塔城地区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平原区夏热冬寒,山区冬暖夏凉。年均气温9 ℃,年日照为2 870.4 h,无霜期158 d;阿勒泰地区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寒冷气候,年均气温6.3 ℃,年日照3 037.9 h,无霜期139 d。

境内生长着3 000多种种子植物,盛产小麦、油菜、稻谷及经济作物甜菜、亚麻、油葵、打瓜、红花、啤酒花、蔬菜瓜果等。州直境内有高等植物2 500多种,分属97科341属。其中,药用植物有200多种,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有十几种。近年来开发培育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声誉,如伊犁河谷种植的“伊犁香草”薰衣草,产量占全国95%以上,在美容、香薰、保健、家居饰品等方面已开发出16大系列128个品种,产品远销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家;阿魏菇(学名“阿魏侧耳”),是一种生于野生中草药阿魏根基部的可食用菌种,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分布于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的阿魏区;阿勒泰地区的哈巴河县花芸豆,为新疆大颗粒花芸豆唯一产区,所产全部出口。珍稀物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核桃、中麻黄、阿尔泰芍药、块根芍药、野杏、野苹果、樱桃李、甘草、天山槭;三级保护植物有伊犁贝母、新疆贝母。自治区重点保护植物有准噶尔山楂、节节麦等。全州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1个,面积386.61万hm2

境内动物种类繁多,饲养动物如新疆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褐牛、伊犁马、伊犁白猪皆为国家优良畜种,是国家细毛羊、商品牛和其他优良畜种的重要生产繁殖基地,马鹿及鹿茸是国内最大产地;青河绒山羊被自治区正式命名为新疆青格里绒山羊,成为新疆第6个绒山羊新品种;禾木白头牛(又称阿勒泰白头牛)被列入自治区级保护畜种。分布在州直境内的野生动物363种,隶属33目86科219属。其中,鱼类32种,两栖类4种,爬行类16种,鸟类249种,兽类62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65种,其中I级9种、Ⅱ级65种。被自治区列为重点保护有24种,其中I级13种、Ⅱ级11种。被国家列为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146种,被自治区列为有益保护野生动物62种。昆虫有196种。常见的鸟类约有249种;塔城地区176种;阿勒泰地区182种;甘肃阿克塞175种。其中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的鸟类中有金雕、大鸨、波斑鸨、黑鹳、胡兀鹫;Ⅱ级保护的有大天鹅、斑嘴鹈鹕、草原雕、小雕、秃鹫、苍鹰、雀鹰、猎隼、游隼、燕隼、红隼、斑尾林鸡等。各地以候鸟为主,主要是雁类、鸭类、鹳类、鹰类、鹤类、椋鸟等。兽类主要为食虫目、翼手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奇蹄目动物,四爪陆龟、白条沙蜥、大耳沙蜥、伊犁田鼠等为特有物种,伊犁黑蜂为优良品种。并盛产水貂、麝鼠、水獭、白鼬、旱獭等毛皮动物。伊犁自治州是新疆重要的鱼类产地,其中,以乌伦古湖、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渔产最为驰名。伊犁河谷分布鱼类32种;阿勒泰发现鱼类34种,其中土著鱼22种;塔城经济鱼类多为引进种。伊犁鲈、裸腹鲟为名贵鱼种,长颌白鲑、西伯利亚鲟、哲罗鲑、细鳞鲑被誉为阿勒泰四大特产。

森林面积88万hm2,森林覆盖率3.29%,活立木总蓄积量1.6亿m3,占新疆森林总面积的74.4%。保存着60多种珍稀动物,700多种植物,是世界上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天然基因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

哈萨克游牧区天然草地总面积为2 640.82万hm2,其中,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984.31万hm2,占总面积的37.19%;伊犁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41.95万hm2,占总面积的12.92%;塔城地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703.33万hm2,占总面积的26.57%;东天山、中天山南北部区域可利用草地面积为458.67万hm2,占总面积的17.33%;还有3 700多哈萨克游牧人生活在祁连山脉与阿尔金山脉的交界处的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拥有可利用草地面积为158.02万hm2,大小牲畜约18万(头)只,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

3 哈萨克族的语言

哈萨克族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与古代匈奴、乌孙、康居语言有密切的承袭关系。后来融合了钦察、阿里钦、阿尔根、克烈、乃蛮及其他部落语言,从部落语言发展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不断丰富,语法日趋完善,现在已成为词汇丰富、语法规范、表现力很强的现代哈萨克语言。哈萨克语的一大特点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3]。虽然,哈萨克族分布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但哈萨克语言是至今没有任何方言的语言。好多语言研究家对此表示赞叹不已。

4 哈萨克族的文字

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鄂尔浑—叶尼塞文、回鹘文。伊斯兰教传入后,接受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至今,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文革”期间曾推行新文字,1982年又停用,目前,哈萨克人民使用哈萨克老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3]。

5 哈萨克游牧民族的教育

早期的哈萨克游牧民族教育始于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宗教教育,或叫经堂教育。当时只有哈萨克上层人物,如苏丹、毛拉、霍加和富家子弟才能学习经文,与城市密切往来的上层人士及为上层人士服务的子弟,也能得到教育机会。平民子弟上经文学堂的为数不多。

16世纪,哈萨克族商人为了商业交际的需要开始学习阿拉伯语言。商业和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首先办起了经文学堂。在平民即游牧民中,直到19世纪才在中亚哈萨克地区从事农业的定居游牧民中建起了第一座属于平民的经文学堂。由于牧区居住分散,互相联系很少,只有极少数富户请教师在自己毡房进行短期教学,以识字为主,粗通教规,很少会念《古兰经》。学习时间没有规定,教学方法和内容由教师随意。

哈萨克族经文学堂教育始于1870年。在阿勒泰沙尔铁勒盖起了新疆境内的第一所经文学堂。最著名的是1896年,迈米在阿勒泰额尔齐斯河和克兰河交汇处巴坡清真寺原址创办的阿巴黑亚经文学堂。1827~1898年来自布哈拉的乌孜别克人木合买提·木黑买提在阿勒泰草原和萨吾尔山一带共开办过50多座清真寺,并不同程度地建有学堂。

1908年清政府派教使司到新疆指导兴办新式学堂。由于清政府没有考虑到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民族语言的民族教育问题,所以这一教育改革只适用于新疆汉、满、锡伯等民族的上层人士子女,对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教育并无任何影响,哈萨克各地区仍以经堂教育为主。

1910~1914年,在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政策的推动下,部分地区哈萨克族头人开办了新式学堂,首次招收女学生、创办汉文学校。有的学堂选送学满3年的学生到汉语学校或省办蒙哈学堂去继续深造。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新疆近代教育确立。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仍未摆脱宗教教育的影响。以少数新建学堂取名为“学校”并重视汉语学习为标志,哈萨克教育进入经堂教育与近代教育并存时期。

辛亥革命后,塔城哈萨克族进步人士马合苏提·木哈提等人,派迪化学堂毕业生塔依尔别克等3人去南京竭见孙中山,请求在新疆冲破清真寺对教育的控制,创办近代教育。孙中山接待并答应他们由政府出面解决。从此,新疆哈萨克族近代教育进入起步阶段。

1916年阿勒泰归属新疆。这时哈萨克族进步人士纷纷以部落名义请求新疆督办杨增新开办区办哈萨克语学校。杨增新同意在乌鲁木齐开办哈萨克语学校,以教授汉语言文字为主、兼教哈萨克语、俄语及自然科学课程。各地知识分子集资创办的学校在进行现代教育,同时也还兼顾着经文学习。1918年前后,杨增新在惠远小学设蒙哈班,学习内容主要是近代科学知识,不受宗教影响。

1920年新疆省教育厅成立。因省办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翻译人才,学生来源主要是上层人士和富人子女。所以各地哈萨克族教育仍以开明人士自筹资金从国外请学者用哈萨克语进行现代教育,并加授汉语,但经文课程比例明显下降。

1935年4月,在迪化成立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文化促进会,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也开办了哈萨克族教育史上第一批近代学校。这时,新疆哈柯文化促进会按政府命令接管了经文学校,称会办学校。宗教税改为办学经费,确立了哈萨克族近代教育的基础。

1950年后国家大力开办正规教育,在牧区办毡房学校,孩子们骑马上学校。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开办附中班、高中班、预科班,千方百计培养哈萨克族青年。昔日从事单纯畜牧业生产的哈萨克,如今不但有了本民族出身的知识分子队伍,一些哈萨克族的教授、研究员从事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与教学活动,而且在哈萨克地区有了哈萨克自己办的商业、企业,一些牧民还办起了旅游服务业。哈萨克草原正展开它宽大的胸怀,努力向世人展示那具有无限魅力的草原和游牧文化。

6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

6.1 哈萨克古代巴克思宗教文化

哈萨克族也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远古时期曾崇拜过自然、图腾、祖先,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中世纪,佛教、景教也对哈萨克人民的宗教信仰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哈萨克族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由于哈萨克族从事游牧业,居住分散,伊斯兰教未能迅速传播,其影响较之定居城市的民族和农耕民族相对淡薄。最初信奉伊斯兰教的几乎都是上层人物,因而在哈萨克族皈依伊斯兰教初期,在广大牧民中较原始的萨满教仍占优势。

哈萨克族把萨满教称为“巴克思”(巫师)。在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前和信奉伊斯兰教后的最初几个世纪,巴克思都起过十分重要的社会作用,那时巴克思也被称为“阿比兹”,俗认为其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能和天神、祖先灵魂交谈。具有未卜先知之明,知晓世间秘密,能感照人心,既是雄辩家,又是库尔兹琴手。古代哈萨克巴克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全盘接受了盛行于哈萨克草原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及佛教、景教的影响,并将它们糅杂在一起为己所用。他们一面吟唱萨满歌,一面求神拜佛。他们跳神时,首先用库布兹琴伴奏唱歌,兴奋时即发表吉凶的预言。萨勒萨尔特克巴克思身带一面铜镜跳神,帽上用克普恰克语写着“先知”字样,拒绝归顺乌孜别克汗国的伊斯兰教,而恪守萨满教礼仪。14~19世纪,乌孜别克汗国时期,伊斯兰教曾无情地镇压过萨满教,把跳神、唱萨满歌视为“顽固不化”而严禁。起初,巴克思强烈反抗,后终遭失败,其以往的形象开始淡化,多数皈依伊斯兰教。总之,巴克思是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和信奉伊斯兰教初期原始信仰的代表、传播者和继承者。同时,他们为发展和丰富哈萨克民间诗歌音乐、艺术,以及杂技、武术等都做出了一些贡献。可以这样认为,巴克思是哈萨克古代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人。

6.2 哈萨克族的伊斯兰宗教文化

哈萨克游牧民族后来信奉伊斯兰教。在生活、社会活动、人与人间的道德理念等方面以伊斯兰教的教义为准则,行使各类活动。在谋求基本生存条件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过程中为有效地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实现自身价值,满足心灵寄托,形成牢固的关于家庭关系、社会交往、从业思想以及以积极的态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创造一定的物质财富等一系列重要的规范性要求,总结出闪烁着伊斯兰思想光辉的道德风范和伦理准则。

伊斯兰教倡导的勤政廉洁、秉公办事、尊师重友、尊老爱幼、扶若济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道德行为,不光在穆斯林民族中得到推崇,同时,也是穆斯林民族以外的其他兄弟民族所接受和遵从,成为衡量一个优秀民族健康心理素质和美好精神情操及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哈萨克族信奉的伊斯兰精神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现实生活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认为营造今世是为了后世,这能够使穆斯林站在神圣信仰和遵从主命的高度去认识自己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类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有一位宗教思想家曾写下这样的铭言:“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他要求人们的作为必须具有明显的,公众的社会目的及相应的效益,凡做事应名实相符,有益于大众,有益于社会和国家,在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也要想到对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扶持。这一思想明显的反映了伊斯兰教的人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对于民族进步与振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早在伊斯兰教初创时期先知穆罕默德就很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他有两段著名圣训“求知是每个穆斯林的天职”、“学问虽远在中国,也应当去寻求。”又说:“谁踏上求学的大道,真主已经使谁走上直达乐园的途。”从伊斯兰教的教义中我们不难看到有关教育人们道德理念、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概论。

6.2.1 哈萨克族遵从的伊斯兰基本原则 保护生命、名节、财产,理智、后代和老弱病残[3]。

(1)禁止侵犯他人的性命 不杀害他人的性命,除非为了真理。

(2)禁止伤害他人的名节 禁止行奸,是为了保护人的名节不受侮辱,保护人类道德不致堕落,保护社会不致崩溃,保护血统不致混乱,保护民族尊严,不致恶行泛滥,不致恶劣之疾病流行于社会更避免了其产生的严重的不良后果。

(3)禁止侵犯他人的财产 不借诈术而侵吞他人的财产。

(4)禁止伤害理智 饮酒、赌博、拜像、求签,皆是秽行,当避远之。

(5)禁止盗窃 牧民在偷盗时已不是牧民了;凡偷盗的男人或女人,当斩断他们的手,那是他们行为的报应。

(6)禁止欺骗 谁行欺骗,谁已不是穆斯林。

(7)禁止贿赂 诅咒贿赂之人和接受贿赂之人。

6.2.2 哈萨克族遵从的伊斯兰教环保观[3]

(1)提倡合理开发的同时也要珍惜并保护自然

哈萨克族主张爱护生态环境,强调把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在匮乏时需要节约,在富余时也不能浪费。伊斯兰教认为,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禁止穆斯林从事破坏环境的活动。在伊斯兰教看来,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是浪费。伊斯兰教在强调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持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前提下,主张把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对自然界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伊斯兰教主张既要改造自然,又要顺应自然,通过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既不屈从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以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为最终目标。

(2)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制衡

哈萨克族重视整体和谐,他认为真主创造了一个和谐而完美的世界,从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江河湖海,到空气、阳光、大地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动植物,这些事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伊斯兰文化整体和谐的生态观还表现在“乐园”所代表的理想生态境界上。伊斯兰教把“乐园”作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最高理想境界。这里风光旖旎、绿树成荫、百花盛开,人与自然景物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生态风景画,生动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亲密无间、和睦共存的动人景象。从这种乐园的自然美中,可以看到伊斯兰教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生态美的崇尚。

(3)保护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主张

哈萨克族认为人类应以公正、友善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尤其要珍惜爱护同处于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倡导人们要对一切自然之物存有仁爱之心,禁止人们无故宰杀幼畜、砍伐幼苗。伊斯兰教还专门规定在斋戒期间和禁地之内不准打猎。禁止人们滥伐树木,滥捕野生动物。并号召人们多植树,美化环境。

哈萨克族虽未禁止杀害动物,但严格限制盲目杀生。他们认为动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有感觉、有意识。伊斯兰教认为要尊重动物的权利和尊严,尤其对待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如骆驼和马等。穆罕默德曾说:“每一匹马的额头上都记录着它的功绩和福气,直到复活的那一日。”“家畜在自己的主人面前拥有6项权利,骑过后主人应当给它饲料、经过水源时应让它饮水、主人不得无缘无故地打它、不要让它驮超重的货物、不要让它走超出它能力范围的路和不要过久地骑它。”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屠宰动物并且食其肉,但不允许虐待活着的动物。

哈萨克族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由于土地是人和其他生物所共有的,人类有责任保护它们。现代社会人类对土地破坏性的开发,对动植物斩尽杀绝,都有悖于伊斯兰教所持的基本态度。允许人类开发新的处女地,是因为地球上蕴藏的一切资源只有被人类开发才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其价值。对凡是开发新土地的人均给予优惠。正如穆罕默德所说:“谁把一片死亡的土地成活了起来,他开发了那里的荒地,他便获得了那里的恩赐。”

参考文献:

[1] 王琛. 哈萨克:马背上的“候鸟”[M] .

[2] 马青虎. 论哈萨克族生态文化[J]. 新疆社会科学,2008(2):92-96,126.

[3] 葛丰交,房若愚. 伊斯兰教对新疆哈萨克教育的影响[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2):16-21.

Rangeland nomadic culture of the Khazakh(Ⅰ)

——Origin,distribution and religion of the Khazakh

ALI Abutalip1,WANG Xi2,ZHANG De-gang2,SHI Shang-li2

(1. Forestry Bureau of Akhsay Khazakh Autonomous County,Sunan 736400,China; 2. College of Pratacultural Science,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Grassland Ecosystem,Ministry of Education/Pratacultur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of Gansu Province/Sino-U.S.Centers for Grazingland Ecosystem Sustainability 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rangeland nomadic culture of the Khazakh for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unity of nationalities. Khazakh is formed by many ancienttribes. The most important origin is from "Khazars",The Panthians,Wusun,Hun,Kangqu,Khazar and Turkic are the main source of Khazakh in early time. The Khazakh language is Qypchaq,which belongs to the turkic of altai language family and remains a lot of ancient Turkic vocabulary. The Khazakh people distribute in more than 40 countries without any dialects. he Khazakh people in China mainly distribute in northern Xinjiang,and also in Gansu and Qinghai. The ancestor of Khazakh used many scripts including Uighur Script,at present,they use arabic alphabets based alphabetic writing. In history,Khazakh people had believed in Fetishism,Shamanism,Buddhism and Nestorianism. At present,they believe in Islam and accept the Islamic culture.

Key words: Khazakh;nationality formation;language;religious belief

推荐访问:哈萨克族 游牧 草原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