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文化与穆斯林核心价值观之形成

摘要:清真寺文化涉及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促进了穆斯林核心价值观的良性发展,还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种兼顾精神与物质建设的穆斯林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真寺文化;核心价值观;生活方式;穆斯林;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马和斌,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副教授(甘肃兰州 730124)。

文章编号:1673-5161(2010)05-0074-07 中图分类号:D73.64 文献标识码:A

清真寺与穆斯林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教育中心,还是文化中心、民事调停中心和交往中心。因而,清真寺在穆斯林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清真寺文化涉及穆斯林生活的各方面,促进了穆斯林核心价值观的良性发展。自古以来,清真寺始终把文化的构建与传播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清真寺的文化定位

据载,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克尔白”的清真寺是人祖阿丹受命建造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城。“为世人而创设的最古老的清真寺,确是在麦加的那所吉祥的天房、全世界的向导。”(3:96)从此,清真寺就成为正信者接受教育和向往的圣地。610年先知穆罕默德(570~632年)接受启示,使阿拉伯游牧部落凝聚在“安拉独一”的理念之下。著名的“迁徙”,使真理的曙光照耀到了叶斯里卜,部落酋长及成员倾城出动夹道欢迎。穆圣与随从在古巴镇修建了该城历史上第一座清真寺。623年1月,穆斯林在曾汇聚之地修建了一个清真寺,即“先知寺”。叶斯里卜也因这次大迁徙而变成麦地那城。

7世纪中叶,不论是“克尔白”还是先知清真寺,都成为阿拉伯穆斯林宗教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清真寺在完成使命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理念,即“所有清真寺都是安拉的,故你们应祈求安拉,不要祈祷任何物。”(72:18)清真寺是崇拜安拉的神圣之地,只有穆斯林才有资格进入,不许任何与伊斯兰教义相悖的物体或行为存在其中,更禁止做有悖于清真寺理念的任何举动。630年穆斯林光复麦加之时,毁掉了“克尔白”内的360尊偶像,被确定为“禁寺”。其有两层含义:一是禁止非穆斯林进入洁净的清真寺;二是禁止穆斯林在其中做违背伊斯兰教义的事情。

在清真寺内进行宗教功修,能增加穆斯林的个性修养、提升自身素质,达到陶冶情操、端正行为的目的。清真寺是正信者温馨的港湾,不仅可“避风遮雨”,且能寻找并弥补生活与精神中的损失,还可缓解人际间紧张的关系、调节浮躁的心情,或解决经济、军事方面的棘手问题。清真寺是公认的“穆斯林之家”,是集精神和物质于一体的绝妙佳境。

1、清真寺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作用。早期的清真寺简洁实用,是典型的露天“跪拜之地”。据载,6世纪时的“克尔白”是一个用石料堆砌成的矮墙;先知清真寺也是用石块堆砌成的围墙,只将椰枣树枝搭在围墙上以遮挡阳光。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人们修建清真寺时仍秉承“克尔白”和先知寺的基本构架,简朴实用。清真寺大殿正墙中心有一个凹进的拱形结构(Mehrabe,米哈拉卜,即壁龛),是礼拜者的朝向和领拜者的站立处。其左侧的阶梯状讲坛(Minbar,敏白尔)为演讲之用。礼拜殿内严禁张贴人物和动物的肖像。四周墙壁有用阿拉伯书法艺术书写的安拉的尊名,或《古兰经》经文;礼拜大殿地面上铺有简单洁净的专用礼拜毯。按伊斯兰教教义,穆斯林进入大殿做礼拜须清洗部分肢体或全身,任何一座清真寺都配备沐浴设施。较大规模的清真寺还修建宣礼塔,用扩音设备召唤众人前来礼拜。清真寺的大殿、沐浴室、宣礼塔以及其他设施构成了清真寺独特的风景。

清真寺的功能是教育特定人群学习伊斯兰教义、劝诫众人学习科学知识,指导他们追求真理、提高修养、科学理智地生活。麦加的“克尔白”是阿拉伯人最早的学习场所,先知穆罕默德在那里讲授《古兰经》或解释有关伊斯兰教教律,为群众排忧解难或审判案件,或指挥军事(战况)。

清真寺须有伊玛目(意即领导、领袖),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有资格承担此重任。历代先贤都是清真寺的伊玛目,他们身兼数职,带领穆斯林礼拜,解释伊斯兰教义;负责处理世俗事宜,调节社会矛盾;教授众人文化知识,答疑解惑等。可以说,清真寺除了可进行宗教活动外,还是学校、调解庭、法庭、议事厅、社区活动点或交友中心,在战争岁月又是指挥部或情报站等,兼顾宗教事务与世俗生活两个方面的功能。

2、清真寺的文化氛围。清真寺文化是建立在和谐环境基础上的一种文化模式。7世纪中叶,一些业已精通伊斯兰文化内涵的穆斯林,自愿在清真寺为他人讲解宗教知识,旨在引导和激励人们学习知识。当时,穆斯林常汇集于清真寺,相互学习和讨论伊斯兰教基本知识。伊斯兰初期的清真寺就是穆斯林最早的教育机构。在那里,先贤们讲解《古兰经》经文含义、伊斯兰教义规则和生活原则等。圣门弟子们在清真寺聆听他们对伊斯兰文化的权威性诠释,随后将学会的知识传授给其他人。有学者认为,清真寺文化氛围形成后发展起来的教育,是阿拉伯伊斯兰教育体制中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教育场所。随着阿拉伯人的不断外征,具有鲜明特色的清真寺文化就在被征服地迅速兴起。像爱资哈尔大学、凯鲁万大学、科尔多瓦大学等,就是在清真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在清真寺文化的影响下,穆斯林不但可从中获得生活常识,还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宽松的探讨环境,孕育了历代各学科的发展。雅古特(1179~1229年)在著作《文学家传记》中收录了7~13世纪初约1100名阿拉伯学者的传略和主要作品,其中多处提及当时学者们在各地清真寺学习的事。清真寺文化模式的氛围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以寻求真理为目标。在这样一个看似纯粹的宗教活动场所,实为综合性学术机构中,穆斯林不但能获取宗教知识,还可以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

倭玛亚王朝(661~749年)及其后各时期,清真寺学术文化氛围像传家宝一样被世代传承。今天,许多清真寺仍遵循古人创立的学术文化模式,沿袭古老的传统:学习者环绕学者而坐,仔细聆听老师讲述有关经注学、圣训学、历史学、人物传记、地方志等知识;学习场所与环境宽松自由,学习形式灵活,无贫富贵贱之分,无家族地位之别,长幼老少平起平坐;学习者可以根据兴趣选择合适的科目进行深造。

二、清真寺文化的渊源及在穆斯林生活中的重要性

清真寺是建立在伊斯兰教育体系和制度下的教育阵地,其形成和发展与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传播几乎同步前进。根植于清真寺教育沃土中的伊斯兰文化,如果脱离了传播环境,就不可能有其辉煌的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只有清真寺才能担负起为伊斯兰文化的宣传提供良好环境的重任。《麦地那宪章》(Sahifah al-Madinah)的和平实施、《大马士革协约》的顺利执行、福斯塔特军营。的建立与良性经营等,无一不与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的宗旨关系密切。

从第一座清真寺诞生之际,清真寺属于“安拉”的原则就已确定。与清真寺有关的所有活动

都必须围绕这个原则进行。早期的清真寺教育紧紧抓住“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的主题,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义进行有效的讲解与诠释,使众多穆斯林获得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光复麦加后,多神教徒被禁止进入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奠定了清真寺文化理念的基础,指明了清真寺文化的目标,确定了清真寺文化的使命,使清真寺成为名副其实的礼拜安拉的洁净之地。这个原则是清真寺文化的纲领——“清真寺只属于安拉所有”,即在清真寺内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伊斯兰教原则的基础之上,禁止在清真寺特别是礼拜大殿内高声谈话、打骂嬉戏、从事商业贸易、或其他与人文道德不相符合的所有行为。

清真寺是圣洁之地,不可随意进入和践踏,无小净和大净的穆斯林不允许进入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异教徒更不得进入。阿克萨清真寺——被誉为是伊斯兰教的第3大清真寺,在历史上多次受到破坏,特别是1969年8月21日,该清真寺遭受犹太复国主义极端势力的焚烧。在伊朗的建议下,伊斯兰会议组织将8月21日确定为“世界清真寺日”,旨在告诉人们伊斯兰圣地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作用。同时,伊斯兰教科文组织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阿克萨清真寺,使其免受以色列右翼分子的破坏。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在全副武装人员里外三层的保护下强行参观阿克萨清真寺,此举引发了广大伊斯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与谴责。在穆斯林看来,维护清真寺的尊严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必要时可不惜用生命予以保护。2006年2月22日,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圣地阿里·哈迪清真寺遭袭,“金色穹顶”招致灭顶之灾。24小时内,伊境内逊尼派的168座清真寺连遭攻击,几百名无辜百姓成为牺牲品。“金顶事件”发生当日,爱资哈尔清真寺长老发表演讲,呼吁伊各政治、宗教派别保持克制,号召穆斯林团结一致,坚决打击任何形式与组织的恐怖活动。

清真寺在坚守着固有的宗教文化教育外,还肩负着许多国家政府部门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若清真寺的社会作用发挥得好,就可以帮助解决区域间各种复杂的社会、宗派、民族等方面的难题,并能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1、清真寺文化的形成。清真寺的文化模式源自阿丹建造“克尔白”之时,只能崇拜至高无上的安拉,与之相抵触的所有举动都被禁止。随阿拉伯人对外征服范围的扩大,半岛外清真寺数量也不断增加。被征服地区的清真寺最初只是为了征服者生活方便之需,后来就成为文化传播中心。13世纪初,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的穆斯林管辖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清真寺文化中心,遍布于半岛、沙姆、北非、中亚,及两河、尼罗河、印度河流域,在清真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若干个中心文化城市,像麦加、麦地那、大马士革、巴格达、巴士拉、库法、开罗、凯鲁万、菲斯、科尔多瓦、布哈拉、泥沙布尔、马扎里谢里夫、德里等,为清真寺文化在半岛外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真寺的职能不再是单一的宗教活动场所,而兼顾文化传播与研究功能。除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外,清真寺还是人们交换信息的中转站。有的学者为了甄别某段圣训的真伪、或为了弄清一个字的含义,不惜跋山涉水,往返于阿拉伯一伊斯兰帝国各地。他们在沿途的清真寺里歇息,并求教在某学科领域有较高造诣的学者,获得指教和帮助。至近现代,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虽成为了综合性大学,但其课程设置仍秉承清真寺文化模式的传统,如爱资哈尔大学,《古兰经》仍是该校全部课程的基础,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2、清真寺文化的特点。阿拉伯社会的早期教育形式以清真寺为主。清真寺教育崇尚口头传授,讲授《古兰经》诵读,偶尔也传授某经文降示的背景知识。老师背诵经文的内容,学生则须把将老师讲授的内容熟背下来。那时的清真寺教育无等级之分,各年龄段和智力水平不等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共同参加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智力和用功程度自行掌握学习进度。在授课过程中,学生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课堂上,老师倚柱而坐,学生半环绕老师席地就座,聆听老师讲课。课后,已掌握学习内容者可向老师复述所听内容。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提问与辩论的形式多样。

穆斯林传统学校一般没有入学年龄的限制,来者不拒,去者自由。学生一旦觉得学有所成,就可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教学环节中无正式的考试制度,学业结束后也没有毕业证书,学生成绩和知识水准均由教师评估。这类学校也没有学习年限,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有的甚至是学大半辈子。学有所成固然重要,但学而未成也未必成为社会的负担。清真寺的文化模式是开放、自由、轻松式的教育,没有森严的等级,也没有冰冷无情的制度,更没有人为设置的不可逾越的围墙。清真寺的大门向每位爱好学习者敞开,这种相互沟通的平等舞台培养了众多上懂天文,下通地理的大师级学者。他们在精通伊斯兰文化诸多学科外,还掌握了物理学、地理学、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光学、医学、药物学、植物学、哲学、数学等实用学科。

清真寺文化还体现在进行一定的民主商议,或政治性的演讲,或军事动员等要事。7世纪中叶,穆圣及哈里发凡遇到要事,就把穆斯林召集到清真寺商议解决问题的途径。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的建立者艾布·阿拔斯(749~754在位)在库法清真寺发表演讲且被宣誓效忠成为该王朝的哈里发;萨拉丁(1138~1193年)抵抗十字军入侵时,清真寺就是当时主要的军事参谋部和作战规划地。

3、清真寺在穆斯林生活中的作用。穆圣是最早提倡清真寺教育的人,他认为“进入清真寺教学或接受教育的人,犹如为安拉而战的勇士”,从而赋予了进入清真寺学习和教学的人以崇高的目的和神圣的意义。穆斯林的教育从一诞生起就与清真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且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愈加牢固。他们在清真寺里学习真理,了解社会,完善人格,商谈工作准则、个人对社会的义务等。可以说,有穆斯林生活的地方就有清真寺存在的理由。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围绕清真寺而居,与清真寺结下了不解之缘。清真寺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柱、精神的寄托和生活的依靠。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日常宗教活动的场所。穆斯林自觉地在清真寺每日做5次礼拜,因为“礼拜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基础”,他们能从拜功中感受到心灵的慰藉,追求正道,远离罪恶。如果有不甚明白的伊斯兰教法、教义问题,清真寺里的伊玛目能给求救者最满意的答复;他们能够从中得到他人对生活的指导,并认真履行每个社会人的基本义务和对亲人、邻居的责任。清真寺也是穆斯林接受教育的基层学校,9世纪时,坐落于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格达城就有清真寺3万多座。著名的学者、文人纷纷在清真寺设座讲学,传授各学科知识,吸引了大批来自各地的学子。

实际上,清真寺涵盖了除宗教基本功课外的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艺术、民俗、建筑等众多内容,也由此形成了具有特殊意蕴的清真寺文化模式。可以说清真寺是展示某个地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经济收入、教育程度、民事处理的尺度与准则、政治议事、政策执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时代活页纸,只要肯去翻动就能得到想要获得的信息。

不论从宗教意义讲,还是就社会意义而言,清真寺在穆斯林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组织履行宗教功课,教授文化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缓和个人间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宗教功课对人们心灵的陶冶,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不可低估,特别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应该使之发挥有益于社会良性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三、穆斯林核心价值观内涵分析

社会环境为某群体提供生存物质必要保障的同时,也使生存者的社会与文化生活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主体,人的生活必需依赖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对人的意识形态影响巨大。人的生活价值观的形成与生活习惯、文化程度、信仰等密切相关,反过来他们的生活习惯、信仰及受教育程度对其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蕴藏着社会群体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与内涵。

1、穆斯林应遵循的生活原则。穆斯林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惟一群体,分布于世界各地,中东地区最为集中。他们在伊斯兰教义和教规的指导下生活,虽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较大的差异,但有着同样的生活模式,即遵照《古兰经》和圣训的指导,认识宇宙、改造环境、学习知识,涉及社会交往、商业行为、政治制度、自身修养、善待动物、军事计划等诸方面,不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都建立在伊斯兰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旨在建设和谐社会环境,谋求社会发展。伊斯兰文化的精髓贯穿于穆斯林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的每项决定和每次行动,都是有目的地去完成安拉指定的任务。

伊斯兰教主张安拉是宇宙间惟一的主宰,世界物种多样性及其生存运动规律均为安拉所创造和掌控,一切人为地改造社会秩序的梦想终将受到自然界严厉的惩罚。伊斯兰鼓励人们学习科学知识,倡导人类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工作,与愚昧迷信作斗争,把正义的行为视为高尚之举。《古兰经》中有83处将“信仰与善举”并列相提。善举之级别可见一斑。

穆斯林获取伊斯兰知识最直接的渠道是清真寺,那里能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能与有知识者展开平等交流与对话。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虽然非常广泛,但穆斯林学习宗教知识还是首选清真寺,因为在那里能透彻地学到相关专业知识。

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原则的穆斯林社会生活相对而言是和谐的。生活在社会中的群体能够自觉地遵循《古兰经》和《圣训》的教诲,认真履行社会义务,“为己为人”兼而有之。除宗教内涵外,《古兰经》和圣训还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积极地创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如个性修养的培养、邻里关系的建立、认识宇宙的规律等,无不囊括其中。穆圣去世时留给人类的两件法宝——《古兰经》和圣训,它们是穆斯林生活的指南,人生价值观的宪章。其中较为晦涩难懂的经文,可通过在清真寺学习伊斯兰教法、经注学、圣训学等获得更为详尽的理解。那些学科也自然成为穆斯林更深层次了解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读本。

2、穆斯林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穆斯林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伊斯兰文化的精髓所在,即“安拉至上”观。世间万物只有一个主宰——安拉,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安拉主管宇宙万物的生与死,清算每个人的行为。这个原则始终贯穿于每个穆斯林生活的各方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生活环境,不分家庭背景,不分文化程度,不分种族肤色,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是心口承认“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的人,在生活中就应不折不扣地履行伊斯兰教所规定的生活方式,这是定制。

以宗教伦理为戒尺的伊斯兰旨在“劝善戒恶”,要求每个穆斯林从小事和身边事做起,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承担起发展社会、繁荣经济、建设家园的责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穆斯林不但有提高自身素质、帮助他人的基本义务,还被赋予了治理世界的神圣责任。“齐身,平家,治天下”,理应在每个环节中都不断地努力与奋斗,使之协调、有序、和谐地维系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只有如此,穆斯林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显现出其最高境界,这与一般人认为的按照伊斯兰教义的规定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履行所要求的义务之看法有较大的差别,但后者不仅是个体希望的“善举”,也是群体所追求的目标。

基于清真寺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的价值观,注重于生活细节的教育与培养,以“正己”为基础,以“治理天下”为最终目标,经过几千年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已经建立了一套严格周密的规则,并将其贯穿于穆斯林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生活的每个环节中都在这种规则的指导下谨慎地从事个人与群体事务,自觉遵守这些规则,无须别人的监督与提醒。他们深知,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事情符合伊斯兰教法的要求,什么事有悖于道德水准且有损于自己的形象和公众利益。伊斯兰文化精髓已浇铸在他们的言行中,通过不断地履行所赋予的义务和修正本身的不足,穆斯林从精深的伊斯兰文化中能分享到精神的最大喜悦,也能领略到治天下的裨益。

3、穆斯林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穆斯林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伊斯兰文化精髓基础之上的一种特殊价值观,它凸显了伊斯兰文化的本质。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对伊斯兰文化连续不断地实践,是伊斯兰文化对穆斯林的基本要求。穆斯林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衣食住行、社会交往、扶贫济困、怜悯骨肉、帮助邻里、建设家园、尊老爱幼、诚信朴实等。从表面看都是小事,要真做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诸多困难和艰辛,特别是坚持不懈地做到底。但从做身边的这些小事中可以积累财富、磨炼意志、适应社会、学会合作。“你说:我的礼拜、我的牺牲、我的生活、我的死亡,的确都是为真主——全世界的养主。”(6:162)

穆斯林核心价值观建立在“念礼斋课朝”的基础上,从而获得“两世(今世和后世)的吉庆”。这是穆斯林的生活哲理和生活目标。信仰与务实的统一是穆斯林生活的出发点,他们在获得信仰知识的基础上,潜心地实践着信仰。始于“清真言、作证词”的信仰,必须在拜功、斋戒、天课和朝觐中不断实践与证实,而礼拜、斋戒、天课和朝觐又指导他们对信仰的进一步理解,在互补中求得发展。上述宗教功课只是穆斯林生活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为世俗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世俗生活对穆斯林也很重要,圣训中有很多地方提醒穆斯林注意世俗生活,如善待邻居特别是非穆斯林邻居,善待动物等。“这说明每个人的社会生活都与他人的艰辛工作息息相关,且人们之间的许多事务是普遍联系的。”只有关心他人的生活疾苦,才有可能被关注与敬仰。

穆斯林核心价值观的另一层涵义是倡导一种“善行观”,旨在推动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力行善功,戒除恶事,坚持不懈地做善事,以做善事为生活的目的和乐趣。据说,某鞋匠侯森一年365天里,每天不间断地向河水中投放食物,以供浮游生物享用。在常人眼里,此举近于荒唐,而其中所闪现的正是穆斯林善行观的具体践行。实际上,善功犹如连接现世和后世的桥梁,使人们既能从现世的善举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又能达到精神上的安慰,还深信能在后世的乐园中无忧无虑地生活,何乐而不为?

穆斯林核心价值观还表现在“敢于向恶势力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即反对迷信、愚昧,捍卫正道;反对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一切不良行为,用“行动、言辞或心灵”去引导那些迷茫者,使他们改邪归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在这项艰巨的任务面前,避免使用过激的言辞和行为,穆斯林应常“向人们说中听的话”(4:9),以便被对方接受和认可。

四、结语

在清真寺文化的影响下,穆斯林不仅注重个性修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以谋求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最终目标。事实上,穆斯林离不开清真寺,有清真寺的社区就有穆斯林居住,清真寺成为穆斯林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依附和归宿。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文化情怀,才使穆斯林与清真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可见,清真寺文化对穆斯林日常生活的影响极大。同时,穆斯林的日常生活又丰富了清真寺文化的内涵,也促使清真寺的社会功能更加日趋完备。因此,探讨清真寺文化影响下的穆斯林的核心价值观,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责任编辑:孙德刚)

推荐访问:穆斯林 清真寺 文化与 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