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地区回族民族认同感研究

摘 要 回族是我国散杂居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也是除汉族外分布最广的民族。全国各地的回族处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之中,受到民族间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回族有着比其他民族更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共同的宗教信仰是维系散杂居回族的纽带,共同的民族认同心理则是散杂居回族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散杂居 回族 民族认同感

作者简介:刘曦,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冯雪霞,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历史学。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07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居住在设立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各地都有少数民族分布。这些分布在非本民族自治地区的少数民族就称为散杂居少数民族。因此,散杂居是一个特指民族分布形态的专有词汇。我国民族众多,但是最有代表性的散杂居民族首推回族。回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均有分布,而且回族与当地的各民族联系很紧密。但是这种紧密联系的背后,回族却依然能够保持住自己的民族身份,不与其他民族民族发生文化上的融合。本文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展开讨论,从回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宗教文化以及民族认同心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回族的形成与概况

回族是我国形成比较晚,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大致可以把回族的形成分成唐宋的回族先民时期,元代的回回人时期,明代的回族正式形成时期,以及清代回族的继续发展时期。目前回族的分布是以西北聚居,全国各地均有散居为主要分布形式。这与历朝历代的民族政策以及回族先民来华的方式有关。回族在历史上分成不同的形成阶段,各个阶段是与我国的各个朝代照应的。

(一)回族的形成过程

唐宋是我国对外交往发达的一段历史时期,很多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大食人来华经商,由于距离遥远,来华的这些外国人会在我国住上一段时间,后来发展为有的人定居在中国,当时这些人被称为“蕃商”。宋朝时期的穆斯林宗教活动已经十分活跃,礼拜寺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人在这一时期对伊斯兰教的认识也已比较清晰。

到了蒙元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进行多次西征,打通了中国与中西亚的交往通道,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伊斯兰化的突厥人来到中国。元朝的国策有利于大量的外国人来华,因此从海路来华的穆斯林数量也很庞大。在这一时期,元朝政府把回回人编入户籍,这是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标志着回族先民阶段的结束,中华民族大家庭又多了一位新成员。

明代是以汉族为统治主体的朱家王朝,回族失去了元朝具有的优越地位,这就要求这一族体不得不重新审视社会环境,通过不断增强民族的内聚力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这也间接促进了回族共同体的加速形成。明朝是回族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经过明朝数百年的固化,回族在服饰、姓氏、饮食习惯和婚姻特点都已形成,同时回族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共同体,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也已形成。

清朝时期,国家的统治者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为了统治人数众多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清朝政府经常挑起汉回之间的民族矛盾,同时对于回族也是横征暴敛,因此整个清朝时期,回族起义是此起彼伏。起义被镇压以后,清朝把回族分散迁居,进一步加剧了回族的散杂居化。

(二)目前我国回族的概况

回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人口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满族,居于第四位。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截止到2010年,我国回族总人口是10586087人,甘宁青新四省区回民占全国的53%,这四个省区的回族主要居住在自治地区,以聚居形式为主,其余省份的回族以散杂居为主,也就是说我国回族有近一半的人口是居住在散杂居地区。

我国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十几个回族自治县,这与回族分布的特点有关。同时在河南、山东、湖北等内陆省份也有大量的回族居住,虽然没有设立自治地方,但是回族的居住区域也多集中在清真寺周围。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此饮食方面要求清真食品,居住在清真寺附近方便生活,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做礼拜等进行宗教活动。

二、伊斯兰教是回族的文化纽带

宗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所有的民族在形成过程中都会信仰某种宗教。回族是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在回族形成的初期,伊斯兰教就已经存在。回族的形成可以说是与伊斯兰教相伴始终的,伊斯兰文化是我国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发展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七世纪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穆罕默德作为先知,是伊斯兰教唯一的真主安拉的使者。与阿拉伯这一时期对应的中国社会正值隋唐之际,东西方的两大强盛帝国,阿拉伯和唐朝必将有所往来。唐朝时期来华的国外蕃商带来伊斯兰宗教观念,甚至一些传教士直接来华进行传教活动。宋朝时期对外贸易更加频繁,由于此时北方和西北地区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从海路来华的阿拉伯人更加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宋朝广大领土上的传播。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允许普通人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所以全国各地的清真寺建设速度很快。回回人的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在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权力,也有利于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的统一和规范。明朝统治者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是利用和保护的政策,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根基进一步巩固。清朝时期的伊斯兰教开始中国化,回族完全采用汉语之后,迫切需要一些用汉字翻译的伊斯兰经典著作,这个时期一部分文人开始翻译伊斯兰著作,在过程中必然出现一些中国化的元素。

(二)伊斯兰文化是维系回族的重要纽带

回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以伊斯兰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在回族形成早期,世界各地来华的西域人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信仰伊斯兰教,都以伊斯兰文化作为自己信奉的文化。因此伊斯兰文化也是回族的文化,是回族之所以为回族的重要纽带。

在生活方面,回族也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虽然回族的很多服饰都与汉族无异,但是回族的男子都喜欢戴无檐的小白帽,也叫回回帽和礼拜帽。女子则喜欢披盖头,把头发都盖在里面。不同年龄的盖头颜色也有所不同,通常青年戴绿色,中年戴黑色,老年戴白色。坎肩也是回族男女都喜欢的服饰,方便礼拜和练武。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圣训》都禁止信徒吃猪肉、血液、自死物和饮酒,回族在日常饮食中也把这些作为禁忌严格遵守,把伊斯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深入到民族内部之中。

与全世界的穆斯林一样,回族的节日也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这些节日是按照伊斯兰教历来推算的,所以与公元纪年法和汉族农历的日期并不会完全的重合。不论是身在聚居区的回族,还是生活在散杂居地区的回族,甚至出国在外的回族,大家都会在这三大节日举行一些宗教活动或者民族活动。每年欢度这些节日,散杂居回族会更加深有感触,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本民族的节日,过节会增加回族的民族认同感。

三、民族认同心理是散杂居回族的重要特征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历史上很多民族的消亡不是因为发生了全族的死亡,而是因为被更强势的民族吸收进去,成为其他民族的一部分。族员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是一个民族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

(一)民族认同对于民族的作用

斯大林的民族经典定义中包含四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这个定义是根据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欧洲各民族提出的,因此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灵活运用。由于中国各个民族相互杂居在一起,很难分开讨论单个民族的地域和经济生活,甚至一些民族的民族语言都是和其他民族相互通用,因此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只有第四个条件才能在中国民族的研究中发挥作用。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内部各个个体所具有的,不是某些人或者某个人的专利,一个个体在自己的民族内部中成长,也是本民族心理素质的载体和传承者。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统一的范畴,一个民族的成员只有具有这种心理,才能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具有认同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地域和经济活动范围都不再是民族区别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居民在省际间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愈加不明显。当一切客观的条件难以主导民族成分的时候,民族认同就会成为唯一的标准。当然这种认同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本身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用以区分我族和他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之上。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和自己同属于一个群体的,即是自家人,相互之间痛痒相关,休戚与共。自家人的认同意识就发生了共同的运命感和共同的荣辱感。”费先生的这两句话其实就相当于把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认同感划上了等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心理素质,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具有了这种独一无二的民族心理素质,一个民族才能与别的民族进行区分。每一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都会对自己的族属有一个认识,当他把自己归于某一类族群人,其实就是民族心理素质在起作用,也即是发生了民族认同感。

(二)散杂居回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民族间交往中,我国的民族居住格局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除了聚居地区外,分布在汉族间和非本民族间的少数民族都属于散杂居民族。散杂居民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政治上的民族迁徙和屯垦戍边,民族间的压迫,外来侵略者的蹂躏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散杂居回族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回族善于经商的民族特性,促进了回族深入到各个民族和不同地区中去。回族形成过程中先民进入中国的地区选择也是造成散杂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回族是一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文化是回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建构了回族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这就决定了生活在汉族人民中间的散杂居回族,即使体质上、语言上、经济上、教育上等各方面都无较大分别,但散杂居回族依然能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把自己的族群归属与汉族区别开来。这是一种只有回族才具有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认同感,与所处的地域无关。

四、结语

回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同时也是分布最为广泛的一个少数民族,研究散杂居回族的民族认同感对于了解一个分散居住民族成员的特征具有很大的意义。回族的形成过程充斥着伊斯兰文化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文化就不会有回族的形成。同时,散杂居回族也同样把伊斯兰文化作为维系自己民族认同感的文化纽带。民族心理素质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存在,使之屹立在众多民族之中而不被同化消失,散杂居回族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才使得不管是生活在我国西南、东北、东部沿海、中原,甚至海外的散杂居回族儿女,都把回族作为自己的一个身份标签,才具有能够和其他民族相区分的民族族属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树森.中国回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许宪隆.散杂居民族概论.北京:散杂居民族概论.2013.

[4]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北京大学.1997(2).

[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2.

推荐访问:回族 杂居 认同感 民族 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