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川省松潘县和谐回藏关系的内生动因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松潘自古就是川西茶马古道重镇,蜀西之门户。该地和谐稳定的回藏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和田野调查所获数据,发现回族和藏族这两个文化差异甚大的民族能够在松潘地区长期和睦相处归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建立在经济互补基础上的回藏贸易构成了松潘回藏民族关系的基础,其他关系皆因此而结成。通过对这一地区和谐民族关系的探源,以期对松潘回藏关系之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松潘;和谐;民族关系;回藏贸易

松潘【1】,古松州,在地理上沟通了我国西南与西北,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交汇处,历史上是内地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的重要集散地,茶马古道一大重镇,素有“高原古城”之称。藏族和羌族在此居住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茶马贸易、屯垦戍边的发展下,大量回族、汉族迁居于此,逐渐发展成为了藏羌回汉四种民族交织融合之地。长久以来这四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固有特点的基础上,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在生产生活、语言民俗等很多方面都凸显多民族杂居区的文化特色。

松潘地区的民族关系上最受人关注的便是回藏民族关系,这不仅是因为回族与藏族是西北和西南两大世居民族,而且还因为这两个民族在文化、宗教、风俗及经济形态上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民族特征。最为重要的是位于西北和西南重要节点城市的松潘其回藏关系所表现出的和谐共荣的现实状况也不由引发人们对这一民族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的思考。目前学术界,有关河湟、安多、香格里拉、青藏高原内部、甘南等地回藏关系的研究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川西北的松潘地区则缺乏系统研究。这些成果在研究的领域上多集中于回藏贸易和族群特征,而对文化内涵多有忽视。

根据在松潘地区的调研和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笔者认为松潘地区和谐回藏关系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双方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互补在回藏关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伴随着回藏贸易的发展,两个民族在饮食习惯、族际通婚和文化互借等方面,也越来越广泛、深入。

一、松潘地区回藏关系形成的背景

交通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松潘,“卫控制蕃、戎,山川险峻,川蜀之襟带,而关、陇之藩篱也。”多条商贸要道在这里交汇,据《阿坝州志》记载以松潘为起始的商道有松茂大道(灌县—茂县—松潘)、松阿西路(古称松潘西路,松潘—阿坝)、松潘平武路(史称松潘东路,松潘—平武)、松南平武路(松潘—平武)、松颡路(松潘—墨颡)、松甘路(松潘—甘南玛曲、夏河等地)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也使松潘成为了西北茶马古道上最大的贸易枢纽。

自唐朝始,回族早期先民“番客”就开始进入松潘参与茶马贸易和蜀锦市马,一些人长期留居,这是回族先民进入松州的最早年代。宋元时期松潘茶马贸易继续发展,周边回商在此时开始迁入。有明一代,松潘“行茶之地五千余里,西番诸部落无不以马售者。”茶马贸易规模空前。此时的松潘“烟火万家,俯视即见”。清朝时,四川有腹引、边引、土引之分。边茶行边地,而边引又分三道,其中行销松潘者,曰西路边引。“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为西陲一大都会”民国时期,在松潘经营的丰盛合、义和全、本立生、聚盛源四大茶号和裕厚长、苏世昌、利贞长、利亨永四大商号中回商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一度将松潘商业推向繁荣。据统计,松潘城内有大、小坐商100余户,流动行商及商贩1200余家,资金最多的丰盛合茶号约有银40万两,其余的30万、20万不等。

茶马贸易巨大的经济利益吸引着大批回族先民南下川蜀。回族受宗教的影响,在生活习俗上有着严格的禁忌,制约了回商扩展贸易,奔波于茶马古道、藏汉之间的回商需要寻找一个落脚点,可以为他们提供餐饮、休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松潘独特的地理位置、贸易环境吸引了部分回族行商固定下来,经营清真餐饮、屠宰业、皮革等行业,修建清真寺,“逐渐由开始的行商演变为行商与坐商并存的格局”。他们同当地的藏族交互杂居,逐渐形成了松潘回藏民族关系中的主体民族之一——回族。

回藏关系开始于回族商旅的大量迁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茶马贸易的发展与繁荣。松潘良好的回藏关系便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发展而来。

二、松潘回藏经济的互补性

不同时期回藏贸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贸易内容的不同松潘回藏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唐代先民进入到解放前,这一时期的贸易主要是茶叶、马匹、生活用品。第二阶段是解放后至今。现代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的迅猛发展,区域间贸易的加强,回藏贸易的内容也表现出了多元化,茶叶已不再是主体,畜产品、药材成为主要交易内容。

(一)唐至解放前的回藏贸易

松潘历来就是藏族集中的地方,早期的藏族主要聚居在高山牧区,而回族主要居住在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城镇。这样的居住格局也反映了回藏两个民族早期经济分工的不同。

松潘的回族以工商业、农业经营为主。他们大多都是唐以后从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迁入的,他们部分利用娴熟的农耕技术从事农耕生产。但是松潘山多地少,以高原牧区为主,没有大面积适宜耕种的农田,发展农耕经济是有限的。回族历来以善于经商著称,且商业经济比农耕经济给回族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更具有吸引力。固定下来的回族需要养活自己,从事商业经济也就成为多数松潘回族的选择。

藏族主要以畜牧业经济为主,他们长期居住在牧区,过着游牧生活,广阔的草场为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松潘地处我国农牧业交错过度的地带,部分藏民也进行着农业生产,但困于地形、耕作技术、传统等原因农业生产毕竟有限,其手工业也较为落后,在农业和手工业上都很难满足日常需求。牧业经济本身就需要互补,需要农耕经济为他们提供茶叶、粮食、布匹、生活用品等。特别是对茶叶的需求,《明史》卷80《食货志四》中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的说法。茶可消肉类之腻,解青稞之热。

自唐至民国松潘商业中茶叶一直占据着回藏贸易的重头。松潘是川西边茶贸易西路道重要的集散地和销售区之一。西路边茶称为松茶,主要产于平武、汶川、茂县、北川、绵竹、灌县(今都江堰)等地。这些松茶产地通过松茂道等道路联系起来,运往驿道的终端——松潘,再进行转运。“川、甘、青通商要道、茶马互市、绢马互市、盐马互市皆从松茂大道出。”同时,“千年来松茂驿路承担了四川盆地与川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务。”到了松潘,茶叶主要有三条销路。部分茶叶销往松潘周边川西北藏区,一部分通过松潘——甘南线运往甘肃的洮州(今临潭县)、河州(今临夏州),与茶马贸易陕甘道相连,或经过丝绸之路的分支,通往北方的丝绸之路。另一部分通过松潘——青海线运往青海湟源、西宁等地,可联通丝绸之路南道青海道。从茶马互市扩展到其它产品贸易,使得松潘曾经在历史上一度成为川、甘、青三省边境最大的贸易集散地。

这一时期,松潘藏族牧区的马匹、药材、牛羊资源相当丰富,同样是回藏两族商业贸易的重要内容。据民国19年(1930年)九月十五日《国民公告》第五版“松潘商业之调查”中报导:“松潘商业素来发达,本地山货出产尤多。羊毛、羔羊皮、野生皮、麝香、贝母、鹿茸等物甚多,其中尤以羊毛、麝香为大宗”,且松潘草地广产良马。在满足他们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尚有大量物品剩余,这为他们同农耕民族进行物物交换提供了可能,具备了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基础和需求。

(二)解放后的回藏贸易

解放后的回藏贸易中茶叶的比重在下降,药材如贝母,虫草等,牛羊、马匹等畜牧类产品成为了回藏双方贸易中的重要内容。【2】至今,回族人依然会从藏族人手中购买大量药材贩卖到祖国各地。

牛羊肉一直都是是藏族和回族饮食中共同的食物构成中的主体,藏族利用占有的牧场放牧、蓄养牛羊,但他们很少进行牛羊肉加工,回族将从牧区收购而来的牛羊进行屠宰加工,通过肉类贩卖、餐饮、皮毛加工等形式销售到牧区藏民及其他地区。

回藏贸易中的共同利益构成了松潘良好的回藏民族关系坚实的根基,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当地各方面深层次的关系。历史上通过茶马互市,松潘回藏等民族的交易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回藏两族的经济、文化关系更加密切。以茶马互市为中心的回藏贸易,打破了藏区的封闭性,加速了边地藏区的开发,满足了各民族间的经济需求,增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从某种角度来看,松潘处在川西茶马古道这一贸易枢纽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松潘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这些都为松潘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基础。

经济结构中天生所具备的互补性和依赖性,在现在的回藏贸易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现今的回藏贸易中茶叶交易虽已不再是大宗,但是药材、畜产品贸易依然在不断巩固和发展。松潘所处的川藏、甘藏、青藏交汇地带的独特的区位优势犹在,并且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对历史上回藏贸易的渊源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的理解现在松潘地区回藏关系的发展的传统和其内在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三、松潘回藏关系中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元和谐的宗教氛围,族际间的广泛通婚,回、藏两族在各自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影响下形成的互补性,构成了松潘地区和谐回藏关系的文化内涵。

(一)语言环境

语言是民族间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民族间文化互借的表现之一。松潘地区是的回族和藏族在语言上相互学习,交流上未存在明显障碍。回族和藏族在经济上互相补充、相互依存,长期发展的回藏贸易也渐渐渗透到两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之中,在进行贸易之时,为了便于沟通,回族商人学会了藏语,现在在松潘多数回族商人依然能听懂藏语,甚至可以用藏语进行交流,而藏族也通过回商加强了汉语水平,双方在语言上能够相互适应,互相学习。

(二)和谐的宗教氛围

宗教深刻的影响着回族和藏族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历史进程中,以藏传佛教为信仰的藏族和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回族在松潘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彼此影响。

松潘地区藏族以苯教信仰为主,而且此地的苯教在整个阿坝州有着一定的影响,藏传佛教寺庙寺院则以格鲁派、宁玛派和萨迦派为代表,也有着不少的信众。有学者在在今松潘大寨乡调查时发现“这里的藏族百姓在宗教信仰上不分宗教派别,他们将苯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等多种宗教或教派作为共同的宗教信仰对象,并在社区内形成一种和谐的宗教信仰习俗。”主要表现在家境较好的村民家若有人去世,既邀请苯教僧人,又迎藏传佛教各派僧人。这一现象在松潘藏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见并非一时一日所能形成。

松潘县一县的清真寺就占了阿坝州清真寺总数的35%。【3】这些清真寺分散于6个乡镇,穆斯林多是围寺而居从事各种活动,由此可见,伊斯兰教在松潘地区甚至是阿坝地区都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的。

有别于甘青地区的回族,松潘地区的回族,在宗教信仰上没有强烈的教派意识,根据实地考察,笔者在松潘县城关清真寺的寺主任那里了解到在这个清真寺中包括了三、四个教派,他们能够互相融洽的进行宗教活动。有的时候还能看到穿着藏袍的妇女在清真寺煮开斋饭,【4】其他的清真寺的情况与类似且这种现象已持续很长时间了。

(三)族际通婚

族际通婚是两个民族成员之间深层的交往,受民族、血统、地域、宗教等多方面影响。而回族和藏族都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宗教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族际通婚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

文献中对于松潘县回藏通婚几无记载。根据笔者在松潘的实地调研,结合被调查者的年龄、民族情况分析发现,松潘地区不同年龄段在对族际通婚中的宗教影响程度的看法上,多数人认为没有影响或是一般影响。一般来说,在宗教信仰中老人应该要比年轻人信仰会更加坚定,而数据分析显示的是56岁-75岁的群体选择一般或没有影响的最多,这说明宗教信仰在族际通婚的影响程度上与年龄无关,也可以看出松潘地区宗教信仰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

总之,藏族所信仰的藏传佛教、苯教,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在松潘表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和谐的氛围。这一表现并不是近现代才出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在松潘地区的史志文献中也未曾发现有关于伊斯兰教与苯教、藏传佛教之间以及各宗教内部之间发生大的冲突的记载。这种宗教文化上的多样性也反映出回藏两族在民族心理上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因此,宗教上的差异并未给回族和藏族带来隔阂,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回、藏两族在各自传统思想和宗教信仰影响下的互补性

回族的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教教义体系。伊斯兰教文化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回商能够长期活跃于商贸市场上,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作为回族一切活动指南的《古兰经》中,就有24章共32节直接提到商业道德训导和商业活动规范。而这也正是回族活跃于商业舞台的文化背景。对松潘传统的穆斯林来讲这一点同样适用。

历史上藏族在自身传统观念影响下,经商思想表现的不是很强烈,牧区的商品交换多依赖于他族,松潘的牧区也不例外。重义轻利的观念是藏族传统道德和经济价值观的核心。在他们看来,商业经济会使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产生贪念,会遮蔽人的菩提心。少欲、知足,离诸杂务、远离贪欲既是宗教的道德观,也是世俗的价值观。当然,在松潘历史上也有不少藏族从事商业活动,且发展较早,但就其活跃程度、经营范围、人数都较之回商少,他们不太擅长贸易,特别是长途贩运,因此回商和藏商在贸易经营上也都各有分工,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他们之间的贸易关系也成为松潘地区回藏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畜牧产品的交易成为松潘回藏贸易的重要内容这与两个民族在屠宰加工方面存在着的信仰差异不无关系。回族出于宗教信仰只能食用经阿訇屠宰的牛羊,藏族的传统观念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教一直提倡以慈悲为怀,因而与畜牧业有关的牛羊屠宰业便被认为是“害生养生”之举。回族屠宰后的牛羊肉回族、藏族、汉族均可食用,肉类销售的市场更为广阔,这使得宗教思想与商业贸易二者也就在无意间形成了一种默契。

四、结语

松潘的回藏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注入了新的内容,发生了变迁。例如,有别于历史,如今更多的藏族也进入到了松潘的商业舞台,活跃在商业市场中,回藏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在饮食上,藏族的食物是适应了地域的一种特色饮食文化,以糌粑、酥油茶、青棵酒以及风干的牛羊肉和奶制品等为主。久而久之,适应了藏区地理人文环境的回族,藏族的食品也成为他们的日常食物。回族的餐饮业也是其传统优势产业,如今进入松潘随处可见清真餐馆,回族做的各色面食也成为藏族村民的最爱。在这里回藏通婚很普遍,也被两个民族认可接受,且在他们看来亲戚是亲戚,教门是教门。

回藏经济中的互补性及因回藏贸易延伸出的饮食习惯、文化互借、族际通婚最终使得回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密切的和谐民族关系。回族和藏族作为松潘地区两个大的民族,他们之间和谐的民族关系对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共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影响。长久以来的传统和地缘优势,使得如今松潘地区的回藏贸易依然蓬勃发展,松潘回藏两族和谐的民族关系也成为民族关系中的典范,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为我们今后研究和谐民族关系有积极作用。

注释:

【1】古代松潘下辖区域面积广阔,包括现在的九寨沟、若尔盖县等阿坝州大部分地区,本文探讨范围以今天松潘县行政划分为主。

【2】来自松潘城关清真寺访谈记录。

【3】参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坝州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2565页。1990年阿坝州志中清真寺的统计数量为9座,据笔者调查,目前松潘县清真寺数量达11座。这里以《阿坝州志》统计为准。

【4】来自松潘城关清真寺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1]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3431.

[2]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368.

[3] 马德隆总主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潘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595.

[4] 马德隆总主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潘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64.

[5] 马德隆总主编.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松潘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6] 张世海.民国时期安多地区的回藏贸易[J].回族研究1997(2).

[7] 马尚林.略论藏彝走廊中的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7).

[8] 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2.

[9]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坝州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1369.

[10]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0.

[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潘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松潘的茶马互市[J].松潘县文史资料选辑1997(1):2.

[1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松潘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松潘的茶马互市[J].松潘县文史资料选辑 1997(1):1.

[13] 苏发祥.文明、宗教与族群关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70.

[14] 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295.

[15] 马平.甘南藏区拉仁关回族“求索玛”群体研究[J].回族研究2001(3).

[16] 杨作山.回藏民族关系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294.

[17] 马进虎.两河之聚:文明激荡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M].兰州:甘肃民族出社,2006:122-123.

作者简介:王明倩(1993-) ,女,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10742032)

推荐访问:松潘县 动因 浅析 内生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