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上)

摘要 儿童是家庭的瑰宝,民族的希望,国家的基石,社会的明天。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是最大的政治问题与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国是世界上儿童数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儿童与社会、国家与儿童、儿童与家庭、儿童与儿童的关系成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与福利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本文首次全面、系统描述分析了1949年以来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儿童福利制度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儿童福利政策框架内涵与基本特征,儿童福利服务体系与福利服务内容,儿童福利政策研究议题与理论争论核心议题,儿童福利制度的发展障碍与制度创新基本思路,构建和谐社会与重构现代儿童福利制度框架等议题,以期描绘一幅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总体性图画,评估儿童生存发展现实状况,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国研究;儿童福利;儿童福利政策;儿童福利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与儿童福利议题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时期单纯的经济增长,198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模式,向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模式的战略性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国家职能定位与市场竞争机制,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关系,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发展手段、发展过程与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实质、发展结果,成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福利政策议程的优先领域,成为决策者、社会管理者与全体公民共同关注的焦点议题。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什么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什么发展,发展的主体是谁,发展的客体是谁,如何科学合理评价社会发展的效果与结果,是经济生活“镶嵌”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中,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社会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途径手段,还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或是兼具手段与目的双重属性,这在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大转变的中国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国际、现实、理论、政策意义。实际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们的物质财富,消除物质匮乏,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个人福利与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增进公民主观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与深度安全感。而不是恰恰相反,经济发展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摧毁人们赖以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深度安全感和客观的生活质量,导致社会危机。这样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模式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议题应运而生,触及社会发展实质与精髓。

儿童福利在个人福利、家庭福利、社区福利、群体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性福利体系中占据基础性与核心性地位,儿童福利状况是衡量社会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状况的最佳角度,是衡量社会发展模式是否科学,是衡量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快乐感与深度安全感的灵敏指标。社会福利体系是个庞大复杂的社会体系,范围广泛,内容繁多,服务领域多样,政治福利、经济福利、社会福利、文化福利、精神心理福利直接深刻影响公民的生活状况。但是从人群的角度看,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的重要性是不尽相同的,儿童期的福利状况与生活质量最为关键、最为重要、最为基础,因为儿童期的福利状况与生活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成年期、老年期的福利状况与生活质量,是贯穿个人终生福利的基础。这意味今天有什么样的儿童福利与生活状况,明天就会有什么样成年人和老年人福利状况。换言之,社会发展模式与社会福利关系议题的核心,是社会发展模式与儿童福利状况的关系,社会发展模式与儿童福利状况关系的实质是国家与儿童的关系,精髓是儿童生存发展状况。

二、儿童福利制度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当代中国的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的历史变迁可以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五大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孕育萌芽期,1958-1966年初步发展期,1967-1978年中断停滞期,1979-1989年恢复重建与稳步发展期,1990-2007年为快速发展与制度化建设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主要社会问题与儿童问题、政府扮演角色与发挥作用,儿童福利政策与方针,儿童福利服务与范围,儿童福利服务机构与人员,儿童福利行政管理体制与模式,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与福利水平等层面都有所不同,反映社会环境、儿童群体、儿童需要和国家回应儿童需要、扮演社会角色与发挥社会功能作用发展变化的轨迹,反映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萌芽、形成、发展、恢复、转型和演变的社会历史过程,反映中国社会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发展演变的结构性状况和体制性规律。本文中的“当代中国”概念的涵义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论述时间截至2007年为止。

1949-1957年是儿童福利政策与儿童福利服务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最突出的特征是儿童生存发展问题、儿童福利政策框架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孕育和萌芽阶段,少数儿童政策与福利服务分散在法律保护、基础教育、妇幼保健、婚姻家庭与孤残儿童领域。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宏观社会环境是新生人民政权面临严峻的考验,当时主要社会问题是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重建社会秩序,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活动,儿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中确立儿童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儿童福利服务范围与内容主要是法律与权益保护,服务领域初步涉及儿童生活的所有领域,儿童福利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儿童福利行政管理机构与组织机构主要集中在司法、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体育领域,其中尤以教育和医疗卫生专业化管理最为典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和全国网络比较健全。

1958-1966年是儿童福利政策与儿童福利服务初步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城乡人民公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与妇女积极参加劳动生产,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儿童福利政策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儿童生存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议题。这个时期儿童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后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问题,建设托儿所、幼儿园,成为关系工农业生产,妇女解放和共产主义接班人健康成长的大事。为此政府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与儿童健康事业,预防疾病和加强传染病预防治疗。与此同时,政府大力推广爱国卫生运动。总体来说,这个时期政治经济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极大推动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发展,儿童生存发展与儿童福利状况在多个领域取得明显进展,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状况好于前期。

1967-1978年是儿童福利政策与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中断、停滞时期,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儿童福利事业像其他领域一样,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深受影响,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儿童福利机构因为政治运动而处于瘫痪或无法正常运转的状态。1949年以来制度化建设成就几乎消失殆尽,儿童福利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几乎彻底瓦解。

推荐访问:福利 儿童 服务体系 当代中国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