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与感染: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感染是引起炎症的原因之一,而且是最常见的原因,但并非是唯一的原因,即炎症包括感染性炎症与非感染性炎症

有些人误以为炎症即感染,实则非也,炎症与感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染可以引起炎症,但炎症并不一定都是由感染引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炎症与感染的关系。

从概念上区别炎症及感染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复杂防御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机体通过液体、白细胞渗出和激活等一系列血管反应来稀释、中和、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机体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愈合。然而炎症的修复反应也可引起机体功能障碍,例如纤维索性心包炎引起心包粘连而影响心脏的收缩、舒张。

感染:病原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病理生理变化病原体引起严重的病理损伤,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为显性感染;不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则称为隐性感染。感染还可以表现为潜伏感染和携带状态,潜伏感染是指病原体以隐伏状态寄生于宿主细胞内的一种感染,该状态多发生在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后,在一定条件下潜伏的病原体可被激活,重新引起临床感染;携带状态是指临床感染表现消失后,病原体在机体的存留状态。

从概念来看,感染可以是引起炎症的损伤因子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损伤因子,而潜伏感染及携带状态却未必引起炎症。

如何区分感染性炎症与非感染性炎症

炎症的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炎症的全身反应主要是急性炎症的全身表现,包括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变化、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增多、厌食、肌肉蛋白降解加速、慢波睡眠增加等。

感染可引起炎症,也就是说可具备上述表现,那么如何区分感染性炎症与非感性性炎症临床意义重大,可直接影响治疗及预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综合分析判断。

病因 首先要分析炎症的病因,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2011年慢阻肺全球策略修订版对其定义是:“慢阻肺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伴有气道和肺对有害颗粒或气体所致慢性炎性反应的增加。急性加重和合并症影响患者整体疾病的严重程度。”可见慢阻肺存在慢性炎症,但导致这种慢性炎症的病因很多,因此不能片面地说明它就是感染造成,或因其是炎症就单纯给予抗感染治疗;再如类风湿关节炎其病理基础是滑膜炎,也是一种炎症,但治疗也并非抗感染。因此,要求临床医生在疾病治疗中一定要对引起炎症的病因有一定的掌握,对于非感染引起的炎症,抗感染治疗是无效的,甚至会加重后果。

临床表现 感染性炎症与非感染性炎症都可以有发热,例如大动脉炎可以出现高热,但它并不一定有感染,但稳定期的慢阻肺如出现发热则要警惕合并有感染,尤其是伴有黄痰时,所以要求临床医生对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要熟悉。

辅助检查 例如大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时均有急性期反应蛋白升高,此时不能说明存在感染,但如慢阻肺出现急性期反应蛋白增高,则要考虑是否合并有感染,故临床医生要熟悉不同疾病的辅助检查结果的意义。即使是感染,不同的感染所引起的辅助检查结果也不一样,就急性期反应蛋白而言,细菌感染往往可致其浓度升高,而病毒感染时则该指标变化不大;再如支原体感染时白细胞可不升高,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升高,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或某些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多,淋巴细胞增多可见于病毒与某些杆菌(如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感染,前降钙素原(PCT)在严重全身性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升高,但病毒感染时该指标可无明显变化。另外,如怀疑有感染,还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关器官功能改变的检测(例如尿、粪便、其他体液、肝肾功等)、病原学检测(病原体、抗体等)。

接触环境 是否感染还要注意其接触环境,例如慢阻肺急性加重,但无咳黄痰,无白细胞的升高,如果患者周围有人患“上呼吸道”感染,此时要警惕病毒或支原体感染。

故判断患者是感染性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需要临床医生对不同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的意义、接触的环境综合分析判断,不能单纯以某方面来衡量,要求临床医生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及在临床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方能更好地防治疾病。

推荐访问:炎症 混淆 感染 概念 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