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技术

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为鲑科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具有生长快、肉味鲜美等特点,非常适于人工集约化养殖,自1874年开始移植驯化以来,已在世界各地进行广泛养殖,是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中国从1959年开始养殖虹鳟鱼,目前养殖范围已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发展十分迅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各种病害问题接踵而至,目前虹鳟鱼常见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等几大类。本文对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高的细菌性疾病病原、症状与防治方法做以综述,希望能对养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增强对这些常见疾病的了解和认识,科学防控,减少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1弧菌病

1.1病原 病原体为螺菌科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为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能运动。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遭遇不利刺激或是受伤时,会诱发疾病的发生。感染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皮肤、鳃、侧线以及肠道等。

1.2症状 主要表现:病鱼眼球突出,出血。肌肉出血,肿胀、糜烂、坏死。鳍基部、体表、口腔、肛门出血。肠管充血、发炎、无弹性。肝脏出现血斑,脾脏肿大,肾脏肿胀。

1.3危害 从幼鱼到成鱼均可感染。100g左右的虹鳟更易发病,流行于初夏至秋天,水温15~18℃时多发。

1.4防治 预防方法主要是彻底清池消毒,水体消毒可选用聚维酮碘、溴氯海因、双阳离子季胺盐络合碘等消毒剂。倒池时避免鱼体受伤、保持水质清新,如果发病适当减少投饵。治疗方法:主要选用治疗革兰氏阴性菌群的广谱性药物,如喹诺酮类药剂,依病情、鱼种大小,采取浸浴或药饵投饲。另外有研究认为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甲喹、复方新诺明等对致病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梁利国等研究表明,苏木、五倍子、地锦草和石榴皮4种中药对鳗孤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2 疖疮病

2.1病原 病原体为气单胞菌科(Aeromonadacea)的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raonicida),革兰氏阴性菌,无鞭毛,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适宜pH值为7.0,生长盐度为0%~3%。

2.2症状 鲑鳟鱼疖疮病可分为4个类型:急性型,不等外部症状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I型,表现出肠道发炎,鳍基部出血症状,病鱼死亡较慢;慢性Ⅱ型,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鳃上有轻度症状。当病菌入侵后,在鱼体躯干部肌肉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游走细胞浸润,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但稚鱼只见体侧有小的红点。

2.3危害 虹鳟对杀鲑气单胞菌的敏感性在鲑鳟鱼中相对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发病水温为3~21℃,晚春和夏季水温10~20℃时最易发病,死亡率较高。水温9℃以下死亡率较低,10~15℃居中,高于15℃死亡率最高。

2.4防治 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适当,注意换水,保持良好水质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注射或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以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治疗方法有:(l)口服抗菌素,如土霉素、四环素等,可任选一种,通常每100kg鱼每天用5g,拌入饵料投喂,每天l次,连续1周。(2)每100kg鱼用鱼服康A型250g拌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5d。

3 细菌性烂鳃病

3.1病原 病原体为嗜鳃黄杆菌(Flavobacterium branchiophila),为革兰氏阴性好气长杆菌。

3.2症状 病鱼活动迟钝,离群独游,摄食下降或不食。鳃黏液分泌增多、充血,鳃丝肿胀,显微镜观察鳃上皮细胞增生,黏液细胞脱落,细胞结构丧失,黏附脏物,鳃小片愈合,鳃丝棍棒化,在鳃丝表面可发现大量长杆状细菌,鳃盖不能完全闭合,轻轻按压,可见鳃腔流出带脏物的黄色黏液。

3.3危害 该病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及日本养殖的虹鳟鱼中广泛流行,流行水温13℃,主要于上浮幼鱼至10g左右(体长5cm)的鱼种,超过5cm以上的鱼较少发病,常引起大量死亡,当养殖密度过高,水质恶化及水质混浊时更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4防治 预防:①保持合理放养密度,保持水质清洁,及时清除底层残饵、粪便,防止水中缺氧及氨浓度过高。②定期使用净水剂如生石灰,及消毒剂如高锰酸钾、氯制消毒剂消毒。治疗:①1—2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小时。②0.8%~1%食盐水浸浴1小时。

4 烂鳍病

4.1病原 病原体属于黄杆菌目,黄杆菌科,黄杆菌属的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is),是一种严格需氧的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细长弯曲状,具有滑动能力和团聚性,在世界范围内的水体环境和土壤中均有分布,其宿主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所有的淡水鱼类均对该菌敏感。

4.2症状 病鱼在鳃、体表、吻、尾柄、鳍等部位形成病灶,患部组织发生糜烂、崩解、坏死及缺损等病变。外观表现为烂鳃、烂鳍、烂尾及吻部溃烂等。发病初期先是吻端、背鳍、尾鳍、胸鳍尖端外缘的上皮组织,形成黄白色小斑点状病灶,随后逐渐向基部扩展,最后鳍条分散,残缺不齐,吻端发白溃烂,体表患部周围发红,较重时皮肤溃烂,鳞片脱落。严重影响吃食,甚至死亡。

4.3危害 主要流行于夏季。在水温15℃时开始流行,到20℃以上发病率明显升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

4.4防治 (1)苗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3~5min,把好鱼体消毒关;(2)病鱼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10min后放回原池中饲养;(3)全泼洒二氧化氯,泼洒浓度0.5mg/L,泼洒时暂停微流水,2小时后恢复流水,每天上午泼洒1次,连续3d。

5 细菌性肠炎病

5.1病原 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二者都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都属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

5.2症状 病鱼肠道充血发炎,无食物,严重时肠道内充满淡黄色粘液,有时充血,肠道呈紫红色,肛门红肿。

5.3危害 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可引起大批死亡。

5.4防治 (1)彻底排污清池,保持水质清洁;(2)不投喂变质饲料,投喂新鲜饲料,最好现配现喂;(3)发病初期,在饲料中加3%~5%的大蒜素,投喂3~6d;(4)在病鱼吃食的情况下,饲料中按0.05%添加氟哌酸粉剂制成药饵,连续投喂一周,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推荐访问:虹鳟 细菌 性疾病 防治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