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我国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是构建标准化支撑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支撑体系的构建,是发展完善我国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有效途径。

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存在的障碍

标准化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依然还处于起步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城市标准化管理体系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网络信息化监管体系、执法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协调体系、社区化服务体系、基本保障体系、数字化计算机技术体系等城市标准化管理体系分支尚未建立。

责权、事权的划分模糊。在城市综合管理中,为避免出现行政效率差、任务安排混乱、职责划分不清的现象,需明确要求并规定各级相关部门的行政职责,各级的事务由相应级别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协调。但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中,市区两级责权不明、事权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例如,受事权下放、工作重心下移的城市管理工作发展趋势的影响,一些社区、街道、区级部门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上级单位下放的收益差、难度大的工作项。然而上级单位下放了事权,却没有提供相关的人力、物力支持,使得下级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要求较强的工作,城市综合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级单位部门数量多,而各级部门之间组织协调工作的开展直接决定了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工作的成败。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协调管理部门,而即便设立了相关组织协调单位,也因缺乏相关的组织协调工作经验,导致组织协调工作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缺少统一的标准设定。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标准化工作缺少统一的标准设定,同时各区域、各行业的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管理工作难以得到系统的梳理,无法对各项标准进行统一的设定及统筹,造成了管理配套和管理系统失衡,整体管理工作无法统一规范运行。

标准化支撑体系分析

我国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牵扯城市多个部门,需要各个城市政府通过各部门职能进行职责以及部门设置的划分,制定各个管理部门的标准制度,进行综合管理的落实。城市综合管理的标准化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部件管理。部件管理就是对于城市的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其中包括道路、桥梁以及水电气等设施以及硬件部分的管理。对于道路交通、公共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管理,都必须具备标准化规定。部件管理标准化将这些分类的部件,依照不同的类型建立档案,进行编码。这些部件的名称以及归属部门等都可以在档案中找到。每个管理都设立监督员进行区域内的监督管理。在进行部件标准化时,在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以通过资料平台进行查找并且上报。

事件管理。事件管理就是将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原因造成的城市内环境以及环境秩序遭到破坏以及影响,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并且恢复环境正常的管理。事件管理可以分为突发事件、街面秩序以及宣传广告等事件。对于事件管理的标准化要做到目标、流程以及方式的标准化管理。

管理模式。管理模式标准化就是进行城市化管理模式的数字、网络化。想要提升城市的各项竞争力,就必须选择城市发展的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数字化管理是网络化管理的基础,把城市管理区域依照相关的标准需求进行网络单元划分,加强对于这些区域的巡察,强化管理区域的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网络管理,需要按照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也要保证监管效率,不论网格大小都要合理,保证效率。网络管理的负责人对于相关区域的事件,进行直接负责,包括事件的发生、处理以及核查。

考评惩罚。城市管理需要的要求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所以必须要建立可靠的考核要求,达到城市管理的标准。按照一定的考评方式、奖惩办法、监督检查的标准化进行,使得城市化管理建设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反馈处理。反馈处理标准化就是将城市的各个部件,进行多元采集。需要相关人员进行视频监控以及巡逻采集,还需要公开化的方式采集,例如网络、电话、信件投诉等采集。相关部门接触事件之后,依据事件的相关信息考虑是否接受处理。相关管辖部门需要进行人员的分派以及调度进行,在调度和分派的同时,要注意派遣流程。在事件处理的后期还需要安排人员进行跟踪处理,相关部门对于事件的处理之后,都应当对处理的结果进行审核,查看事件处理是否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就需要重新处理。

我国城市综合管理的标准化支撑体系的构建,需从部件管理、事件管理、管理模式、考评惩罚、反馈处理等多方面入手,创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系统。同时,我国城市综合管理的标准化支撑体系的构建还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理念,才能够真正地提升我国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推荐访问:管理水平 标准化 提升 城市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