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女排技战术研究的论文综述

0前言

排球比赛是一项空间上争夺激烈,技巧要求很高的运动,它有很强的集体性和对抗性。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和创新日新月异,世界排坛强队也正在向着“高、快、变、全”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排球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排球规则的不断修改,导致排球比赛成为了双方技战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意识的全面抗争。排球运动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到如今已经发展到较高的运动水平。当排球比赛向着提升高度、加快速度、增加变化、加强力量,强调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现在,排球运动的整体技、战术水平,特别是网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各种技战术的组合和运用都在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对排球日常的各项技战术的训练以及在比赛中的运用,要求也就更高。所以排球技战术方面的研究旨在提高与增强各方面能力,改变进攻形式,同时成为世界各队研究的课题。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队伍是一支在国际排球大赛中取得领先地位的世界强队,技术全面、战术上快速多变、攻防平衡发展一直是中国女排队伍的突出特点。在经历了低谷的十几年之后,中国女排姑娘在2003年的第九届排球世界杯上夺回了十七年前拿过的世界冠军的称号,并在次年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时隔20年之后再次拿到奥运会的金牌,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顽强的斗志取得了奥运会排球项目的铜牌。之后标志着中国女排再一次的崛起,所以2008年之后中国女排在第十七届世界女排大奖赛的表现再一次引起了国人极大的关注和期望。而随着排球运动的迅猛发展,世界女排的格局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欧美强队在注重进攻实力的同时,防守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巴西、美国、古巴、意大利女排成为目前公认的世界一流强队,她们的女排队员身材高大、弹跳能力强、击球点高、力量大、技术全面,所呈现的较高身体特质、先进技战术水平、集体意识及丰富的大赛经验,再加上极具威胁力的强攻战术和多变的整体技、战术风格,所以能称雄于世界排坛,也确实代表了当今世界排球运动的最高水平。

可是中国女排自从2008年夺得奥运会的铜牌之后,中国女排队伍出现了连续的“换帅”,老的主力队员的连续退役,新队员的临场经验不足,主力二传兼队长冯坤的转会,新旧队员的调整以后,2009年以及2010年在各项世界级的排球大赛中,一度成绩下滑,表现不佳,进而由世界一流球队沦为世界女排二流球队。因此有人提出“排球的发展规律导致中国女排重新回到80年代夺冠的后时代”,也是就说中国女排将要进入一个发展的低谷。也有人提出“中国女排队员的配备较单一,主攻手力量、弹跳能力差、后备人员短缺、教练员对临场战术安排的失误导致中国女排的成绩不佳。就此问题,笔者根据200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的数据统计,目的是对比中国女排与外国女排强队的劣势与优势所在,总结失败教训,探讨中外女排技战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女排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

世界女排大奖赛起源于1993年,由于获得冠军的队伍可以获得高额的奖金,因此吸引了世界各国女排前来参加比赛,现在的世界女排大奖赛由最开始5支队伍发展成现今十支以上的队伍参加比赛,汇集了世界女排最具实力的所有队伍,已经成为了现在世界女排每年的传统赛事。其比赛中所体现出的技战术的对比,是最具说服力。中国女排经历了2004年至2008年赛事的辉煌后,新的国家女排队伍第一次的世界级赛事就是2009年的世界女排大奖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开始于7、8月份的初赛,然后根据积分排名,6支队伍进入决赛争夺冠亚季军。新的中国女排队伍在新主教练蔡斌的带领下,在2009年第17届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中,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各项技战术表现都差强人意,最终还是通过计算小分才取得了六支队伍第五名的成绩,下滑到历史的低谷。这一成绩显示出新组建的中国女排队伍与世界强队之间差异还是比较大。本文力图通过观察和总结中国女排在17届世界大奖赛总决赛上的表现情况,并与其他5支参赛球队从攻防技战术各层面进行对比与分析,从中找出此次中国女排失利的原因所在,为今后中国女排的发展和重新崛起提供借鉴和理论支持。

1研究综述

1.1进攻与防守辩证关系

被称为军事学鼻祖的德国人劳克塞维茨,首次在哲学中比较完善的辩证论述了进攻与防御的关系。他在著作《战争论》中指出,进攻与防御的三重关系。首先是进攻与防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次是,在军事思想上,进攻与防御同战争目的是紧密相关联的,它只不过是实现战争目的的两种手段。第一次提出了“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的相对概念。最后他指出,防御是进攻的另一种作战方式,防御可以有许多进攻所不具备的有利因素和优越条件。说明了主动防御的重要性,而对于竞技排球中进攻与防守关系的认识以及在比赛中起到的作用,很早就在国内受到极大的关注。

许瑞勋等在“规则修改对排球运动发展影响的博弈论分析”中指出“排球规则修改的目的在于均衡攻防矛盾,使排球运动更具魅力。调和攻守平衡的矛盾,使攻守在绝对的不平衡中逐渐趋于相对的平衡,当攻守这对矛盾趋于新的平衡时,排球运动的发展又前进了一大步。”

李少明在“《孙子兵法》的‘胜’在竞技排球制胜中的哲学思辩”一文中指出运动诞生已经有一个世纪,发展规律受到攻防矛盾体的影响,以防促攻和以攻促防是互相转换,彼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进攻和防守推动着排球运动自身的不断发展。又从知胜、诡胜、谋胜、制胜、奇胜、忌胜几个方面研究了排球运动中的哲学。

高鸿辉在“唯物辩证法在排球运动中的运用”中指出哲学中,矛盾双方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排球训练和比赛中的进攻和防守这一矛盾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在排球运动中,也就是说,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和防是对立统一的地位。没有好的防守就没有进攻、现代排球技战术的飞跃得力于防守水平的全面提高。

张博等在“现代排球运动中哲学时空观的运用”中指出“排球比赛中,双方在被球网隔开的相同空间里面进行着进攻与防守的对斥,进攻和防守是比赛中两个始终存在的主要矛盾进。攻方为了想抓住有利的进攻时机,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都在积极地跑动争取时间上快过对方,空间上占据有利的位置压过对手,从而与防守方在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制造有利的进攻时机,来打乱防守对方的阵脚,才能在防守未发生干扰或是干扰较小时完成个人的进攻和配合;同时防守也针对进攻采取相应的防守策略,能够有个提前量,把进攻的时间和空间的有利性扼杀在‘摇篮’中。随着排球的发展,进攻和防守战术上真正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把排球运动发展更加的具有神气的色彩。”同时还指出“排球运动就是进攻与防守的结合,在进攻与防守的对斥的过程中又蕴含着哲学中的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进攻与防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的发展,时间与空间也是相互的结合、相互的渗透存之于比赛的始终。”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都说明攻防是对立统一的,在排球运动中应均衡攻防矛盾,排球运动中的进攻和防守时其基本形式和基本矛盾,进攻和防守不能单独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进攻一方居于强势主动地位,而防守一方处于弱势被动地位,同时,它们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瞬息万变的。

1.2相关名词解释

《球类运动——排球》一书中指出,排球技术是指在排球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运动员采用的各种合理的击球动作和为完成击球动作所必不可少的其他配合动作的总成。排球技术的分类有很多。主要包括,按照排球比赛中的先后顺序分为发球——接发球——二传——拦网——接扣球,另一种是将排球技术分为无球技术和有球技术两大类。而前苏联排球教材把排球技术分为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内容为:进攻技术指发球和主要进攻技术,防守技术指拦网及后排主要防守技术。

排球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排球竞赛规则和排球运动的规律、比赛双方的具体 情况和临场变化,合理运用个人技术及集体配合所采取的友谊是、有组织的行动。而战术在教材中主要分为集体战术和个人战术,个人战术主要有中二传——由一名前排运动员或后排运动员在前排中位置做二传,其他运动员参与进攻的阵型。边二传——由一名前排或后排运动员在前排2号位做二传,其他运动员参与进攻的阵型。心二传——二传运动员在中场进攻线附近组织进攻的阵型。

传球:利用全身协调力量并通过手指手腕的弹力,将球传至一定目标的击球动作。

扣球:队员跳起在空中,用一只手或手臂将本方场区上空高于球网上沿的球击入对方场区的一种击球方法叫扣球。

发球:队员在发球区用一只手将自己抛起的球直接击入对方场区的技术动作。

拦网:靠近球网的队员,将手伸向高于球网处阻挡对方的来球,并触及球的技术动作。

垫球:用除手指弹击动作外的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的技术动作。

快攻:各种平快球及以平快球扣球掩护同伴进攻或自我掩护进攻所组成的各种快速多变进攻战术的总成。

两次球及其转移进攻:当一传弧度较高,落点又在网前,前排队员可以直接将球扣或吊入对方场区,或佯扣将球在空中转移给其他前排队员的进攻打法。

强攻:凭借队员个人的身高和弹跳力,利用扣球的力量和个人扣球战术,强行突破对方的防御的进攻打法。

立体进攻:前排队员运用各种快变战术组织进攻,同时也掩护后排队员从进攻线后跳起进攻,形成横向、纵深全方位的进攻打法。

1.3现代排球运动防守与进攻关系

和其他对抗性体育活动一样,排球运动也是攻防的艺术。俗话说:“得分靠进攻,取胜靠防守”。排球比赛就是运动员在规则规定的时间内不间断的转换攻防的较量;以得分和限制得分为目的;在时间、空间上的控制与反控制的运动。二者在相互制约中依存,在相互斗争中发展。随着排球运动的演进,单纯的“以人为主”、“以区域为主”的防守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快速、凶狠的进攻狂潮,“人球兼顾”极富攻击性的进攻和多变的混合防守成为主流。防守者运用压迫式的进攻和全面的具有攻击性的防守战术攻击对手,给对手施压,为进攻制造难度;进攻者想尽办法破解,积极的应战,在持续攻防中找准机会,在接近局点时候比赛尤为艰难,同时比赛也更加扣人心弦,也更具观赏性。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放眼世界排坛,每当攻防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时,新的矛盾就会代替旧的矛盾,技战术的创新就会发生。例如,现代排球进攻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已不局限在网前的二维空间内,而是充满整个场地的三维空间。如意大利、荷兰等国的男排不仅有高快结合的前排进攻,而在前排进攻配合下,从二传出手到扣球仅用0.8秒的背平快后排进攻,形成了高、快结合、前、后结合的全方位进攻的局面,防守同样也体现了全方位的防守。

进攻和防守是排球比赛的两个对立面,攻守交替发展是排球自身的规律,进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防守水平也随之提高,而防守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刺激进攻战术的发展。如发飘球与小臂垫击,扣球打手出界与盖帽拦网,跑动进攻与重叠拦网的发展等。攻守这对矛盾贯穿于排球运动的始终,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攻防关系应该是紧密相连和相互依存的,进攻必须以防守为基础,而防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与实现进攻,片面地强调进攻或防守都是不能适应排球运动发展的。

黄汉升在球类运动—排球一书中指出“攻防是排球比赛的两个对立面,攻守交替发展是排球运动自身的规律,进攻水平提高,必然会促进防守水平提高,而防守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刺激进攻战术的发展,攻防这对矛盾贯穿于排球运动始终,攻防关系紧密相联和相互依存,进攻必须以防守为基础,而防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与实现进攻。”[1]

1961年莫泽蕃在《对我国排球反攻技术和战术若干问题的商讨》一文中提出在充分发扬我国传统打法风格同时,应根据排球比赛中进攻与防守的来回争夺的特点以及规则的要求等等去研究进攻与防守的关系,特别是对防守转为进攻的问题,认为在排球比赛中,进攻和防守是交替进行的,进攻战术质量的高低,主要在于是否能从防守很好地转入进攻。

韦起元在《当前排球技、战术上应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中国体育科技》.1973)对比分析了国家男女排球队与国外男女排第一次进攻组成率和防反组成率的差异,强调应改进防守技术,加强防守能力的训练,更多地为反攻创造机会。

龚雅丽在《掌握进攻战术变化规律灵活运用防守战术》一文中指出“随着进攻战术多变,防守战术也要多变”,研究防守战术形式问题,必须研究进攻的本质和规律然后才能采取防守反击的行动,在比赛中不能单一的采用某一种形式进行防守,而应根据对方进攻变化,把各种防守战术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必须抓好全队及个人防守的基本功和防守应变能力。

李宏在《论排球运动攻防转换与取胜之道》中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排球运动规律,通过对排球运动中攻防转换的属性及其运动自身结构特点的分析,认为进攻和防守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相互构成现代排球运动体系。

陈建波在《试论排球运动中的哲学思维》中指出进攻和防守是排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矛盾。进攻与防守这两者都不能独立存在和发展,而是相互依赖的,形成了攻防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进攻和防守紧密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才能对赛场上的各种复杂变化应对自如。

赵忠伟在《刍议排球教学中战术和辩证关系》一文中提出,进攻与防守本身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但在排球运动中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进攻必须以防守为基础,而防守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与实现进攻,应该把进攻与防守的教学训练紧密结合,相互串联,使攻中有防,防中有攻。

1.4排球运动技战术的研究现状

排球运动迅猛发展的今天,排球的技战术也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逐渐经历着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世界各队的兴衰成败,都与技战术的进步、创新、发展紧密相连。上世纪50年代在战术打法上只是简单的高举高打,注重强攻战术,60年代,发球技术已经开始重视起来,飘球技术被广泛运用。垫球技术也更加完善。到70年代的时候,战术创新开始层出不穷。[2]在此出现的战术有:中国及亚洲擅长的快速多变、欧美国家的高空立体进攻战术。也因此,拦网与防守技术的概念也被提出来。发展到现在,排球的进攻战术安排上有五种形式,分别是:中二传、边二传、后排插上、两次球转移和调整进攻。扣球方式的选择上有集中拉开、快球、错时、错位、交叉跑动、立体进攻等多种打法。《孙子兵法》云:“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这些话也就是说,排球进攻的战术形式和战术变化应该如何合理组织与巧妙运用,也有一个策略问题。排球运动进入21世纪以来,比赛的竞争性日益激烈,运动水平越来越高,各种战术形式和组合繁多,技术形式多样和有效性。在各级大赛事中,对排球各项技战术的要求更高,更注重强调攻击性和准确性的结合。拼发球技术开始于1999年国际排联修改规则,将排球比赛改为每球得分制之后,发球技术在所有技战术变革中最明显最突出。各国对于拼发球的理解和实施不同,但是逐渐的大力跳发球成了发球方式的主流。在进攻方面的改革中显著地是多运用与男子排球的后排进攻,也逐渐被各国的女排接受。这一点形成了进攻战术当今和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女排曾经是世界女排中的强队,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五连冠辉煌,可是辉煌过后,紧接着就在80年代后期一直到整个90年代都处于低谷。由于中国女排曾达到了巅峰水平,世界各国都在研究中国女排成功所采用先进的技战术。寻找对付中国女排的方法。正当中国女排陷入低谷时,世界女排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古巴女排积极总结经验,在90年代取得了八连冠的好成绩。虽然上一个奥运会里,中国女排夺得了优异的成绩,努力跻身于世界女排强国之列,可是我们要清楚,保住长久的冠军比争得一时冠军要难的多,所以,研究世界女排强队的成功经验和技战术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重振雄风,完成奋斗的目标。同时,研究别国先进技战术也是为了丰富我国排球理论。[3]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国际排球网站和中国排球网站以“排球、攻防、技战术”为关键词,进行论文检索,收集了100多篇2000年以后的中文和外文方面相关文献资料。发表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的符壮、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的作者屈东华等他们认为力量排球会再次成为进攻的主宰,势大力沉的扣球会对防守尤其是后排防守队员很被动。战术的发展趋势是简单、实用、有效,以适应进攻和防守的变化。刘敏、朱金芳、陈礼智、齐国杰、王恒、吴晓莉等作者认为不断更新的规则会促使排球运动的战术变革和创新。具体来说,得分结构的变;化导致发球技术的革新;比赛中允许“自由人”的出现,对进攻技术和防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4]进攻和防守的矛盾体是各项运动的基本矛盾,排球也不例外。既是基本矛盾也能促进各项运动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全面性”和立体化进攻会成为排球技战术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进攻主导方向,认为只有技术更加全面,更加新颖,才能为战术的实现奠定基础。只有技术创新,战术才能创新。同时,排球战术的要求提高,对运动员技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不仅传、垫、扣、发、拦网等各项基本技术过硬,一攻、防反的各种基本战术也要熟练和默契。由于目前能够称霸世界排坛的技战术不仅仅是以往单一的快攻和强攻,只有把各项技战术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有效的结合利用起来,发展成为更加立体的进攻战术系统,才能顺应当今世界排坛的发展方向。有学者指出,21世纪排球战术的方向是三维立体空间的立体进攻,也就是二传手位于中间位置,(包括前排和后排插上),面向4号位或者是2号位,组织战术有正向和背向的时间差、空间差、时间差结合位置差、空间差结合时间差、前排结合后排进攻的立体进攻模式。立体进攻模式对一传压力小,组织进攻范围大、由平面到立体,进攻点多、战术变化快、节奏很难被对手掌握、灵活、容易牵制对手、成功率高等优点。也体现了排球运动对运动员身材高大化、力量化的要求,顺应排球的发展趋势。在强调立体进攻的同时,“快”是一直贯穿进攻其中的理念。也是检验各国攻手能力与否的一个标准。“快”在排球战术指导思想中,强调在快的基础上应具有整体配合能力、强大力量、敏锐观察场上形式变化。只有“快”才更好的体现排球运动最具活力。只有“快”才能掌握比赛场上的主动权,抢得进攻与防守的先机。“快”包括快速进攻、快速配合、快速防守、快速调整。由于排球技战术的发展、组合、创新都是为了取胜,所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合理、有效、简练就成为了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一个最主要趋势。排球技战术运用趋向合理、有效、简练,这也是现如今研究现状的主流观点。[5]

1.5国内有关中国女排技术、战术的研究

薛少朵发表在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的《中国女排的战略选择》一文中提到排球运动发展至今,中国女排已经在世界一流强队中有自己的一席之位,但是地位不稳定,成绩时好时坏,所以要在以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查漏补缺,在未来技战术创新的道路上领先别国。

杨琪和王立小在《中国女排技战术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中说到现代排球运动竞争激烈,技、战术变化多样,通过中国女排技战术的演变发展,探讨排球运动战术发展趋势。对排球运动发展趋势的研究,是排球运动自身的需要,对提高现代排球的技、战术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刘伟春发表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世界女排战术简单化—排球技战术发展的过程》中谈到,自由人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比赛中接一传技术的运用上,自从规则允许自由人的出现,自由人就成为了接一传的主导。一个好的自由人能帮助球队大大提升一传成功率。可是自由人还是受到比赛时转位的限制,以及对方攻手进攻速度路线的影响,自由人防守的范围有一定程度的受限。因为要想提高自身的防守能力,不但要提高起球的次数,也要提高起球的质量,以此提高整个队的防守能力。自由人在全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得分有保障的重要角色,据统计,自由人在接球的数量上占全队的大部分,到位率也均高于全队的总体水平。自由人自身水平明显影响全队水平的提升。而在防守方面,虽然自由人街球的数量有限,但是在成功率上却远远的高于全队的整体水平,因此,自由人在排球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比赛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由人的出现有效的提高了整个运动队的防守水平。

《中国女排参加第28届奥运会成功夺冠的技战术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影响中国女排在本次奥运会上夺冠的因素主要有(1)中国女排的一传技术、优秀的二传队员、快攻和强攻相得益彰的结合以及出色的发球技战术是本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冠的最主要的要素。(2)虽然中国队的拦网与防守环节与其他几支球队对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国女排的拦网和防守在世界女排中的排名分别位于第4和第6.仍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3)针对我国女排本次比赛出现的不足,在以后的训练中,首先要加强发球的力量、速度、落点,传球的准确、稳定、灵活。扣球的力量、速度、高击球点以及接一传的稳定和到位。针对拦网,则是要加强拦网的训练,使拦网的技巧性和技术巧妙的结合。并增加后排进攻的比重。

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的《现代排球技战术创新发展特征与实例探析》中明确指出未来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创新的趋势:高水平队伍之间进行的比赛,队员的身高、力量、技战术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日趋接近,所以只有通过在自身特点上的创新的队伍才能在众多队伍中成为佼佼者。他们的创新又会引发其他队伍的研究和学习,进而带领排球技战术创新发展。在以往的世界级排球大赛上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技战术的创新都是经历了一条“引进—吸收—改造—提高”的道路。而不根据自身特点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说,继承—批判—创新才是排球技战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瑞书,李欣,游雯静等人在《中国女排技战术现状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中指出快速多变是中国排球对世界排球的一大贡献,必须不断创新发展,切忌舍本逐末,放弃传统,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大赛增加比赛经验。

1.6国内有关女排与国外女排技战术对比的研究

屈东华和张岩发表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的《2004-2008年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技战术运用对比研究》指出:中国女排在本次比赛中未能夺冠,主要原因是快攻、拦网那个和防守反击的质量差,中国女排的优势体现在发球、一传技术和一攻战术安排。也就是说中国女排的接发球到位率和防反的起球率都比较突出。在目前的女子排球比赛中,女运动员采用的发球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大力跳发球的队员增多,在进攻打法上,强攻依然占到进攻战术的主导地位,立体进攻仍然只有一部分高水平队员能够完成,但是立体进攻已经成为战术发展的趋势。

郭希涛发表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200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中国女排与欧美女排扣球技战术运用分析》对巴西、意大利、中国、古巴、荷兰五支在2005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前五名的队伍的扣球进攻方式和技战术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强攻依然是欧美球队的主要进攻方式,网上优势依然存在,而快攻战术运用较为单一,主要是在3号位的高点短平快和近体快为主。中国女排仍然保持了快速多变的战术指导思想,快攻质量明显高于对手,但是强攻方面就显得较为薄弱。

高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与欧美女排技战术水平对比》中指出首先,与波兰、委内瑞拉等二流球队相比,中国在某些方面均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与欧美强队相比较,差距较大。表现在:强攻一直是中国队的弱项。虽然中国队的快攻战术运用合理,得分较多。总体上以快制高、以变制高的战术运用质量很高,可是在拦网和后排进攻方面,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落后于巴西、古巴等强队。其次,中国女排的发球技术稳定,但是冲击力不如欧美强队。以后应该学习大力跳发球与跳发飘球技术结合起来。

绳红巧,刘俊俊发表在辽宁体育科技上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与巴西、美国队的实力比较》中指出:中国女排与巴西队的差距显现在主动得分能力上。与美国队的差距不明显。而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取胜心态占据上风,老队员的比重过多,缺乏新队员的活力。还有,各国女排的实力在逐渐增强,以至于快攻不畅、强攻不强、防守不利和成功率不高。因此在以后的训练中,有必要加强替补队员和新队员的练习,缩小与主力队员的差距。

王绪东的《中国女排与世界强队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及克托莱指数等诸因素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对中国女排与世界女排强队各位置运动员指标的均数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女排主攻、副攻队员身高、扣球高度、拦网高度都优于世界女排强队主攻、副攻队员,而且年龄小于世界强队;中国女排二传的平均年龄稍大于世界强队,在身高、拦网和扣球高度方面也明显高于世界强队的队员;中国女排接应二传、自由人队员在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和年龄四方面比世界强队差,年龄偏大、身高偏低、体重偏胖,但是在扣球和拦网高度方面强于世界强队的接应二传、自由人队员。建议加强主攻队员的强攻和后排进攻,注重对接应二传和自由人位置的梯队培养。

苏玉凤发表在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中国女排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及成因研究》竞技水平是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体现,运动成绩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排球项目中,按照国际惯例,世界比赛前6名的队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治需求、排球技战术的创新、排球训练指导思想及竞赛制度的初步建立、一批有事业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成为该阶段中国女排竞技水平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

2小结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论文综述,充分研究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强化对中国女子排球运动的理论指导,重塑中国女排的昔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吴中量,主编.球类运动:排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葛春林.最新排球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7.

[4]宗继军.2003年世界杯排球赛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的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104-105.

[5]尹兆友,董天姝.中国女排一攻现状研究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04-107.

[6]盖洋,赖亚文.中国女排战术运用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1):86-89.

[7]黄汉升.加强扣拦实力重振女排雄风[J].中国体育科技,1990(5):15-19.

[8]史友宽,杨改生,世界女子竞技排球运动优势转移规律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21-29.

[责任编辑:周娜]

推荐访问:中国女排 综述 技战术 研究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