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拨动心弦,挖掘课堂人文资源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如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拟从“抓关键点,让学生感动;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发于声,让学生朗读;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拓展想象,让情感私人化”等五个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82-02

作者简介:魏小荣(1974—),江苏如皋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江苏如皋市林梓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而且语言文字也非常优美,即使那些说明文也文质兼美,情趣盎然。如何通过课堂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情感是课文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中获得共鸣,拨动其内在感悟之弦,让其情感流淌在文本中,才能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获得内心感悟呢?

一、抓关键点,让学生感动

语文教材的选编非常注重人文性,可以说每篇文章都承载着一份情感,凝聚着作者的寄托和希望,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百态和人生遭遇的感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挖掘课文中的人文资源,寻找能够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关键点,使其贯穿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一)抓好题眼中的“情话”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就要从一开始抓住题眼,以题眼为线索,让学生循着情感的脉络,一步步获得内心的体验。如在教学《船长》时,从题眼可以知道这是描写船长的故事,从船体即将沉没开始,船长始终能够冷静指挥。文中并没有表达情感的句子,大多是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文字冷静而理智。如何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情感的存在,发展其情感智商呢?笔者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后,体会文本的写作意图:为什么船长死掉了,依然还有人记录下来,写作这篇文章?是想表达哪种情感?文中有哪句话能够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学生通过这样的引导,很快通过字里行间感悟到题眼所蕴含的“情话”,并理解《船长》之所以文字简洁冷静,是为了衬托船长这个人物的冷静和理智,文章的体验,就充满了对船长的赞美和歌颂,也有对船长舍己为人精神的无限缅怀。通过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获得了人文感动。

(二)把握文本中的“情话”

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情感历练的过程,也是教师文本、学生三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情感的再造,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一来就拓展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使其更为广阔而具有个性。如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学生对于樟树司空见惯毫不陌生,但作者为何要为樟树撰文,是想要表达什么,显然学生不能够立刻明白。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和渗透,从挖掘文本开始,让学生一步步理解,与其说作者是在写樟树,不如说是在赞美和歌颂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而后再通过阅读教学,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段落和文字,找到文章主旨——也即文章的“情话”。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

阅读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教师就要从外在环境的设置入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类似的环境中体验真实的感受,在头脑中建立鲜活的形象。教学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感受和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笔者采用各种影像资料加以渲染,再加上语言的生动描述,让学生感受到当时黄沙漫漫的天气,堤坝崩溃,田地房屋被毁,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深入文本就能够体验到小云雀的内心情感。云雀回到森林里,感受到的是森林的清凉。笔者继续创设清凉的情境,学生看到一片绿色的森林,还有潺潺的流水,鸟儿在欢唱。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凝固的语言成了活生生的演绎,让学生与自己的经验碰撞,迅速产生移情效应。

三、“情”发于声,让学生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在引导朗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的能力,一方面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掌握知识,分析词语,感悟句段。当学生一边朗读,一边与文本对话,就找到了文本与学生情感的融合点,形成了共鸣。如在教学《爱之链》时,为了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乔的善良和真诚,笔者让学生从故事入手,朗读老太太说过的话,仔细体会其中蕴藏的深刻含义,从中感悟爱的流淌;再朗读乔说过的话,仔细感悟乔的思想境界;再到乔和妻子的对话,虽然简单,但其中却充满情感,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乔和妻子那善良的心。

在朗读训练中,学生通过把握情感基调,逐渐深入人物内心,深刻领悟文本内涵,对语文课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外在的语言就得到了内化,变成了内在的言语,通过朗读的形式释放出来,学生与课文融为一体,朗读就变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皆是真情流露。

四、角色表演,让学生体验

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特点,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演绎文中的人物形象,加深理解,而在课堂中的观众也会受到熏陶。显然,这是一种双重的语文体验,也是人文内涵相互传达和体验。

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为了走进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深入理解他的性格,笔者组织了分角色表演,有学生扮演爱思考又慈爱的爱因斯坦,有学生扮演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当爱因斯坦说话的时候,该用何种语气才能更符合他的性格呢?学生从自己掌握的资料入手,觉得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科学家,通常是善于思考的,所以说话的时候,应该比较木讷,不会滔滔不绝。但在文本中,爱因斯坦非常谦虚,无论小女孩说什么,他都会微笑接受,这表明他是个非常尊重孩子的老人。学生通过角色体验,逐渐理解了文本当中所蕴含的人物思想,也在表演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角色中,不知不觉传达出自己的感情体验。每一个角色都融入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语文实践,显然是进行人文渗透的有效载体。

五、拓展想象,让情感私人化

语文的人文性,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个人化解读、个人化体验上。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强求所有人都是一种理解,更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体验也千篇一律,而是要发展学生的“私人化”阅读。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将教材激活,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私人化体验。笔者在教学《爱之链》时让学生思考: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夫妇近5年共认捐了两百多亿美元用于慈善事业,和文中的乔相比,你觉得他们一样吗?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成了奔腾的海洋,个人化的表达就像开闸的水流一发不可收拾。

语文阅读课堂是充满喜怒哀乐的情感天地,也是饱含着个人化表达的私人世界,教师只有不断挖掘课堂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拿着情感的钥匙,拨动敏感的情感之弦,才可能走入一个情感的世界,让学生感悟到文学的美好,点燃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吴粤珊.语文人文性的培植误区与矫正[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7).

(编辑:成向阳)

推荐访问:拨动 心弦 挖掘 课堂 人文